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 丁福保 电子书 > 第26章 机缘品第七5(第3页)

第26章 机缘品第七5(第3页)

[5]浣,音“缓”,亦作“澣”,涤也,濯衣垢也。

[6]四川省之西曰西蜀。

[7]达摩事详后“二十八祖”注中。

[8]《宗门杂录》:“王荆公向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华,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向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9]僧伽梨为比丘三衣之一,割截之,更重合之而成。其义译有种种之名,为三衣中之最大,故称曰大衣。以条数最多,故称曰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必服之,故称曰入王宫聚落时衣。余详第一品“付汝衣法”注。

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1]。师正色曰[2]:汝试塑看[3]。辩罔措[4]。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5]。师舒手摩方辩顶[6],曰:永为人天福田[7]。师仍以衣酬之[8]。

[1]善塑,工于塑佛像也。

[2]《韵瑞》百五十二:“唐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

[3]看,语助词,注见前。

[4]《论语·为政篇》:“举直措诸枉。”注:措,舍置也。罔,无也。罔措,言手足无所措也。

[5]佛性,见前注。

[6]《梵网经·心地品》:“法身手摩其顶。”《楞严经》五“摩阿难顶”疏曰:“顶是诸根之总,手为解结之要。摩而警动,将有解期。拊而安慰,令知深旨。”

[7]《大毗婆娑论》:“梵云末奴沙,以能用意思维,观察所作业,故名人。”又曰:“诸趣最胜,故名天也。”人天,人趣天趣也。福田,注见前。

[8]《五灯会元》一作“酬以衣物”。据此,以衣物酬谢其塑像之劳,此衣非五祖所传之衣也。

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1]裹瘗[2]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3],重建殿宇[4]。

[1]棕,音“宗”。棕为常绿乔木,干似圆柱,高二丈许;叶作掌状分裂,有长柄,丛生干端;花小,色淡黄,有苞包之。其材可为床柱及小器具。叶之根部包干之毛,褐色,可制绳帚雨具箱簟之属。

[2]裹,音“果”,包也。瘗,音“意”,埋也。

[3]僧寺中之主曰住持,谓居住寺中总持事务也,亦称主僧。按:《潜确类书》云:“住者安心觉海,永息攀缘。持者住持万行,无漏无失。又谓住世而维持佛法也。木佛画像,为住持之佛宝。黄卷赤轴之经文,为住持之法宝。剃法染衣之人,为住持之僧宝。”

[4]原注:“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按:此原注,世间流行本,有误以为本文而作大字者,今更正之。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1]:卧轮有伎俩[2],能断百思想[3]。对境心不起[4],菩提日日长[5]。

[1]《五灯》一、《传灯录》五,皆云卧轮者非名,即住处也。或曰:卧轮系禅师之名,惟无考耳。

[2]伎俩,犹云技能也。陆游诗:“天狐伎俩本无多。”

[3]思,谓令心造作为性。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断思想,如槁木死灰也。

[4]心之游履、攀缘之所为境,如色为眼识游履之所,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游履之所,谓之法境也。不起者,调伏心念令不起也。

[5]长,音“掌”,上声。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1]。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2],不断百思想[3]。对境心数起[4],菩提作么长[5]。

[1]烦恼缠绵于身心而不自由,故曰系缚。

[2]没伎俩,无作妙用也。

[3]来无思想,故不用断也。

[4]《顿悟入道要门论》上:“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人我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

[5]作么,为“作么生”之略。禅录之语,疑问之词,如言“如何”也。按:此句言菩提有何增减。莲池大师曰:“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药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为一喻:曹溪之不断百思想,明镜之不断万像也。今人之不断百思想,素缣之不断五采也。曹溪之对境心数起,空谷之遇呼而声起也。今人之对境心数起,枯木之遇火而烟起也。不揣己而自附于先圣者,试间处一思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