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 丁福保 电子书 > 第14章 般若品第二3(第1页)

第14章 般若品第二3(第1页)

第14章般若品第二(3)

[3]因事物而执著不离之心名执心。《广百论释》:“非唯空有,亦复空空,遍遣执心。”

[4]通达者,通于事理而不壅滞之谓也。《金刚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往生论注》下:“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

[5]《般若经》者,说般若波罗蜜深理经典之总名也。有《大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光赞经》、《道行般若经》、《佛母出世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大明度经》、《摩诃般若钞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了义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1],大小二乘[2],十二部经[3],皆因人置[4]。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5]。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6]?

[1]修多罗或翻为契经。契理合机名契;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如经之于纬名经。

[2]大乘与小乘也。对小机说罗汉道,名小乘;对大机说作佛之道,名大乘。又《四部阿含经》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为大乘也。《法华游意》下:“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

[3]十二部经,一切经分为十二类之名也。《智度论》三十三:“一、修多罗,此名契经;二、祗夜,译为应颂,又为重颂;三、伽陀,译为讽颂,又为孤起颂;四、尼陀那,此译因缘;五、伊帝目多,此译本事;六、阇多伽,此译本生;七、阿浮达磨,新名阿毗达磨;八、阿波那陀,此译譬喻;九、优婆提舍,此译论义;十、优陀那,此译自说;十一、毗佛略,此译方广;十二、和伽罗,此译授记。以上十二部中,惟修多罗、祗夜与伽陀三者,为经文中体裁之上者,其余九部,不过记载其经文,从别事而立名耳。”

[4]随大小机,佛为施设。

[5]一切万法,见前。

[6]《唯识论》二:“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大乘止观》:“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华严·回向品》云:“真如照明为性。”

《菩萨戒经》[1]云:我本元自性清净[2],若识自心见性[3],皆成佛道[4]。

[1]姚秦罗什于《梵网经》中最后译出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为二卷,题曰《梵网经卢遮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于此下卷之中,偈颂以后,所说之戒相,别录为一卷,以便持诵。台祖智者名之为《菩萨戒经》。

[2]我者,常住于己身之一主宰也。《唯识论》:“我为主宰。”自性清净,即自性清净心也。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者是。

[3]《传心法要》上:“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按:出世人即识自心见性之人。

[4]《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净名经》[1]云:即时豁然[2],还得本心[3]。

[1]《净名经》,即《维摩诘所说经》之别名。

[2]豁然,《说文》:“豁达也。”

[3]《维摩经·三弟子品》:“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1],一闻言下便悟[2],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3],令学道者顿悟菩提[4],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5],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6],所谓化导令得见性[7]。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8]。

[1]忍和尚,即五祖忍大师。

[2]一闻,一闻法也。《宗镜录》二:“上上根人,一闻千悟。”按:事见上文“三更付法时”。

[3]此教法,指达磨以来,以心传心之法。《释笺》一:“弘宣教法。”流行者,如水之流行,所及者远也。《孟子》:“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