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pdf > 第38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3(第2页)

第38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3(第2页)

至人达观[1],与物齐功[2]。无心舍有[3],何处依空[4]。不著三界[5],徙劳八风[6]。以兹利智[7],遂与宗通[8]。(其二)

[1]达观,意无沾滞也。凡喜怒哀乐,不为境遇所拘束,谓之达观。

[2]《庄子·齐物论》:“欲齐物我,齐是非,齐名实,齐多寡,齐成亏,齐有无,齐大小、寿夭、生死、梦觉而一之。”

[3]有,即三有等。见前。舍有,舍去有也。

[4]《菩萨璎珞经》:“一切诸法,亦无所倚。不倚内空,亦不依外空。”《起信论》:“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知觉。”

[5]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自他化天已下,皆名欲界。以希须乐欲,故名。自初禅至四禅,皆名色界。以未出色笼,故名。四空天,皆名无色界。以只有四阴,无色蕴,故名。《法苑珠林》:“三界,第一欲界,欲强色微,故号欲界。第二色界,色强欲微,故号色界。第三无色界,色绝欲劣,故名无色界。”《菩萨璎珞经》:“摄意常定,心如虚空,不著三界,是谓无行。”

[6]《锦绣万花谷》:“《宝积经》及《大毗婆沙论》,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为八风。”《释氏要览》:“《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7]利智,见上。

[8]《楞伽经》:“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愍彼偏方[1],不闻正法[2]。俯同恶类[3],将兴善业[4]。教忍断瞋[5],修慈舍猎[6]。世界一花[7],祖宗六叶[8]。(其三)

[1]指韶州地方言。

[2]正法,真正之道法也。《无量寿经》上:“弘宣正法。”

[3]指韶州民族言。

[4]善业者,身口意三业之善也。如五戒、十善等之作业。

[5]忍,见上。瞋,怒也。贪、瞋、痴为三毒,故当断之。

[6]《坛经》:“六祖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之,对曰:但吃肉边菜。

[7]《华严经》:“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花现身。遍此莲花之上,结跏趺坐。”

[8]考《传灯录》,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至二十八祖达磨尊者,航海南游,是为中华初祖。达磨传慧可,为二祖。慧可传僧璨,为三祖。僧璨传道信,为四祖。道信传宏忍,为五祖。宏忍传慧能,为六祖。

大开宝藏[1],明示衣珠[2]。本源常在[3],妄辙遂殊[4]。过动不动[5],离俱不俱[6]。吾道如是[7],道岂在吾。(其四)

[1]宝藏,累积珍宝之库藏也。《无量寿经》:“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2]《法华经》:“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以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

[3]《禅源诸诠》一:“圭峰云: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

[4]此句言妄情一动,则向外驰求,遂与本源殊异也。然舍妄非本源,妄即是本源,故“本源常在”之下接以此句。

[5]动不动者,动与不动也。《佛遗教经》:“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6]俱不俱者,俱与不俱也。《楞伽经》:“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成唯识论》:“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7]《庄子》:“吾示子乎吾道。”《家语》:“吾道非乎?”《胜鬘宝窟》上本:“印述之辞,如是如是,诚如圣教。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资持记》上一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词。”

道遍四生[1],常依六趣[2]。有漏圣智[3],无义章句[4]。六十二种[5],一百八喻[6]。悉无所得[7],应如是住[8]。(其五)

[1]四生,见上。

[2]趣,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之处也。六趣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

[3]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证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者,余此有漏之依身。阿罗汉为四圣中声闻之极果,故云“圣”。声闻、缘觉得一切智,故云“有漏圣智”。

[4]义,道理也;意味也。《顿悟入道要门论》:“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案:此句言章句中无义理也。

[5]六十二种者,指六十二种见而言。《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通身,即是神身异神二见,总为六十二见。”

[6]《法华文句》五:“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乃至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有八种譬喻,《五分律》一有波罗夷四喻,《金光明经》一有佛寿四喻,《法华经》有七喻,《如来藏经》有十喻,《维摩经》亦有十喻,《仁王经》有八喻,《金刚经》有六譬,《观佛三昧海经》亦有六譬。要之,佛经中之譬喻,指不胜屈。西方言数之较多者,皆括言之而曰一百八;如一百八遍念佛,一百八臂金刚藏王,一百八名陀罗尼经,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百八名梵赞等。今云一百八喻,亦其例也。

[7]《华严经》:“以智慧月,普照法界,了达一切,悉无所得。”《传心法要》下:“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二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

[8]《金刚经》:“应如是住。”《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住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