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pdf > 第25章 机缘品第七4(第1页)

第25章 机缘品第七4(第1页)

第25章机缘品第七(4)

[7]以上所云之死断无作,即为见之本。《大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之四句:一、色为常;二、色为无常;三、色为常无常;四、色为非常非无常。他之受等四蕴亦然,合为二十句。此计过去之五蕴者也。又,计色有有边无边等四句:一、计色为有边,谓空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也;二、计色为无边,与上相反;三、计色为有边无边;四、计色为非有边非无边。他之四蕴亦然,合为二十句。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也。又,计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一、计色为如去,谓人来而生于此间,去而至于后世,亦如是也;二、计色为不如去,谓过去无所从来,未来亦无所去也;三、计色为如去如不去,谓身神和合而为人,死后神见有第三句过,而计此句也。计他之四蕴亦然,合为二十句。此于未来五蕴之所见也。三世合而有六十句,于此加身与神之一异二见而为六十二见。此六十二见,但为断常有无之边见也。

妄立虚假名[1],何为真实义[2]。惟有过量人[3],通达无取舍[4]。以知五蕴法[5],及以蕴中我[6],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7]。

[1]六十二见立种种见之名目,皆是假名目。

[2]言凡夫外道二乘所执所云皆非真实义也。

[3]过量人,非常人所能量度之人也。

[4]通达涅槃真理,不取涅槃,不舍涅槃。

[5]《百法钞》一:“问:五蕴法者,其体如何?答:一切诸法,不过百法。合百法为五蕴也。法者,法体也,谓我身法体也。以常一主宰,所依五蕴体为法也。”

[6]即五蕴中常一主宰。

[7]知五蕴与我及色像音声,皆平等而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1],不作涅槃解[2],二边三际断[3]。常应诸根用[4],而不起用想[5]。分别一切法[6],不起分别想[7]。

[1]黄檗云:“欲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2]唐译《楞伽经》:“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又云:“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外有生死。”

[3]二边,有无也。《贤首法数》一:“二边,有边、无边。”三际,过去、未来、现在也。又,外、内与中间也。《清凉观师心要笺》:“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顿悟入道要门论》下:“又问:佛法在于三际否?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

[4]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为嗅,在口为谈,在手为捉,在足为步。

[5]不起用想者,知识尽捐,心同大虚。有叩斯响,如谷应声,随类感通也。

[6]因物付物也。

[7]于第一义而不动,安有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1],风鼓山相击[2]。真常寂灭乐[3],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4],令汝舍邪见[5]。汝勿随言解[6],许汝知少分[7]。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8]。

[1]《仁王般若经·护国品》四无常偈:“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2]风鼓,灾风鼓动也。山相击,须弥崩倒也。《因本经》云:“大三灾时,有大黑风吹使海水两披。取日宫殿,置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河渠流竭。其后久久,大风复取,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阿耨池竭。五日出,大海干枯。六日出,天下烟起。至七日出,天下洞然,直至梵天。火灾之后,布大黑云,周遍降雨,滴如车轮。无数千岁,其水渐长,至光音天,此水复减。有大风起,鼓动波涛,起沫积聚,自然坚固,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此有梵天宫。其转减,依前聚沫,次第成就他化天宫。直至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灾之后,其次久久,大僧伽风至果实天。其风四布,吹诸天宫,使诸天宫相拍,碎若粉尘,直至天下诸大山王相拍亦然。”

[3]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故云真常。《楞严经》四:“独妙真常。”《起信捷要》上:“究竟乐者,亦有二义:一者,无上菩提觉法乐;二者,无上涅槃寂灭乐。”《涅槃经》:“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4]强,上声;勉强也。六祖言吾今勉强说此涅槃相。

[5]舍邪见,舍其旧日不契佛道之见。

[6]六祖谓志道当离去语言文字,不可随吾偈而解说也。

[7]少分,对全分言。《华严经·净行品》:“我今随力说少分,犹如大海一滴水。”离言说相,方有少分相应。后四句言末劫虽重,但佛性如如无伤,此即是寂灭为荣也。终四句仍示以佛法非语言文字所可言说者。

[8]踊跃,见前注。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1]。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2]。师曰:落何阶级[3]?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4]?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5]。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6],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7]。

[1]《大清一统志》二百四十九:“吉州,唐武德五年置。明曰吉安府,清因之,属江西省。安城,唐之安福县也,属吉州。弘济禅师,名行思,姓刘氏,安福人。幼出家,参曹溪六祖。归,住清原净居寺。”

[2]《胜鬘宝窟经》下本:“圣谛者,苦寂灭道审实不虚,故名为谛。又能生不颠倒实解,故名为谛。圣为诸佛,就圣辨谛,故云圣谛。又此能生无漏圣解,目之为圣,故云圣谛。”《碧岩集》一:“圆悟云: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

[3]阶级,阶之层次也。《虚堂集一评》云:“实际理地,宁有阶差?”

[4]《心经》:“无苦集灭道。”

[5]勿使佛祖相传之道断绝。

[6]《大清一统志》二百四十九:“青原山在卢陵县东南十五里,山上有净居寺。”

[7]《传灯录》五:“师既付法石头,唐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僖宗谥弘济禅师,有归真之塔。”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1]。初谒嵩山安国师[2],安发之曹溪参叩[3]。

[1]《五灯会元》:“南岳怀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年十岁时,惟乐佛书。时有三藏玄静过舍,告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至垂拱三年,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又云:“坦然劝师谒嵩山安和尚。安启发之,乃直指曹溪参六祖。”金州属陕西,于后汉为西城郡,于魏为魏兴郡,西魏置为金州,明改为兴安州,清升为兴安府,民国废,今安康县其旧治也。

热门小说推荐

御灵真仙
不问苍生问鬼神御灵真仙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