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行由品第一(3)
[2]黄檗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又曰:“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于一切时中[1],念念[2]自见[3],万法[4]无滞[5]。
[1]自无始以来相续者,名一切时。
[2]念念,即刹那刹那也。凡物变化于极短之时间,若心念然者。《维摩·方便品》:“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宝积经》九十六:“是身无量过患,微尘积集,生住异灭,念念迁流。”
[3]《顿悟入道要门》上:“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云: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
[4]总该万有事理之语也。法,自体之义,规则之义。万有之事理,一一有自体,具规则,故皆名法。
[5]《六祖金刚经注》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又云:“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一真一切真[1],万境[2]自如如[3]。如如之心,即是真实[4]。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5]。
[1]《三藏法数》四:“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一真,指绝待真理而言。离虚妄谓之真,所谓真如也,真如即自性。念念自见性者,则一切皆离虚妄,故云一真一切真。《起信论》:“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2]一切境界总名万境。
[3]《六祖金刚经注》:“如者,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影喻万境,月喻自性。)《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如如是不动义。”《黄檗传心法要》下:“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又曰:“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此即如如之一义也。”
[4]离绝法之迷情虚妄,曰真实。《大乘义章》二:“法绝情妄为真实。”
[5]《六祖金刚经注》:“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在于身内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1]。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2],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复两日,有一童子[3]于碓坊过[4],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1]将,持也。《诗》:“无将大车。”
[2]恍惚,见不真切也。俗谓记忆不真切而无定见曰恍惚。
[3]《玄应音义》五:“童子,是彼土八岁未冠者。童子,总名。”《智度论》二:“梵语鸠摩罗伽,秦言童子。”《寄归传》三:“白衣诣苾刍所,专诵佛典,求落发,号童子。”《论语·宪问篇》“阙党童子”疏:“未冠者之称。”
[4]碓坊,舂米之小房也。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1]。上人[2],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3],请上人为读[4]。
[1]来生缘,来世之因缘也。《梁高僧传》:“永结来缘。”
[2]《释氏要览》上:“《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律》:“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此上人指童子也。
[3]《传法正宗记》六:“初大鉴示为负薪之役,混一凡辈,自谓不识文字。及其以道稍显,虽三藏教文俗间书传,引于言论,一一若素练习。发演圣道,解释经义,其无碍大辩,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涣。昔唐相始兴公张九龄方为童,其家人携拜大鉴。大鉴抚其顶曰:‘此奇童也,必为国器。’其先知远见,皆若此类。孰谓其不识世俗文字乎?识者曰:此非不识文字也,示不识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语言之所及,盖有所表也。”
[4]为,去声。
时有江州[1]别驾[2],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3],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4]。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5]。下下人有上上智[6],上上人有没意智[7]。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8]。
[1]江州,今湖北旧武昌府及江西省地。《一统志》卷五十二:“九江府禹贡荆扬二州之境。隋初废郡,后改州曰九江郡,唐复为九江。”
[2]官名,为州刺史之佐吏。因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后世通称通判为别驾,照汉制也。
[3]已,毕也。
[4]希有,事之甚少者。《嘉祥法华疏》三:“旷世所无,故言希有。”
[5]初学,谓甫经求学,未克深造之人也。《圆觉经·普眼章》:“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史记·贾生传》:“雒阳之人,年少初学。”
[6]此言最下之人,往往发生有最上之智识。
[7]言意智汨没也。《普灯录》二十八:“四个没意智汉,做处总无畔岸。”《吴越春秋》曰:“兴之原利以没其意。”注:没,溺也。此言最上之人,往往埋没其智慧。
[8]无量,多;大至不可以计量也。《摄大乘论释》八:“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无边,广大无边际也。《法华·常不轻品》曰:“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1],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2],明镜亦非台[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5]。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6]。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7]。
[1]度,渡也。渡过生死海而登涅槃岸也。
[2]《传灯录》三:“无树”作“非树”。《大藏一览》又作“非树”。菩提,注详上文“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下。
[3]《传灯录》三、《正宗记》六、《大藏一览》,“明镜”皆作“心镜”。此言心镜亦无可磨形,实无方圆明暗之影,安有镜台之相。
[4]卓立无依,灵灵不昧,如鸟飞空,而不住空;似鱼游水,而不滞水。从本以来曾无所碍。《传灯录》三、《大藏一览》皆作“何假拂尘埃”。《正宗记》六,作“何处有尘埃”。《光明藏》作“争得染尘埃”。《会元》一、《正脉》一、《类聚》八悉如今偈。
[5]赞美而疑怪曰嗟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