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在线读 > 第11章 行由品第一5(第2页)

第11章 行由品第一5(第2页)

[6]智者,有智慧之人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我是一切智者。”了悟事理而通达之者,名了达。《法华经·提婆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

[7]《传心法要》下:“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量卜度分别,即是无识身。”又云:“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按据此即知,无念则五蕴空十八界空。故蕴之与界,无二无别。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1],言:某甲[2]讲经[3],犹如瓦砾[4];仁者论义[5],犹如真金[6]。

[1]合掌者,合左右掌,合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观音义疏》上:“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法苑》二十八:“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须指掌相著,不令虚也。”

[2]《史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魏略》:“许攸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3]讲经,讲说经典也。

[4]瓦砾,瓦片与小石,喻其毫不贵重也。《北史·李安世传》:“圣朝不贵金玉,所以同于瓦砾。”

[5]《世说》:“隐几安坐,读书论义自若。”

[6]莲池大师云:“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讲席,出风幡语,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夫印宗久谈经论,已居然先辈大法师矣,而使我慢之情未忘,胜负之心尚在,安能尊贤重道,舍己从人,一至于是乎?六祖固古佛之流亚,而印宗亦六祖之俦类也。圣贤聚会,岂偶然而已哉?”

于是为惠能薙发[1],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2],开东山法门[3]。

[1]“薙”同“剃”;剃须发,着染衣,佛弟子出家之相也。去骄慢,且为分别外道出家之所为。《因果经》二:“尔时太子,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毗尼母论》三:“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骄慢自恃心故。”《传灯录》五:“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六祖发塔,在广州光孝寺佛殿后。六祖初剃发时,其徒为藏发于此,盖发冢也。

[2]《岭南丛述》卷三十八:“广州光孝寺菩提树,不花不实,经冬不凋,叶之筋脉,细致如纱绢。广人每用此为灯为花为蝉虫之翼(《天台志》)。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历千余年矣。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干已空中无干,根即其干;枝亦空中无枝,根即其枝。其叶似柔桑而大,本圆末锐。二月而凋落,五月而生。僧采之,浸以寒泉,至于四旬之久,出而浣濯。滓渣既尽,惟余细筋如丝,霏微**漾。以作灯帷笠帽,轻柔可爱。持赠远人,比于绡縠,其萎者以之入爨矣(《广语》)。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粤东笔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光孝寺志》)。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雷州府志》)。

[3]《宋高僧传》八《神秀传》:“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隐于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1],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2]、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3],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4],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5],各令净心[6];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7]。一众闻法[8],欢喜[9]作礼而退[10]。

[1]《书·洪范正义》:“辛苦之味入口,犹困厄之事在身。故谓殃厄劳役事为辛苦。”

[2]古时称刺史曰使君。又,凡奉使之官,亦以使君称之。

[3]累劫,累叠数多之劫量也。世界成坏之时期曰劫。《无量寿经》下:“世世累劫,无有出期。”

[4]供养者,资养三宝,为奉灯明、香花、饮食、资财等事。《法华文句》二下:“施其依报,名供养。”《法华经·授记品》:“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5]《四教集注》:“教者,效也;效之则革凡成圣也。”

[6]各令净心者,各净其心,使无污染,以还复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也。《宗镜录》二十六:“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

[7]《涅槃经》十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名圣人。有圣戒故,复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

[8]一众,犹云大众也。

[9]《法华经·安乐行品》:“合掌赞佛,闻法欢喜。”

[10]《楞严经》十:“皆大欢喜,作礼而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