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在线读 > 第8章 行由品第一2(第3页)

第8章 行由品第一2(第3页)

秀书偈了[1],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2]有缘[3];若言不堪,自是我迷[4],宿业[5]障重[6],不合得法。圣意难测[7]。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8]。

[1]书,写也。了,毕也。

[2]“法”字注详上文“付汝衣法”句下。

[3]《观无量寿经》:“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报恩经》七:“佛世尊应现世间,引接有缘。有缘既尽,迁神涅槃。”

[4]迷,谓心暗于事理而不悟也。《大日经》一:“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大乘入道章》下:“迷心不悟,一行尚不能依。”

[5]宿业,为作于前世善恶之业因也。《资持记》上三之一:“宿业所追,致使此生虚丧。”

[6]障,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大乘义章》五本:“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7]圣,至尊之谓;圣意,圣人之意也。《后汉书·徐昉传》:“五经久远,圣意难明。”测,度量之也。

[8]汉旧仪,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甲夜毕传乙夜,乙夜毕传丙夜,丙夜毕传丁夜,丁夜毕戊夜,戊夜毕,是为五更。《颜氏家训》卷下曰:“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1],不见自性[2]。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3]: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4],皆是虚妄[5]。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6];依此偈修,有大利益[7]。令门人炷香[8]礼敬[9],尽诵此偈,即得见性[10]。门人诵偈,皆叹善哉[11]。

[1]入门未得,言尚未入门。

[2]此指五祖平日见神秀不见性而言。

[3]此五祖见偈,与供奉言也。

[4]事物之相状表现于外而能想像于心者曰相。《大乘义章》三本:“诸法体状,谓之为相。”

[5]《六祖金刚经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虚则不实,妄则不实。既不真实,相即非相。”又云:“非独佛身,相即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身有相,故言虚妄。”

[6]《大乘义章》八本:“地狱等报,为道所语,故名为道,故地持言。乘恶行往,名为恶道。”《普照禅师修行诀》曰:“且凭世间有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轮。于天上人间得殊胜果报,受诸快乐。”

[7]《六祖金刚经注》:“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傅大士云:‘宝满三千界,賫易作福田;性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8]炷香,焚香也。

[9]礼拜恭敬也。《普贤行愿品》:“一者,礼敬诸佛。”

[10]依此偈修,能享人天福报,此是实语。诵偈见性,此是五祖权辞。

[11]善哉,称赞之辞。《智度论》:“欢喜赞言,善哉,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1],看弟子有少智慧否[2]?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3],了不可得[4]。

[1]与乐名慈,拔苦名悲。《智度论》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2]少,些少也。

[3]《宝积经》二十八:“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4]《黄檗传心法要》下:“问: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惟拟作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1],不生不灭[2]。

[1]《传心法要》下:“达磨来此土至梁、魏二国,只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南阳慧忠国师语录》:“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