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全文 > 第30章 护法品第九(第1页)

第30章 护法品第九(第1页)

第30章护法品第九

别本作《宣诏品第九》。护法,拥护佛之正法也。

神龙[1]元年上元日[2],则天、中宗诏云[3]:朕请安秀二师[4],宫中供养,万几之暇[5],每究一乘[6]。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7]。今遣内侍薛简[8],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9]。

[1]中宗年号。

[2]《白六帖》:“正月十五日为上元。”

[3]《通鉴汇编》五:“则天顺圣皇后,僭位二十一年。太后(即则天皇后)废中宗为卢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政事决于太后。中宗皇帝,名显,高宗太子,即位后,为母后武氏废为卢陵王,居房州十四年。张柬之等迎复位,五年而崩。”

[4]安,嵩岳慧安国师。秀,北宗神秀大师。《景德传灯录》四:“嵩岳慧安国师,荆州枝江人也。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神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对曰:不记。后曰:何不记邪?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寻以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十七人。仍延入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一副。师辞嵩岳。”

[5]《书》:“一日二日万几。”言王者当戒惧万事之几微也,后谓天子治理万事曰万几,亦作万机。

[6]成佛惟一之教谓之一乘。《法华文句》四上:“圆顿之教为一佛乘。”《胜鬘经》:“一乘即是第一义乘。”

[7]《旧唐书·僧神秀传》:“神秀尝奏则天,请迫惠能赴都。惠能固辞。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惠能谓使者曰: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竟不度岭而死。”

[8]内侍,官名。隋置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等官,皆以宦者为之。唐因其制,后人因沿称宦者为内侍。

[9]上京,京师之通称。边让赋:“尽恭肃乎上京。”孟浩然诗:“观光来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1]。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2],欲得会道[3],必须坐禅习定[4]。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5]?

[1]山足曰麓。《礼记·王制篇》:“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

[2]韩愈诗:“东风华树下,送雨出京城。”禅德,参禅师之有德行者。

[3]会道,体会大道也。

[4]此指四禅入定而言。

[5]《传灯录》:“南岳让禅师,见马祖坐禅次,师欲接之,故将片砖于祖庵前石上,磨之复磨。祖曰:作什么?师曰:磨砖作镜。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祖无对。师又问: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1]。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2]。诸法空寂[3],是如来清净坐[4]。究竟无证[5],岂况坐耶?

[1]《金刚经》:“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如来清净禅,省曰如来禅,为《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如来所得之禅定,即首楞严定也。依此禅定,穷竟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楞伽经》二:“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楞伽经注解》二:“如来禅者,即首楞严也。”《禅源都序》上一:“若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证道歌》:“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元亨释书·道璇传》:“璇曰:我有心法曰如来禅,昔三藏菩提达磨自天竺来,付此法于慧可。”按:以上皆以如来禅为至极之法,即达磨所传之宗旨也。然唐之仰山,又立祖师禅名目,以祖师禅为达磨所传之心印,以如来禅为未了之名。此说与本经宗旨不合,故略之。

[3]《法华·信解品》:“一切诸法,皆悉空寂。”唐释慧海曰:“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4]《法华经·法师品》:“如来座者,一切法是空。”《法华大成》六:“法空即佛自证平等妙法,实相真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教坐如来座者,非是小乘人空座,不达法空。今既作佛,应坐法空之座,说一切诸佛权实之法,使悟无二无三,证一切诸佛实智之道,令入一相一味。所谓惟有一乘,余二非真,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也。法空安心,于诸法中得最自在,名之为座。坐此座者,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也。”

[5]《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修道者以何为证?答:毕竟证为证。问:云何是毕竟证?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1],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2]。

[1]心者,心髓;要者,精要。为法门至极之名,又心性上精要之法义也。

[2]《维摩经·菩萨品》:“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不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1]。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2]。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3]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4],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5]。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6]。无二之性,即是实性[7]。

[1]《淮南子》:“若春秋之代谢。”言春往而夏来,夏往而秋来,往者已谢而来者相代也。盂浩然诗:“人事有代谢。”言人事之前者去而后者来也。

[2]二句见《维摩经·弟子品》中。

[3]倘,逆料之辞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