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情,动物之总名。《唯识述记》一本:“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含识,含有心识者,即有情。《行事钞资持记》上四之一:“心依色中,名为含识,总摄六道有情之众。”
[2]常定,谓寻常之禅定也。既是寻常之禅定,有何出定入定之可言。
[3]大定、大智、大悲,为佛之三德。佛心证明,谓之大定。以大定能断一切之妄惑,是为断德。《庄子》:“大定持之。”
[4]《首楞严经》三:“妙湛,总持不动尊。”《长水疏》云:“妙湛,法身也。法身无相,湛然常寂,无作无为,遍一切处,不生灭故。”
[5]《黄檗传心法要》:“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大乘义章》三:“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五阴本空[1],六尘非有[2]。不出不入,不定不乱[3]。禅性无住,离住禅寂[4]。禅性无生,离生禅想[5]。
[1]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积集之义,新译作五蕴。色蕴者,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也。受蕴者,对境而受事物也。想蕴者,对境而想像事物也。行蕴者,对于他境而有瞋贪等之动作也。识蕴者,对境而有了别事物知识之心也。《阿含经》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2]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起信论》:“三界虚伪,唯心所现,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3]此心本来未出,故无所谓入;本来未乱,故无所谓定。
[4]禅性本无止住,不可有住于禅寂之想。禅寂,译曰静虑。寂静而思虑之义也。《俱舍论》二十八:“依何义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维摩经·方便品》:“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不动经》:“其心禅寂,常住三昧。”
[5]禅性本无生灭,不可有生于禅想之心。禅,四禅天也:想,非想非非想处,为天界最高之处也。生禅想者,有生四禅天及非想非非想天之心也。此心不离,有生即有灭矣。《禅源诸诠集都序》一:“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入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惟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圭峰之言如此,学者不可有生于禅想之心,其理可以明矣。
心如虚空[1],亦无虚空之量[2]。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3]。
[1]《释摩诃衍论》三:“论虚空有十义:一、无障碍义,于诸色法中无障碍故;二、周遍义,无所不至故;三、平等义,无简择故;四、广大义,无分际故;五、无相义,绝色相故;六、清静义,无尘累故;七、不动义,无成坏故;八、有空义,灭有量故;九、空空义,离空著故;十、无得义,能不执取故。”唐释慧海曰:“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传心法要》:“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读书录》:“心中无一事,其大浩然无涯。”又曰:“广大虚明气象,无欲则见之。”又曰:“私欲尽而心体无量。”
[2]心离一切之所缘能缘,住于无心,故心如虚空。若心起妄想,测度我之心量,大如虚空之量,则心有所著,已非《楞伽经》之所谓“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矣。故心如虚空,心中亦无虚空之量。
[3]述前缘,述玄策之言。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1],能所俱泯[2],性相如如[3],无不定时也[4]。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5],都无影响[6]。其夜,河北[7]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8]。
[1]《传心法要》上:“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你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你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反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
[2]二法为对待之时,自动之法谓之能,不动之法谓之所,如能缘所缘、能见所见等。《金刚经新注》一:“般若妙理,亡能所,绝对待。”
[3]《顿悟入道要门》上:“问: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
[4]无不定时,方是大定。原注:一本无此三十五字,止云师悯其远来,遂垂开决。
[5]所得心,有所得之心,违背无相之真理,心中有所执著也。有所分别,谓之有所得,与无分别智相反者。《涅槃经》十七:“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又云:“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得。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仁王良贲疏》中二:“有所得者,取相之心也;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
[6]《书》:“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影之于形,响之于声,相随而来者。无影响,言无所有也。
[7]河北,即河朔。
[8]按: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合为四众也。或曰:四方归至之众也。已见前注。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什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1]。
[1]《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第七:“圆悟勤云:斩钉截铁,大巧若拙。一句单提,不会佛法。尽他叶落花开,不问春寒秋热。别,别,万古寒潭空界月。”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1],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2],瑞气盘旋[3]。师振锡卓地[4],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膝跪浣[5]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6]。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7],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8],及僧伽梨[9],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
[1]五祖所授之法衣也。按:自“师一日至浣衣石上”,《传灯录》《五灯会元》《高僧传》等,不载其文,《指月录》四则具载之。其“方辩捏塑事”,出《传灯录》五、《五灯会元》一、《高僧传》八、《类聚》十等,《正宗记》六、《统纪》三十及古本不载。
[2]《六书正伪》云:“郁茂,草丰盛貌。”
[3]瑞气,祥瑞之气。盘旋,犹言缭绕。
[4]《大明一统志》八十:“南雄府有霹雳泉,在大庾岭下云封寺东。其泉涌出石穴,甘冽可爱。相传昔大鉴禅师得法归南,卓锡于此,又名卓锡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