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全文 > 第20章 忏悔品第六1(第1页)

第20章 忏悔品第六1(第1页)

第20章忏悔品第六(1)

梵云忏摩,此云悔过。梵汉兼举,故云忏悔。此篇所说,凡有五节:一、自性五分法身香;二、无相忏悔;三、自心四弘誓愿;四、自性三宝归戒;五、自性一体三身佛也。忏悔有多品,如理忏、事忏、无生忏、取相忏、作法忏、大忏悔、庄严忏悔、无相忏悔等。此品所云之忏悔指无相忏悔也。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1],骈[2]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3],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4]。次授“无相忏悔”[5]。众胡跪。

[1]洎,音“忌”;及也。广,广州。韶,韶州也。

[2]骈,音“便”。

[3]《慧琳音义》三十六:“胡跪,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归敬仪》:“佛法顺右,即以右膝拄地,右腿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拄地,使三处翘翘,曲身前就。故得心有专至,请悔方极。”

[4]五分法身者,以五种功德法而成佛身也。《行宗记》一上:“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返照观心,名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者,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维摩经》二《方便品》:“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注:肇曰:五分法身也。

[5]《止观》七:“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慧苑音义》下:“忏悔,谓忏摩;此云请忍。忍,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

师曰:一、戒香[1],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2]、无贪瞋[3]、无劫害[4],名戒香。二、定香[5],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6]。名定香。三、慧香[7],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8],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9],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10],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11],即须广学多闻[12],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13],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14]。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15],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16],令得三业清净[17]。

[1]《破相论》:“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惟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熏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又达磨曰:“戒香,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2]《笔削记》五:“嫉,谓妒忌也。害贤曰嫉,害色曰妒。”

[3]《法界次第》上:“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违忿之心,名之为瞋。”

[4]《南山戒疏》二之上:“不白而取曰劫。”《观音疏记》:“乖慈名害。”

[5]达磨云:“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6]言自心本不散乱。《起信论》:“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须修行禅波罗蜜。”

[7]达磨云:“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8]“观照”见前注。

[9]达磨云:“能断一切无明结缚。”又曰:“自觉觉他,觉智明了,则名解脱。”

[10]达磨云:“观照常明,通达无碍。”解脱知见,谓己实知解脱,即后得智也。由解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脱,由解脱得解脱知见。

[11]沉空者,大乘之菩萨二阿僧祗劫之终,于第七地专修无相观,上可无菩萨之求,下可无众生之度。于是钝根怯弱之菩萨,著此空相,发自他之大行,名七地沉空难。

[12]《维摩经·菩萨品》:“多闻是道场。”

[13]《老子》:“和其光,同其尘。”骆宾王《萤火赋》:“不贪热以苟进,每和光而曲全。”苏颋诗:“善物遗方外,和光绕道边。”《庄子》:“接于物而生时者也。”

[14]真性,注见前。

[15]内薰者,众生心内有本觉之真如,薰习无明,使以妄心,厌生死之苦,求涅槃之乐,名内薰。佛菩萨之教法及自己之修行,名外薰。

[16]《宝积经》九十四:“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苦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17]三业者,一、身业,身所作;二、口业,口所说;三、意业,意所思。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1]: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2],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3],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4];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5];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1]一时道,即一时说道,犹云一时唱言。

[2]乖于理而行,名恶;作身、口、意之三事,名业。《四十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3]销,与“消”通,尽也。

[4]《唯识论》六:“憍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即贪痴一分为体。”按:憍诳者,唯识二十随烦恼中之二也。

[5]害贤曰嫉,相忌曰妒。《唯识论》六:“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稳故。瞋恚一分为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