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全文 > 第13章 般若品第二2(第2页)

第13章 般若品第二2(第2页)

[1]法之幽妙者名深,深之极者名甚。《探玄记》十一:“超情曰深,深极曰甚。”《光明文句》:“彻到三谛,故言甚深。”《清凉观经疏》:“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该括万有,即是一心。”

[2]《大乘义章》二:“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玄应音义》三:“三昧,正言三摩地,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大智度论》四十三:“般若不异三昧,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不异菩萨三昧,菩萨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萨,菩萨即是般若三昧。”又一百卷:“散乱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从师闻已,一心思维,名为三昧。摄心不散,智慧变成三昧。”《翻译名义集》:“三昧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又云正受。”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湛照,神朗则无幽不彻。”

[3]持诵者,受持或读诵经典或真言也。《金刚般若经》为《大般若经》第二处第九会五百七十七卷,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三译本:一秦之罗什译,一元魏之菩提流支译,一陈之真谛译,各一卷。又有三译:隋之达磨崛多,唐之义净及唐之玄奘。合为六译。

[4]《六祖金刚经注自序》:“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猛勇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

当知此经功德[1],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2]。

[1]《胜鬘经宝窟》上本:“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前福德,指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也)。”又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宝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又云:“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按:此即经中赞叹之明文也。具说一一详述也。

此法门是最上乘[1],为大智人说[2],为上根人说[3]。小根小智人闻[4],心生不信[5]。

[1]最上乘,至极之教法也。诸宗各名其宗义。《法华经·授记品》:“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圭峰注曰:“最上乘者,一佛乘也。”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六祖金刚经注》:“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无住不住,亦不言无住。心量广大,廓若太虚,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2]大智人,为有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事理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慧远疏:“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广,故名大智。”

[3]上根人者,眼等诸根上利之人也。《止观》一之一:“为上根性说圆满修多罗,二乘如哑如聋。”

[4]小根人者,其根性只可受小乘教之人也。《唯识述记》一本:“令小根等渐登圣位。”闻,闻之也。

[5]信者,心念不澄净,于三宝之实德不乐欲也。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1],城邑聚落[2],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3]。

[1]天龙者,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众之二众。《法华经·普门品》科注云:“龙者是鳞虫之长。有四种:一、守天宫殿;二、兴云致雨;三、地龙,开决江河者也;四、伏藏龙,守护轮王宝藏者也。”阎浮提,新称赡部洲。为须弥山南方大洲之名,即吾人之住处也。

[2]城,城郭也。内曰城,外曰郭。邑,都邑也。大曰都,小曰邑。聚落,即村落也。为人所集居之处。《周礼》:“四县为都,四并为邑。”《左传》:“凡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都,曰城。”聚落,《通鉴纲目》十云:“人所聚居,故云村落、屯落、陀落。”聚落,《善见律》云:“有市名聚落。”

[3]此喻上根人、大智人之容量。

若大乘人[1],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2],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3]故,不假文字[4]。

[1]《宝积经》二十八:“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

[2]《六祖金刚经口诀》:“《大般若经》六百卷,皆如来为菩萨果人说佛性。然而其间犹有为顿渐者说。惟《金刚经》为发大乘者说,是故其经先说四生四相,次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盖显一切法,至无所住,是为真谛。故如来于此经,凡说涉有,即破之以非,直取宝相,以示众生。盖恐众生不解佛所说,其心反有所住故也,如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之类是也。”

[3]以智慧照见事理曰观照。《肇论》:“观照般若,照事照理故。”《法藏心经疏》:“观照,能观妙慧。”

[4]《楞伽经》:“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

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1],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2]。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如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3]。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4],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5]。

[1]无情,指草木国土而言。《大论》四十一:“梵云仆呼善那,此云众生,谓众缘所生。”《释迦谱》一:“众共生世,故云众生。”有情,指众生;无情,指草木。

[2]《法华经·药草喻品》:“如彼大云雨,于一切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智度论》五十九:“譬如阎浮提阿那婆达多地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归之,俱入大海,则失其本,名为一味,无有别异。”《涅槃无名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法界观》:“情与非情共一体。”

[3]《大智度论》十九:“求佛道者,随其诸根利钝,各得其道。譬如龙王降雨,普雨天下,雨无差别,大树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树小草根小,故小受。”按:今变通言之,故云悉皆自倒。盖示小根人不堪大受也。

[4]《大乘义章》五本:“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5]《十地经》曰:“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1],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2],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3],通达无碍[4],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5]。

[1]对渐教而言。顿者,顿极顿速之义。而说迅速成佛之教法,谓之顿教。唐释慧海曰:“此顿悟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狮子儿,初生之时,即真狮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狮子,经千百劫,终不得成狮子。”

[2]正见,为八正道之一,离诸邪倒之正观也。《胜鬘经》:“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四教仪集注》中:“正以不邪为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