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全文 > 第8章 行由品第一2(第2页)

第8章 行由品第一2(第2页)

[6]谩,音“瞒”,汗漫也,宽泛也。

[7]梵语偈陀,此译颂;梵汉双举,名偈颂。偈注详前。

[8]劳而无功曰枉。心力,谓人所以运用其心思之能力也。《梁书·徐勉传》:“吾年时朽暮,心力稍殚。”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1],何烦作偈?神秀思惟[2]: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3]。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4]?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5]。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6]?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1]依止者,依赖止住于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

[2]《法华经·譬喻品》:“常思维是事。”《汉书·董仲舒传》:“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

[3]“为我”之“为”读去声。

[4]见解,犹言见地,见到之处也。《传灯录》:“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5]求法,求正法也。犹言:我呈此偈,为求正法即是善,为夺祖位即是恶。

[6]若为觅祖位而呈偈,则心同凡夫,如此,则与夺五祖之祖位何别?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1],拟请供奉[2]卢珍[3]画《棱伽经》[4]变相[5],及五祖血脉图[6],流传[7]供养[8]。

[1]廊,堂边庑也。

[2]供奉,官名。唐时凡有一材一艺者,得供奉内延,故有翰林、供奉诸名。至宋时,尚有东西头供奉官。清代之在南书房行走者,亦自称内庭供奉。

[3]《指月录》四,作“处士卢珍”。《传灯录》三、《会元》一,又作“处士”。

[4]棱,与“楞”同。《楞伽经》有四译本,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凡四卷,又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凡十卷,又名《十卷楞伽》。三、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凡七卷,名《七卷楞伽》。明释宗泐《注解》一:“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也,以处表法也。”

[5]画《楞伽经》中说法时会处众等之变相。犹言观音经变相、地狱变相也。

[6]五祖,谓自初祖达磨大师至五祖弘忍大师也。血脉,体内流通血液之经络也。今借此图以形容嗣续列祖之传。五祖血脉图,谓传授列祖之奥旨,而记其相承之名也。《起信注疏》一:“血脉相承,一向蹑前起后。”

[7]流传,犹传布也。《十六国春秋》:“大化流传。”

[8]犹云奉养也。后世称献佛及饭僧,亦曰供养。《华严经》:“诸供养中,法供最重。”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1];行至堂前,心中恍惚[2],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3],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4],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5],心如明镜台[6]。时时勤拂拭[7],勿使惹尘埃[8]。

[1]数度,数次也。

[2]恍惚,见不真切也。

[3]不堪,不胜也。《左传》:“君将不堪。”

[4]三更,夜间十二时,丙夜也。详下“五更”注。

[5]此譬喻之辞也。《西域记》八:“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

[6]《起信论》:“众生心者犹如于镜。”《性理大全》三十二:“程子曰:圣人之心,明镜止水。”镜奁之大者,上可架镜,故名镜台。《庾信赋》:“镜台银带,本出魏宫。”《竹窗随笔》:“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

[7]拂拭,谓除其尘埃也。《南史·殷景仁传》:“景仁便拂拭衣冠。”

[8]《禅源诸诠》卷二:“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或曰:此偈二句譬喻,言体;二句修行,说功。金源史肃诗:“身似卧轮无伎俩,心如明镜不尘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