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 > 第31章 付嘱品第十1(第1页)

第31章 付嘱品第十1(第1页)

第31章付嘱品第十(1)

付嘱者,授以法,嘱其传持也。《金刚经》:“如来善付嘱诸菩萨。”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1]。吾灭度后[2],各为一方师[3]。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4]。

[1]常随侍使之众,故云不同余人。又其入道比余人为胜,故云不同余人。

[2]灭度,兼命终证果二者而言。《涅槃经》十九:“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行愿品钞》四:“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

[3]此“师”字指禅师而言。六祖谓各门人他日各为分化一方之禅师也。唐释慧海曰:“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成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4]出家之人,各有宗派。指其所从之宗派言,各谓之本宗。此之本宗,指禅宗也。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1],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欲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2],戒与非对[3],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4],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5]。

[1]漏,为烦恼之异名。贪瞋等之烦恼,日夜自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故名漏。又,漏者,漏落之义,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故名漏。因之而有烦恼之法曰有漏,离烦恼之法曰无漏。

[2]慈,慈心也。毒,狠心也。

[3]非,不是也,恶也。

[4]悲,悲悯也。害,伤害也。

[5]《入道要门》上:“问:云何是中道?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云何是二边?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过。云何名彼心此心?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1]。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2]。

[1]裴休《原人论序》:“文字性空。”又曰:“无离文字而说解脱,必曰舍文字然后见法,非见法者也。”

[2]《大智度论》四十三:“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复常无常,苦乐、空实、我无我等,亦如是。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此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菩萨是一边,六波罗蜜是一边,佛是一边,菩提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略说内六情是一边,外六尘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1]。

[1]后人以此教授之法为说者,颇多。今以慧海所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语证之如下:“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身。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又问:何者是无为法?答:有为是。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又问:何者是中道义?答:边义是。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生?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按:举此三则,其他可以推知矣。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1],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2]。次年夏末落成[3]。

[1]太极,唐睿宗年号。元年岁壬子,兹岁正月改元太极。又五月改元延和,七月睿宗传位于太子隆基,八月玄宗改元先天也。盖一岁三改元,故云尔也。

[2]促工,促迫工人使勤作而早完工也。

[3]《尔雅》:“宫室始成而祭之为落。”《诗·斯干》序笺:“宣王筑宫庙,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章以落之。”刘光庄诗:“故国难归去,新巢甫落成。”今建筑完峻,通谓之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1]。师云:神会小师[2],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3],哀乐不生[4]。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5]?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6]。

[1]庄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谓:“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即此意也。

[2]受具足戒未满十夏者,曰小师。又弟子之称,又沙门谦下之称。《寄归传》三:“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罗,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椤,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往。”

[3]《庄子》:“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庄子》:“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5]阿谁,犹言何人也。古诗:“家中有阿谁?”《三国志》:“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困学纪闻》十九:“俗语皆有所本,阿谁出《蜀庞统传》。”

[6]言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告汝,以至八月间欲离世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