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 > 第22章 机缘品第七1(第3页)

第22章 机缘品第七1(第3页)

[1]什么,不知而询问之词也。《传灯录》:“在此作什么?”

[2]若实达于法,行住坐卧,出息入息,皆真诵经。今徒劳于文句,故知未达真妙法也。

[3]休歇,止息也。

[4]《破相论》:“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但循声,言心实未诵也。

[5]不但循声读诵,且将经义明白在心,即号菩萨。或云:明心见性,方号菩萨也。

[6]缘,宿缘也。

[7]《血脉论》:“至理绝言,教是言语,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庄子》:“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8]《法华合论》一:“众生难见者自心,习见者莲华。指其习见之象,示其难见之妙。故以经名《妙法莲华》。”《法华句解》一:“莲华者,上根人观之,即是自性,法华三昧,更非他物。中下之机,则作引物譬喻本有觉性、清净妙理也。妙玄云:问莲华定是法华三昧之莲华,定是华草之莲华?答:定是法莲华。法莲华难解,故以华草为喻。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华之解。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华草莲华,喻难解之三昧莲华。”《戒环要解》:“一称经名,则莲华出口。一能随喜,则法香在身。”此言法达果信佛未尝有所说法,离言说相而忘诵经之功,则可以诵《妙法莲华经》矣。故曰:“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1]: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2],岂知宗趣[3]?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4]。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5]。纵说多种譬喻[6],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7]。

[1]悔谢,忏悔谢罪也。

[2]《破相论》:“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3]《起信论法藏疏》:“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4]止,使之止于《方便品》,不再诵下文之《譬喻品》也。

[5]出世,佛出世也。

[6]纵说,尽凭而说之意。《法华文句》:“譬,比况也。喻,晓训也。”

[7]《法华经·方便品》:“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法华指掌疏》一下:“唯,犹独也。以,犹为也。言诸佛所为,无二无三,故曰唯以一事。此事非小,故曰唯以一大事。因此生悲,缘此感佛,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缘。因缘凑合,佛乃出兴,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1]。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2]。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3]。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1]《法华要解》:“佛知见者,彻了实相真如真见也。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故曰诸佛因一大事故出兴,为一佛乘故说法,欲令众生开佛见知,而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也。此真知见,生佛等有,本来清净。唯人以妄尘所染,无明所覆,而自迷失。《中峰广镜》一曰:佛知见者,乃破生死根尘之利具也。”《法华文句》四:“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法华玄义》九:“灵知寂照,名佛知见。”

[2]《智度论》七十:“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

[3]《法华经·方便品》:“令众生开佛知见者,即开觉知见也。欲示众生佛知见者,即示觉知见也;令众生悟佛知见者,即悟觉知见也;令众生入佛知见道者,即入觉知见也。”《法华合论》三:“佛不言以佛知见授之众生,而言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者,则知众生本自有之,不从他以得之也。虽不从他以得之,必藉善知识为之缘,以方便为开示,而使之悟入也。”《法华要解》云:“开,破无明之封蔀;示,指所迷之真体;悟,豁然洞视;入,深造自得,而证一切种智。是为佛知见道也。”又以四门配释四位、四智、四教等者,详《天台文句》、《文句记》、及《法华科注》等。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1]。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2]。

[1]按:此小乘劣慧之机,每兴“佛知见我辈无分”之叹者。如《法华·信解品》云:“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又如“穷子即受教敕,领知珍宝”是也。

[2]驱驰,驱车马而驰逐也。《诗·皇华篇》:“载驰载驱。”按:此言为尘劳所驱驰也。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1],种种苦口[2],劝令寝息[3],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4],侵入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5],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6]以为功课者[7],何异犛牛爱尾[8]。

[1]三昧,见前注。《法华·方便品》:“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2]《法华·方便品》:“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苦口,犹云苦言。《法华经·信解品》:“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3]寝,止也。寝息者,止共贪爱也。

[4]我慢者,自恃高贵而慢他之谓也。《法华经·方便品》:“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5]《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

[6]劳,疲也,勤也。《说文》:“剧也。”劳劳,言劳之至也。

[7]功,功令。课,课程。每日限定时间作事,谓之功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