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本“人”字下有“来到此山礼拜,今向吾边”十字。
[2]作佛,成佛也。尽菩萨之行,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华经·譬喻品》:“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大智度论》十八:“求佛道者,从初发心作愿:愿我作佛,度脱众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罗蜜,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
[3]“獦”音“葛”,兽名。“獠”音“聊”,称西南夷之谓也。《一统志》八十一:“肇庆府,秦为南海郡,地属岭南道。风俗夷獠相杂。”山谷《过洞庭青草湖诗》:“行矣勿迟留,蕉林獦獠。”注曰:山谷赴宜州贬所,岭南多蕉林,其地与夷獠相接,匀会。獦者,短啄犬;獠,西南夷。
[4]为,何也。按:意言如何能作得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1]。獦獠身与和尚不同[2],佛性有何差别[3]?五祖更欲与语[4],且见徒众[5]总在左右[6],乃令随众作务[7]。
[1]《禅源诠》二:“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涅槃经》二十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2]和尚,僧徒称其师之尊称。其义为亲教师,谓能教人学戒、定、慧,犹俗家之有业师也。
[3]差别,不同等也。白居易诗:“一音无差别,四句有诠次。”《楞伽经》:“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亦皆是佛,以不生不灭故。”
[4]别本作“大师更欲共惠能久语”。
[5]弟子之成群者曰徒众。
[6]总,皆也。
[7]《会元·三百丈章》:“师凡作务执劳先于众。”《广韵》:“务,事务也,专力也。”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1],弟子[2]自心常生智慧[3],不离自性[4],即是福田[5]。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6]獦獠根性大利[7]!汝更勿言,著槽厂去[8]。
[1]启,白事也。
[2]《行事钞》上三:“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义生,名之为子。”
[3]见后。
[4]自性,本智;触处应现,千般万般,应用不乏,不即不离。《传心法要》:“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又曰:“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5]《探玄记》六:“生我褔,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报恩经》:“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共养种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
[6]这,读“若”者,犹言此也。
[7]《辅行》二之四:“能生为根,数习为性。”大,音“太”,过也;利,锐也。
[8]著,命令词。槽厂,养马小屋。槽厂,别本作“且去后院”。《广传灯录》作“槽(木厰)”。《海篇心镜》曰:“厂,马屋;槽,马槽也。”《正宗记》六:“尊者知其异人,佯诃曰:‘著槽厂去。’惠能即退,求处碓所,尽力于臼杵间。”按:槽厂,即后院之碓坊也。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1]差惠能破柴踏碓[2]。经八月余[3]。
[1]行者,禅院之侍者也。《禅林象器笺》八:“有发而依止僧寺,称为行者。”《释氏要览》上:“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观无量寿经》:“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善见律》十一:“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未见译语。”按:即此方行者也,男生八岁毁齿,十六阳气全,以其有意乐信,忍修净梵行。故自晋时,已有此名,如东林远大师下有辞蛇行者。
[2]碓,音“对”。破柴者,以斧碎柴,使可为爨料之谓也。踏碓,舂米碓之用足踏者。桓谭《新论》曰:“宓牺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因借身践碓而利十倍,则碓盖起于杵臼之遗法也。”
[3]别本作“八个余月”。《传灯录》三作“昼夜不息,经八月”。《正宗记》六作“虽历日月,而未当告劳”。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1],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2]。
[1]言汝之见地可用。
[2]所以不敢朝参暮请,欲使他人不觉惠能将传五祖之衣钵而为六祖也。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1]。
[1]《楞严经》三:“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天台四教仪》:“从地狱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不同,未免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生死。”《销释金刚科仪》曰:“百年光景,全在刹那。四大幻身,岂能长久?每日尘劳汩汩,终朝业识茫茫。不知一性之圆明,徒逞六根之贪欲。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富贵惊人,难免‘无常’二字;争人争我,到底成空;夸会夸能,必竞非实。风火散时无老少,溪山磨尽几英雄。绿鬓未几,而白发早侵;贺者才临,而吊者随至。一包脓血,长年苦恋恩情;七尺髑髅,恣意滥贪财宝。出息难期入息,今朝不保来朝。爱河出没几时体,火宅忧煎何日了?不愿出离业网,只言未有功夫。阎罗王忽地来追,崔相公岂容展限?回首家亲都不见,到头业报自家当。鬼王狱卒,一任欺凌;剑树刀山,更无推抵。或摄沃焦石下,或在铁围山间,受镬汤则万死千生,遭剉磕则一刀两段。饥吞热铁,渴饮镕铜。十二时甘受苦辛,五百劫不见头影。受足罪业,复入轮回,顿失旧时人身,换却这回皮袋。披毛戴角,衔铁负鞍;以肉供人,用命还债。生被刀砧之苦,活遭汤火之灾。互积冤愆,递相食啖。那时追悔,学道无因。何如直下承当,莫待今生蹉过。”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1],不求出离生死苦海[2]。
[1]求人天有漏之果,福报尽时,还入三涂。《竹窗随笔》:“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有老僧摇手不之信。予谓:‘无论隔世,亲见一僧结茅北峰之阴,十年颇著清修,一时善信敬慕。为别创庵,徙居之,遂致沉溺,前所微得俱丧。见世且然,况来生耶?’问:‘此为谁?’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