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 > 第4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第2页)

第4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第2页)

[9]《皇舆考》六:“荆州府,宋南平,陈荆州。”

[10]教授,指教授师言。教授师为五种阿阇梨之一。

[11]中天竺也。

[12]说戒,指说戒师言。说戒日读戒本之长老也。

[13]法海就唐国而指西竺为西国。

[14]《宋高僧传》二:“为人天师,称曰三藏。”夫三藏之义者,则内为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总摄之也。案:以上授戒师等,皆举其名德。

其戒坛[1],乃宋朝[2]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3]。立碑曰[4]:后当有肉身菩萨[5]于此受戒[6]。

[1]《要览》上:“西天比丘楼至,请佛立坛,为比丘受戒;如来于园外东南置一坛。”此为始也。

[2]刘裕篡晋,国号宋,故云宋朝。

[3]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见《高僧传》三。创建,始造也。

[4]记谶言之碑。

[5]肉身菩萨者,以父母所生之人身而至菩萨深位之人也。

[6]受戒者,言受取具足戒于身也。

又梁天监[1]元年,智药三藏[2]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3],植此坛畔。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4],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5]之法主也[6]。

[1]天监,梁武帝年号。

[2]智药三藏,《传灯》、《会元》、《佛祖统纪》等,俱作梁真谛。其预志皆曰“一百二十年”,《正宗纪》则曰“后四代”。

[3]《酉阳杂俎》:“菩提树出在摩迦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迦如来成道时树也。”

[4]上乘者,大乘之异名。

[5]以心印心,故名心印。

[6]法主,法门之主也。《杂阿含经》一:“佛为说法主。”案:后世以说法、知法之僧为法主。

师至是祝发受戒[1]。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法旨[2],一如昔谶[3]。

[1]祝发,断发也。《尚书注疏》卷十一:“《泰誓》曰:上帝弗顺,祝降时丧。《传》曰:祝,断也。”《列子·汤问》第五:“南国之人,祝发而裸。”

[2]《祖庭事苑》:“传法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达磨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3]谶,差谮切,音“寸”。《说文》:“验也。”凡谶纬皆言将来之验,即预言也。原注:梁天监元年壬午岁,至唐仪凤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五年。

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1],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2]。

[1]缁白,犹云缁素。缁衣,僧服也。白衣,俗人所服也。

[2]曹溪,在韶州府城东南三十里。

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师至曹溪宝林,观堂宇湫隘[1],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2]求坐具地[3],得不[4]?”仙曰:“和尚[5]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6]。

[1]湫,音“秋”。隘,乌懈切,读如“约”。《左传·昭公三年》:“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注:湫下隘小也。

[2]《祖庭事苑》五:“檀越,檀那也;此云施主。”越,谓度越彼岸也。

[3]坐具地者,置坐具之地也。坐具长佛之二拃手,广佛之一拃手半。新坐具必贴故衣于其上面之中央,谓之拃故。《四分律》十九:“坐具,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之床席卧具。”案:礼拜之时,先敷坐具,于其上作之。

[4]不,读“否”。得否者,犹言可以不可以也。

[5]《名义集》一:“梵本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亲教师为和尚。在家人称出家人为和尚者,尊敬之意也。

[6]《金刚经》:“唯然,世尊。”注:唯然,应诺之辞。

祖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1]。四天王现身[2],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岭,因兹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3]并坐此地,他日造塔,幸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4]。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5],只可平天,不可平地[6]。”

[1]以笼覆物,俗谓之罩。此言一展坐具,如笼之罩物,罩曹溪四境也。

[2]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各领二鬼。其所居为六欲天之第一天,在须弥山腹,即最初一层天也。四天王为帝释之外将,其天名曰四王天。

[3]高祖,曾祖之父也。言最高在上也。穴曰墓,墓上积土曰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