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不得不说的晚清名臣 > 第十六章 吃不饱就要革命(第1页)

第十六章 吃不饱就要革命(第1页)

第十六章吃不饱,就要革命

中国人清贫的生活给传教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常年景,中国能够以每天两美分的标准为成年人提供足够分量的食物。很少浪费食物,猫、狗依靠剩饭生活下来。史密斯说,当时,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每天浪费的物品,足以让六千万亚洲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

从19世纪开始,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并给整个西方世界提供了微距的中国研究报告。

对一个西方人来说,“没有面包,就要流血”的革命口号是很自然的,但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那些无家可归的群氓、饥饿的灾民,却不团结起来向地方官寻求救助。经过反复询问,在大荒年为何不反抗,得到的回答令他们失望:饿死,比在叛乱中被杀好多了。

骚乱

“没有面包,就要流血。”在同一时期的美国,也是如此。

1787年北美的独立者在起草宪法时,将“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工人、穿长裙的女性、反战者、公职人员、同性恋甚至3K党成员,都有权行使这一权利。但在19世纪的美国,早期的游行示威往往演变成骚乱。

1837年1月,面粉价格飞快攀升到了十五美元一桶,一块面包的价格也上涨了一美分。那时,美国经济非常不景气,人们挣扎在饥饿寒冷的边缘,多涨的一美分最终让人无法忍受。纽约市民聚集在一起,打出了“面包!肉!

房租!它们的价格必须要降!”的标语。这场集会后来演变为著名的“面包骚乱”,成千上万的暴徒洗劫了商店和仓库,街道上纷纷洒洒,四处都是面粉和小麦。在警察彻底恢复秩序之前,一共有三十四人死亡。

1831年,一个名叫纳特·特纳的奴隶自称在梦里听到了“最后的将是第一个”的召唤,他开始组织示威游行。有超过一百名奴隶加入特纳的队伍。黄昏时分,这些人开始攻击、滥杀白人。整个事件中,一共有二十四名儿童、十八名妇女和十三名成年男性被害。他们还野蛮地殴打拒绝加入的黑人。此后,军队驱散民众,逮捕了特纳“队伍”的所有人,以及四十名同情并提供了帮助的人,这些人最后都被判处绞刑。

1863年,林肯总统签署了美国第一部法律草案。其中有条款规定:允许支付三百美元或雇用他人来顶罪。对当时的平民阶层而言,三百美元是一个天文数字。该法案等于是承认一小撮人获得豁免权,最终导致了一场“草案骚乱”。值得一提的是,闹事者没有谴责法律的起草者,而是直指林肯的《解放奴隶宣言》。他们将内战讥讽为一场仅仅针对“奴隶制度”的战争,没有其他任何意义。出于报复,白人袭击了被解放的北方黑人,他们动用私刑杀死了成百上千的人。这场骚乱持续了四天,仅仅在纽约就死亡了一千人。

1877年,铁路大罢工,美国二十六个州的七十万名工人为了争取更高工资加入罢工。巴尔的摩民兵向一群已经暴跳如雷的罢工者开枪,十一人死亡,四十人受伤。钢铁大亨安德鲁·卡内基(Andrewegie)的顾问托马斯·斯科特(Sas)叫嚣,“用来复枪来喂饱他们(这些罢工者)”。最终,作战部组建了国民警卫队,用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社会混乱,而不再允许大亨们组建“民兵”对付劳工。

法国大革命发生的那一天,巴黎面包的价格达到顶点。这一现象在当代也不罕见。

2010年9月份,为平息骚乱,莫桑比克政府表示将收回面包涨价的计划。该国在2010年9月7日召开了内阁会议,会后,计划发展部长阿尤巴·库埃伦西亚(Aiubaeia)表示,政府将收回6日起生效的面包价格上涨20%的“法律”。库埃伦西亚同时表示,政府还暂停了为高级政府官员涨工资。在这之前,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大批民众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食品、水电和生活必需品涨价,示威游行后来演变为暴力骚乱,造成十三人死亡。

美国传教士史密斯二十七岁时和妻子一起来华,最早在天津传教,后到山东,久居恩县(现山东省平原县恩城)的庞家庄。在中国居住二十二年后,他写作了一本《中国人德行》(eseCharacteristics)。请注意,过去西方人称中国人为,虽然听来像瓷器一般不经摔打,但后缀还是“-man”。“-ese”这个后缀在英语中意为“微小的”、“小的”、“不重要的”,甚至是“低等的”、“劣等的”、“微不足道的”、“弱小的”、“怪异的”、“带有疾病的”。无怪乎学者陈传席曾发表学说:中国人习惯翻译对方为“英吉利”、“美利坚”、“法兰西”等褒义词语,而放手让对方以这种难登大雅的小词界定中国人,实在有些划不来。过去,中国人称呼诸国为身毒、匈奴、龟兹的年代,我们还在享受“英吉利”和“美利坚”的待遇。

中国人清贫的生活给传教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常年景,中国能够以每天两美分的标准为成年人提供足够分量的食物。很少浪费食物,猫、狗依靠剩饭生活下来。史密斯说,当时,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每天浪费的物品,足以让六千万亚洲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很多中国人家中,主人饕餮一番之后,仆人和他们的孩子蜂拥而上,把残羹冷炙横扫一空,连残茶也重新倒回茶壶里,再喝一下。

燃料的使用也让外国人不理解。在中国,燃料是匮乏和珍贵的。大多数城市和农村的界限并不清楚,以至于在这些家庭中,庄稼的茎叶、根都是很好的燃料,即便一过火就没有的东西也不能浪费。“秋天和冬天的大地上,中国人连一根草都不放过。”为了节俭,中国人让老外们瞠目结舌。B。C。亨利在他的《十字架与龙》(《ThedTheDragon》)一书中说,三个轿夫抬着他走了二十三英里,耗费五个小时,然后又抬着空轿子走回广州去吃饭。仅仅是为了节省五分钱。一个老妇人痛苦地移动脚步,沿着墙壁走到她的亲戚家里去了,这样是为了死在离祖坟更近的地方,好节省抬棺材的钱。

燃料的历史就是世界发展的历史。今天人们争论海湾战争的缘由时,“燃料论”仍然是重要的观点。二战期间,德军排水量五万吨的超级战列舰“蒂尔皮茨”号一天耗费的燃料达八千一百吨。由于当时燃料紧张,希特勒又担心战舰受损,因而“蒂尔皮茨”号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军港里。然而,英国人并不知道这些。多年来,他们一直以敬畏的心态注视着“蒂尔皮茨”号,如同神话中的农民观望一条打瞌睡的巨龙。“蒂尔皮茨”号的威慑力如此之大,以至影响到英国本土舰队的部署。1941年12月,皇家海军为了防备“蒂尔皮茨”号,让航母“维多利亚”号留在英国港口,而放手让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独自前往马来西亚。结果两舰遭到日本俯冲战斗机的袭击,双双沉没。

在德军控制下的阿姆斯特丹,为了寻找足够的燃料煮熟土豆,人们开始撬铁路的枕木,拆防空洞里的横梁,甚至挖出城市广场下路基里的小煤块。1944年,一位荷兰记者写道:“一大早或太阳落山之后,你能看到受人尊敬的先生们爬进公园和花园,爬过小路,游过运河,打量着一切可燃的材料。”

但对清朝末期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这个民族生活的贫苦。很少有人想到,这可能成为一次革命的原动力。他们中不少人都无可奈何地认为,清朝政府就是一个立方体,如果推倒了,不过是另外一面着地。

西方人认为,影响民众最基本生活的因素,势必引发革命。比如,他们笃信冰雹和干旱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1788年7月13日,周长达四十厘米的冰雹持续落进农田。英国驻法国特派大使的报告中详细提到了这些天象。雹灾后的第一年,面包的价格飞涨。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的那天,面包的价格最高。法国人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浇灌他们的庄家,《马赛曲》中唱道:“……前进,前进,用肮脏的血,做肥田的粪料。”

法国历史学家勒费弗尔(GeesLefebvre)这样介绍:

1787年,土耳其打击俄国和奥地利的战争,以及俄国军队后撤,在波兰留下的混乱,减少了对东欧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出口,同样造成了法国工业的萧条。总之,所有的国际贸易都受到了损害,因为1788年西欧到处都收成不好。因此,当生活费用急剧上涨时,失业到处蔓延。工人的工资也得不到增加。在最好的时候,增加工资亦十分难得。据估计,1726至1741年间和1785至1789年间,物价上涨了65%,而工资仅仅增加了22%。1789年,一名巴黎工人平均每天赚三十至四十苏,为了维持生存,每磅面包的花费不少于二苏。7月的上半月,面包价格比这个数字上涨了两倍。在外省,面包的价格更高,每磅达八苏。市政府因为担心巴黎发生骚乱,毫不犹豫地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在这里出售从国外进口的谷物。自路易十四去世以来,面包价格从未如此之贵。

谁能怀疑这种苦境与当时人们的暴动热情之间的联系呢?1789年4月28日,一场可怕的暴乱被子弹镇压了下去。这不过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

法国大革命成功后,领导者清楚地知道,人们对食物的渴求是无法抵制的。但革命后建立的政权,仍然和民众摩擦不断。从1852年开始改建巴黎的市长欧斯曼(GeesHaussmann),把巴黎的老城区道路改得又直又宽。除了考虑城市景观的要求,还为镇压市民起义提供便利:开进部队很方便,且便于炮击。欧斯曼本人曾说:“炮弹不知道右转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