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不得不说的晚清名臣 > 第十三章 唐绍仪传奇人生的悲惨结局(第1页)

第十三章 唐绍仪传奇人生的悲惨结局(第1页)

第十三章唐绍仪,传奇人生的悲惨结局

与唐绍仪十分熟悉的叶恭绰,晚年回忆道:唐绍仪“有劝人退位之习惯,以为政治家无身临绝境之理,退可复进。故劝清帝退位,劝袁退位,劝段退位,又劝孙退位,劝蒋退位,而不知除清室被逼外,余皆不听其言,蒋尤误会,以及干祸”。

冯梦龙编撰《笑史》,充满了各种避讳的故事。王彦,他的父亲叫王师古。对别人来说,一般的避讳方式,就是在他们面前不能用这两个字,但王彦做得更彻底,从音节上也要避讳。他称“砚”为“墨池”,称“鼓”为“皮棚”。谁犯了这个忌,他是一定要计较的。一天,有个叫李彦古的人去拜访,知道他的避讳,就在递进去的名片上写道:永州司户参军李墨池皮棚谨祇候参。王彦看过很是满意,对他的子弟们教导:“做人就应该这样啊。”

1908年,唐绍仪前往美国。二十七年前,他以留学生身份被清廷召回,此时又以大清赴美专使兼考察财政大臣的身份重返斯普林菲尔德。就在他抵达美国时,传来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归天的消息,三岁的溥仪被立为宣统皇帝。唐绍仪立刻致电清廷,宣布自己的名字改为“唐绍怡”,以示避讳。

辛亥首义,一共有六人在当时的报纸上成为焦点人物:军事上黎元洪威震江汉,天下向风;林述庆身先士卒,屡战屡胜;文事一共有三名英雄——唐绍仪、伍廷芳、汪精卫为了南北和平,舌战群英,终于让这个新生的国家暂时避免了全国性战争。而段祺瑞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都显示出极高造诣,首请逊位。

这六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黎元洪、段祺瑞、伍廷芳先后死于疾病。汪精卫抗战中投日,病死于名古屋。被孙中山誉为“光复南京第一功”的林述庆基本确定为被人毒杀。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谋杀,林述庆曾当众拍案叫骂,认定是袁世凯指使刺客所为,表示要回南方召集旧部反袁。4月10日,袁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邀请林述庆单独赴家宴,林述庆归家后七窍出血,延至4月16日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二岁。林述庆的症状有毒性发作之嫌,其身殁后,其妻陈慕志率子扶棺回闽,安葬于长乐县筹岐山北麓。

六人中经历最为复杂,最后下场也最悲惨的,莫过于唐绍仪。

在晚清和民国的舞台上,这名留美学生的影响不可不提,他的人生充满了魔幻色彩。

辛亥之前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三支重要力量: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党(以颠覆清朝政权为目的),满洲专制势力(当政者)。三者千差万别,但论及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有留学生作为骨干。革命军和君主立宪者就不说了,连良弼等保皇派也曾到日本军校认真取经。

1909年,唐绍仪在美国的新年过得心慌意乱。袁世凯离奇而突然地因“健康原因”退居二线。此前半年,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在接受《纽约时报》托马斯·米拉德的采访时还是“健康和精壮的化身”。

1月8日,北京命令召回唐绍仪。次日,美国各大报同时刊登了这一消息,并且明确指出唐被召回是受到了袁世凯事件的牵连。同一天的《基督教箴言报》用将近整版的篇幅,刊登文章《现代中国为年轻美国提供巨大机遇》(ModernareatOpportuheYoungAmeri),使用的照片有两张:摄政王载沣和唐绍仪。尽管两人在政治地位上有着巨大差距,但美国人就是这样看待中国当时的政局的。编辑在导读中用显著字体写道:“袁世凯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

看来,美国媒体受到了袁世凯精确预测塔夫脱当选的影响,认为他才是“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唐绍仪重返美国,并非简单地作为一个留学生重返旧地。在美期间,他鼓动美国财团到中国东北投资,并以考察财政为名,访问欧洲及日本等八国。一句话,就要让各国势力在东北实现拉锯战,从而为中国赢得时间。日本又怎能看不懂清朝这着棋?日本外务省拉拢美国抢先签订《日美协议》,使唐绍仪的计划落空。1910年,唐绍仪曾一度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但不久即辞职。在袁派人物中,唐绍仪、民政部侍郎赵秉钧、邮传部尚书陈璧、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纷纷远离政治中心,这就是光绪死后,中国政局的一个特点。

唐绍仪和袁世凯的关系为何如此之好?

唐廷枢是清朝首批获得官方承认的“外资企业”怡和洋行(Jardiheson&Co)的买办,之后成为李鸿章大搞经济改革的得力干将。在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计划中,唐廷枢在官场与商场、中外企业、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之间游刃有余。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唐廷枢的侄子唐绍仪此后会比叔叔更有名。

1874年,唐绍仪被选为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1881年,年仅十九岁的唐绍仪回到了中国。他被派到朝鲜担任朝鲜海关帮办、德国人穆麟德(Mollendorff)的秘书。作为宗主国,当时中国直接掌管朝鲜的外交、海关等事务。朝鲜甲申政变时,二十二岁的唐绍仪与二十六岁的袁世凯相识。据称,在甲午战争打响之前,袁世凯撤离朝鲜时,唐绍仪亲自带着刀枪,连夜护送袁世凯搬到英国军舰上,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那时起,不管袁世凯是在小站练兵,还是出任山东巡抚,唐绍仪都是其得力助手。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跻身国家重臣之列,唐绍仪因此也飞黄腾达,被任命为天津海关道,这是当时大清朝最著名的“肥缺”之一。唐绍仪在任期间,清廷接收了八国联军分占的天津城区,收回了秦皇岛口岸管理权。本来这是列强侵华战争后的必然阶段,但同僚们仍然认为这是唐绍仪的功劳。袁世凯亦上奏朝廷,称赞唐绍仪表现出色,能力一流。

但唐绍仪在操守上受到质疑。《申报》曾报道说,唐绍仪在多个职位上,都嫌工资待遇低,“用款浩繁,入不敷出”,于是他请求老上级袁世凯帮忙,想调回广东去督办粤汉铁路,但被中央拒绝了。《申报》评价唐绍仪,“实不外拜金主义也”。唐在担任邮传部副部长时,翰林院侍读马吉樟奋起弹劾他,指其大搞裙带关系,“所用垂参,皆其同乡亲戚,以贿而行,咨调司员,亦多以贿成者”。虽然史料中并没有实证,但唐多次受到这类指责,绝非无风起浪。

《民立报》曾报道唐绍仪过度奢靡,“日食非百金不乐,一切举动,皆摹仿西洋豪华,非中国诸王大臣所可及。唯对部中司员异常刻薄,闻近日又有裁员减薪之举,邮部之司员无不怨形于色。夫减之诚是,然唐自待亦太过也”。时人也记载说唐绍仪“广交游,善挥霍,每日四餐,每餐十金,犹云无可下箸”。日本人佐藤铁治郎的评价最为直接,说“唐本骄奢**佚,无利不为”。因此《民立报》说唐绍仪在京城做官,因为这样的品性少有朋友,“排挤者甚多”,但因为工作能力一流,袁世凯倾心照应,唐绍仪稳如磐石。

辛亥事起,袁世凯重新被任用,他提出“开国会”、“解除党禁”、“组织责任内阁”等条件。其班底中的许多“留美幼童”,都重新走上历史舞台,包括:外务大臣梁敦彦、邮传大臣唐绍仪、邮传副大臣梁如浩、驻英国公使刘玉麟、驻德国公使梁诚,重要幕僚蔡廷干、蔡绍基等。原先这些人都支持清廷进行内部改革,此时时局变化太大,大厦将倾,如今都很自然地倾向于建立共和政体的新国家。

在和南方的会谈中,当时作壁上观的民众忍俊不禁。唐绍仪名义上是大清王朝的全权代表,但真正有能力支持他的是主张君主立宪的袁世凯,其对手是要求马上就走共和道路的革命党人。作为朝廷命官的一品大员,唐绍仪不着清廷官服,而是西装领带、法式皮帽、呢大衣,一身西方装束抵达上海。而前来迎接他的南方革命党谈判代表伍廷芳,还穿着中式长袍。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韵味的时刻,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拼凑在一起尤其惹眼。

从1911年12月18日到12月31日,南北双方在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厅进行了五次谈判。伍廷芳和唐绍仪公开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两位留学生之间的精彩碰撞,与其说是谈判、辩论,不如说是在倾诉对建立强大中国的心声。

担任过中国驻美公使的伍廷芳说:我原先也同样认为,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共和立宪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今天中国的情形和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今天中国人的程度,可以实行共和民主了!人心如此,不仅留学生们这样看,连素称顽固的老先生也这样说。他们说,可以立宪,即可以共和,差别仅仅在选举大总统这一点上。今天,各省的咨议局、北京的资政院都已经民选,选举大总统何难之有?清廷专制两百多年,使中国败坏到今天的样子。即使一家银行的总经理败坏了信用,都必须辞职,何况一个国家?今天中国必须实行民主,由百姓公选大总统……

唐绍仪:共和民主,我们从北京来的人没有反对的意向。

伍廷芳:很好!

唐绍仪:今天如果没有清廷,马上可以实行共和。但既然存在着清廷,我们想要共和立宪,就必须有完美无缺的共和立宪……共和立宪,万众一心,我们汉人是没有不赞成的。不过,我们需要筹措妥善的办法,使局势和平解决,以免清廷横生阻力。我有共和的思想,可比你要早啊!我在美国留学,一向接受的就是共和思想。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共和,而是谋求用和平手段去实现它的办法……

面对这样的谈判,清廷震动了——唐绍仪哪里是在议和,完全是在双手奉上江山。但放眼当时的局势,袁世凯在军事行动上收放自如,清廷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人选取唐绍仪而代之。1911年12月27日,唐绍仪致电袁世凯,提出“召开临时国会解决国体问题”,请袁世凯代奏朝廷。次日,清廷就回应表示同意,授命唐绍仪就“会议代表的选举”等问题继续进行谈判。

其实,袁世凯对唐绍仪拟订的许多有利于南方的条款也感到不满,因为他真正关心的,无非是自己的权利。正当伍廷芳和唐绍仪就召开国民会议的细节达成初步协议时,南方革命党人成立了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气得宣布拒绝接受协议,撤销了唐绍仪议和总代表的职务。袁世凯作出这一决定,一半是对唐绍仪不满,一半是对孙中山施压。他要确保用取消帝制换取他的大总统一职。唐绍仪没有离开上海,袁世凯也不敢全盘推翻伍、唐商定的协议——中国步入共和已经不可逆转。

共和初建时,袁世凯组织的唐绍仪内阁十二人,有九人是早年的留学生。唐绍仪任国务总理、陈其美任部长、曹汝霖任国务员……章太炎听说后觉得至为不妥,给袁世凯和唐绍仪发电:“京外官僚中非无清刚晓练之士,何取著名鬻国之曹汝霖?发难首功非无稳健智略之人,何取弄兵潢池之陈其美?”袁看完电报对唐绍仪说:“共和伟人,当以此公为最爽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