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不得不说的晚清名臣 > 第三章 中国逻辑下的战争法则(第2页)

第三章 中国逻辑下的战争法则(第2页)

苏州逆首伪纳王郜云官、伪比王伍贵文、伪康王汪安钧、伪宁王周文佳、伪天将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等,因官军围攻紧急,乞降内应。该酋等愿望太奢,恐有后患,分别驱散解除,各缘由业经臣于二十六日奏报大略在案。

官军入城查探,降众实有二十余万,其精壮者不下十万。郜云官等歃血立盟,誓同生死。献城后,遂占住阊、胥、盘、齐四门,于街巷各口堆石置卡,隐然树敌。又添招苏城附近贼党陆续进城。坚求准立二十营,并乞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其挟众要求之状,种种堪虞。臣思受降如受敌,必审其强弱轻重,能否驾驭在我。若养虎遗患,苗沛霖、宋景诗皆其前鉴。即幸而如李世忠,至今滁州等城仍未退出,苏省财赋名区,岂容该酋等拥众盘踞,致贻无穷之忧。况郜云官等积岁巨酋,在贼中封至伪王、伪天将,其罪恶已不可赦。今围困始降,毫无悔罪之意,仍多非分之求,将来断不能遂其所欲,极断不能无反侧之心。传令该酋等八人来营谒见,讵郜云官并未剃发。维时忠逆李秀成尚在望亭,距苏甚近。郜云官等皆系忠逆党羽,诚恐复生他变,不如当机立断,登时将该伪王、天将等骈诛,派程学启督队入城搜捕逆党。于是降众二十万咸缴军器,乞就遣散。臣复派妥弁挑留精锐二千人,分置各营,其余陆续资遣安置。臣即于二十九日入城驻守,督率官绅分头抚恤,人心大定。

不谓戈登因臣先调常胜军回驻昆山,未与入城之功,忽生异议。先曾谓纳逆不应杀慕逆,兹又谓不应杀纳逆,声称即带常胜军与官军开仗。经道员潘曾玮、总兵李恒嵩劝止,乃又招去纳逆义子郜胜镳暨久从苏贼之广东人千余名,意殊叵测。又怂恿英国提督伯郎、翻译官梅辉立来苏辩诘。臣告以自督军来沪,先收南汇降酋吴建瀛,准带千人。次收常熟降酋骆国忠,准带二千人。均肯退出城池,谨受约束,故以战功保至副将,信用不疑。

臣非好杀者。兹郜云官等所求太奢,欲距省城,关系太大,未便姑容,养痈成患。且诛八酋而后能解散二十万众,办法似无不是。戈登先期调回昆山,事在仓猝,未及商量。盖一商询,则彼必极力沮格,此事遂无了局矣。该提督则以英国不喜杀人,是使戈登无词以对外国,强派臣办理错误。臣姑勿深辩,惟其悻悻见于词色。据称申请公使与总理衙门议定,再将常胜军作何区处,其意殆挟该军与我为难耳。臣维戈登助剿苏城,近来颇为出力,是以督同程学启曲意笼络,俾为我用。叠经据实奏报,仰恳恩奖。不料成功之后,既索重赏,仍生衅端。值此时事多艰、中外和好,臣断不敢稍涉鲁莽,致坏大局。惟洋人性情反复,罔知事体,如臣构昧,恐难驾驭合宜。设英公使与总理衙门过于争执,惟有请旨将臣严议治罪,以折服其心。臣不胜感激,惊惶之至。

理合附片缕晰密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李鸿章的这个奏折,万般老练。先是讲述了攻下苏州的不易,然后为朝廷考虑,降将们的步步紧逼,使他不得已杀掉对方。此后,又暗示戈登因为没能先入城得军功,一再闹事。最后表明如果为了让英国人息事宁人,不如“请旨将臣严议治罪,以折服其心”,这几乎使他立于不败之地。哪里是要处分,简直连奖赏都求到了。

郜永宽等被杀,程学启是个关键人物。据徐珂《清稗类钞》第二册“武略类”之“程忠烈(程学启)用兵能相地势得士心”一条记载:“(郜等)约降。往来其间者,提督郑国魁也。寇必欲邀忠烈面议,忠烈慨然往。要以三事,亦允之,降计始定。”

这约定的“三事”是何事?“然苏城降寇所约三事,曰留半城屯其余众、曰编定百营照给饷、曰受翎不剃发,此何可从?盖寇自有取死之道也。”

郜永宽与程学启谈判时,双方商定投降的条件,包括李鸿章后来的奏章中所说的罪状,“占住阊、胥、盘、齐四门(即‘留半城屯其余众’)”;“添招苏城附近贼党陆续进城,坚求准立二十营(即‘编定百营照给饷’)”;“并未剃发(即‘受翎不剃发’)”的内容。至于“乞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则可能是李鸿章对郜等人的抹黑。反正人都死了,谁又知道他们当初要了什么。

事实是,程学启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些条件不可能得到履行,“亦允之”,就是为了早日拿下苏州以立大功。当苏州拿下后,无法履行这些条件,干脆杀人。换言之,杀降事件主要责任很可能在程学启,他自己作为一个投降的过来人,肯定知道李鸿章的底线是“无条件”,而其个人却和对方大谈条件。至于李鸿章,据说因杀降而“踌躇三昼夜,不能决”,因程学启“以去要之,始定”。有实情,也有笑话。郜永宽从投降到被杀,才过两夜,而李鸿章踌躇了“三昼夜”,难道在此事之前便议定了杀人?

英国驻上海代理领事向布鲁斯报告苏州杀降事件,报告附件便是戈登发表的苏州杀降的经过。这些资料目前为英国档案馆收藏。当时,李鸿章的言辞举动令英方很是震惊。1862年4月初,李鸿章到上海参与“协防”,而后任江苏巡抚。正是在上海,他开始与洋人打交道,渐渐以当时少有的“知洋务者”形象而闻名中外。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中,能与洋人打交道、受到洋人重视的人,自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处理好和戈登的关系,李鸿章还向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英国人,清廷雇用的海关总税务司)和马格里(MaeyHalliday,之前任洋枪队队长白齐文秘书)求援,请他们代为调解。

就在苏州杀降事件期间,英国人赫德负责的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赫德成了清政府国际事务方面的得力顾问。他曾说:“我自从1861年首次到北京以来,就敦促总理衙门向着西方所理解的‘进步’一词的方向前进。”赫德的影响不仅在于推动清政府各种制度的现代化,还在于由此引起思想观念、社会风尚的改变。

经赫德举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出任同文馆总教习。在其治下,同文馆的译书活动成为朝廷的“规定动作”,所译书籍自行印刷,免费发送各级官员。这些书籍包括自然科学、各国法律、政治经济、世界历史等。之后,西方书籍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显而易见。

马格里是出生于苏格兰的英国人,后加入中国籍。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清臣,以示对清廷之忠贞。1858年,马格里随英国侵略军来华,任第九十九联队军医。在英军服役期间,他与同龄的戈登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友谊。他曾任“常胜军”头领白齐文的秘书,1863年加入淮军,任张遇春统领的春字营炮队教习,并率队随李鸿章在上海、昆山、苏州等地同太平军作战,深得李鸿章信任。

苏州杀降事件后,马格里一度与李鸿章势同水火,因为当时他已经娶了郜永宽的侄女为妻。当时,戈登死死纠缠李鸿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马格里打抱不平。后来,李鸿章找潘曾玮请马格里出面调解,劝说戈登,杀降事件才得以了结。

戈登最终在杀降事件上对李鸿章束手无策和他的处理方式有关。他声称要率“常胜军”与官军开仗,又招去郜永宽义子郜胜镳以及广东人千余名,“意殊叵测”。这让清廷绝对站在了李鸿章的立场上,不仅下旨明确支持李所作所为,且指责戈登“意殊叵测”,“惟有据正理驳斥,以折其心”。同时,“常胜军”仅有三千多人,而淮军已超过五万人,也装备了洋枪等新式武器。所以,戈登最后仅要求李鸿章公告,叙述杀降事件和自己无关。对这个简单的要求,李鸿章当然是慨然应允。

此事的直接后果,还造成了“常胜军”被撤销番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戈登的“赠言二十条”为清廷乃至后来的中国提出了最为真切的建议。虽经过英国人对杀降事件的渲染,但李鸿章仍然没有丝毫“悔改”。曾国藩对“天津教案”颇感棘手时,李鸿章几次建议自己的老师“参用痞子手段,不宜轻以一死塞责”。这种油滑的手段,并不能在事实上改变国家弱小的处境,只能是苟延残喘。

杀降

苏州杀降事件,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李鸿章给自己的母亲写信,解释“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

李家至李鸿章高祖有田二顷,才进入小康家庭。父亲李文安经多年苦读,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李鸿章母亲亲手抚育了六子,六子非富即贵,这位母亲一直被视为李氏兄弟成长的重要人物。

1946年2月23日清晨,马尼拉以南三十公里的洛斯巴尼奥斯监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东南亚战区司令山下奉文被执行死刑。他没有被允许身穿军服,只能身穿囚服受刑。处刑台由日本战俘制造。在押送至刑场途中,曾经是同袍的僧人森田觉中尉问他有何遗言,他回答:“一个人的本性在上学校以前,是由他的母亲培养出来的。我的遗言是,提高妇女的教养,培养好的母亲!请告诉祖国,我对祖国只有这个愿望。”

而这位对母亲有一片赤诚之心的日军高级军官,曾经也造就了战争史上著名的杀降事件。

占领新加坡后,山下奉文为了有效地控制当地局势,命令专门人员制订了《肃清华侨计划》,对当地华人进行残酷的大屠杀,超过十万华裔在这次屠杀中惨遭重机枪扫射丧命。到后来,日军为了节约子弹,干脆把人绑成一串装上船,到离海岸十公里左右处推到海里。这便是著名的新加坡大屠杀。在屠杀的同时,日军还聚敛财产,犯下滔天罪行。

山下奉文的战友本间雅晴被称为诗人将军,也是最了解英国人的日本军人。他下令美菲所有被俘人员做长距离徒步行军,从巴丹半岛的马利维尔斯奔向位于圣费南多的俘虏营,行程长达一千多公里。正值炎夏,疫病流行,日军对缺衣少食的战俘恣意虐杀,等到达目的地时,死伤人数竟达二万五千余人。几个月后,有三名美国士兵从日军战俘营中侥幸逃出,越海到达澳洲布利斯坦,才让这次“死亡行军”大白于天下。

无论如何,杀害平民和俘虏是战争中最为丑陋的行为。即便是执行无限制潜艇战的德国海军,也尽量会在袭击成功后,给落水者以必要的援助。希特勒在听说德国船员给被运走的挪威教师发放救生衣时,忍不住叹息这是“德国优秀品质”。他嘲讽说,这些教师应该“高兴被可爱的英国人用鱼雷击沉,葬身海底”。因为这种处理,邓尼茨曾专门致电潜艇或伪装成商船的德国战舰,不得因为救援对方而使本方有遭空袭之虞。

从日军1942年进入新加坡开始,欧洲人的高大形象就被粗暴地踢开了。阿瑟·派尔塞沃向脖颈粗壮的山下奉文投降,这一情景被制成了蜡像,永久性地保存在新加坡的三头沙岛,成了一个特别能吸引日本游客的景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