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晚清一品大臣都有谁 > 第十一章 翁同龢内讧之王(第1页)

第十一章 翁同龢内讧之王(第1页)

第十一章翁同龢,内讧之王

在晚清历史上,翁同龢绝对是符合戈登“斩首论”的人物。他高调爱国,动辄以对外开战标榜自己。每到关键时刻,却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同僚李鸿章、荣禄,乃至慈禧和光绪帝,最后都因此离他而去。这位咸丰六年的状元,在内讧上也无人能出其右。

英国人戈登在“二十条箴言”中提到,“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议者,皆当斩首”。

清朝时,每当有外交大事,总有这种“不能战而好为主战”的鹰派出现。载漪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前力主开战,而对这场战争的胜利,他寄希望于“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后来有人责问,为何义和团法术不灵?以他为主的主战派推脱说,洋人以秽物破解,故施行无效。其实,使用秽物是义和团的“砂锅照”热衷的战斗方式。

在晚清历史上,翁同龢绝对是符合戈登“斩首论”的人物。他高调爱国,动辄以对外开战标榜自己。每到关键时刻,却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同僚李鸿章、荣禄,乃至慈禧和光绪帝,最后都因此离他而去。这位咸丰六年的状元,在内讧上也无人能出其右。

人们大多认同翁同龢的优点:他是清廷官僚重臣中少有的清廉分子。自1856年会试一举成名,直到1898年回籍,四十二年里,翁同龢在京师历任户部侍郎、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也曾执掌刑部、工部,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翁同龢两次入选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他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最高决策。清代的一百一十四名状元中,汉族大臣得入军机处者仅有三人。

翁同龢的清廉难以称奇。翁氏出身名门望族,两朝帝师,家道殷实,不缺钱财。他本人是南派清流领袖,习惯了作为裁判而不是运动员出现在官场上。

但是,论及翁同龢在政坛的名声,同僚们都大摇其头。甲午战争期间,荣禄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霖的便条中,曾评价翁同龢说:“常熟(翁是江苏常熟人)奸狡性成,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其误国之处,有胜于济南(即孙毓汶),与合肥(即李鸿章)可并论也。合肥甘为小人,而常熟则仍作伪君子。”翁同龢和荣禄是拜把兄弟。翁同龢的另一名世交潘祖荫,对他的评价同样不高。他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潘是能够影响翁同龢的人物,但他死后则无人能对翁同龢有所劝诫。张之洞与翁同龢源自同科,曾结为金兰之好,但两人关系一直欠佳;徐桐本与翁同龢在弘德殿共事多年,但晚年两人形同陌路,不相往来;刚毅是翁之门人,后来两人几成宿敌。一句话,翁和他的朋友们,最终都走向了对立面。此等情商,在政治家里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就来看看翁同龢都做了什么,让时人如此不齿这位帝师。

1894年夏天,日本大规模出兵朝鲜,和清朝的冲突已不可避免。

针对如何对待日本的扩张,清朝有两派势力,其中民间舆论和大批将领都赞同立即和日本开战,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等人都是主战派,这些人都得到了光绪的肯定。

五个月之后,慈禧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十大寿。因此,“后党”们的主要意见是不打,靠外交手段将战争扼杀在摇篮中。众多历史学者认为,李鸿章一味迁就慈禧,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屡失良机。

因为对颐和园修缮工程有重大贡献,慈禧还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赏戴了三眼花翎。

如果认为李鸿章处处以慈禧之意为外交圭臬,那就错了。客观情况是,李鸿章对这位“中国第一女人”太过了解,他只能一边维持好与慈禧的个人关系,一边见缝插针做好备战工作。此时,他早已不是那个三十年前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以为外交可以用“痞子”招数全部搪塞过去的李鸿章了。

最了解北洋海军和清陆军实力的莫过于李鸿章,而以他对日本的了解,他对这场战争持有不乐观的心态。其次,此时俄国、英国等多个殖民大国都对中国心存觊觎,和日本开战,势必顾此失彼,形势更加恶化。

因此,李鸿章首先是想通过外交,给清朝争取到战争准备期。

1894年6月20日,俄国公使卡西尼在天津拜会了李鸿章。两天之后,卡西尼致电俄国外交部:“我认为,我国绝不应该放过目前中国要求我们担任调停者的计划,此事对我方既无任何牺牲,又能大大增加我们在朝鲜及整个远东的势力。”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比李鸿章更为精确地预计了此后的发展。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俄国始终包藏祸心不让外人窥其底细。其真正的目的是,如果不能兼获鹬蚌之利,也必须尝到熊掌和鱼之一,他们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

1894年6月至7月底,中国又在英国、德国、法国之间多次斡旋,请求协调和日本的关系,最终均告失败。

本书在后文关于程璧光的章节中将提到中日海军之间的差别,以具体数据为考量,李鸿章的“消极怠战”是有理由的。当时日本之所以不计一切地发动战争,和在此之前三百年的隐忍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很简单:日方实力已明显强于中方。

1883年到1895年十多年的时间里,清朝没有增加一艘舰艇,军械奇缺。据说,定远舰上的巨炮(主炮)炮弹只有一枚,镇远舰也只有两枚,其他小口径的炮弹也没多少。如果日军知道他们畏惧的定远舰和镇远舰不过是银样镴枪头,估计中日战争的爆发日期还将提前。

日本战舰“吉野”号本来是清政府预订的铁甲舰,因清廷无力支付而为日方抢购。海军部每年的五百万军费哪儿去了呢?《中国海军大事记》光绪十七年记载:“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以银子解部充饷。”海军提督丁汝昌据理力争,认为当前清朝海军战斗力“远逊于日本”,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五月,上谕说可以拨款,但到了秋天还没见到钱。不得已,李鸿章亲自出马,上谕也只是以“饷力极拙”来敷衍。

史界已有公论:此时,主管户部的翁同龢在军费问题上玩足了猫腻,让北洋海军陷入了困境。以买炮弹为例,德国工程师汉纳根在甲午战前两年,建议李鸿章购买德国克虏伯厂制造的大开花弹,以供战斗舰上的大炮使用。李鸿章签发了命令,但最后却无法实行,原因就是翁同龢不给钱,说购买这种炮弹纯属“浪费”。

但“节约”之后,翁同龢在中日战争上却极力主战,他有什么个人目的呢?

翁同龢的弟子王伯恭曾作为袁世凯下属,随军入朝鲜。王伯恭曾著有《蜷庐随笔》一书,对清末大吏有一些详细记录。其中一段写道:“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同龢,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我想翁同龢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但翁同龢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同龢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