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晚清一品大臣都有谁 > 第五章 炸出来的民国(第1页)

第五章 炸出来的民国(第1页)

第五章炸出来的民国

清末毫无疑问是暗杀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此时的刺客们最为钟爱的武器便是炸弹。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1911年,温生才谋杀广州将军孚琦,李沛基炸飞广州将军凤山;1912年1月,彭家珍刺杀良弼,汪精卫谋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在这些精心安排的刺杀活动中,革命者选择的武器皆为炸弹。

2001年12月17日,成都市中级法院作出判决:革命烈士彭家珍家属状告中国故事杂志社侵犯名誉权索赔一案,《中国故事》杂志社构成侵权,赔偿原告彭家惠(彭家珍之妹)精神损失费人民币五万元。

1998年第四期《中国故事》杂志刊登了小说《祸祟》。署名为“周簧”的作者以彭家珍(辛亥革命中携炸弹与清朝贵族良弼同归于尽的民主主义烈士)为主人公,虚构了彭家珍刺杀良弼后被抓获,趁机逃走,又被英国情报机关设在上海的据点收罗,最终为良弼的女儿白良玉所杀的情节。小说中,彭家珍被塑造成反派,被描述为“恶魔”。此外,小说还虚构了彭家珍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一些内容。

六十七岁的彭家祥对这篇小说怒不可遏。他气愤地说:“这是对彭家珍大将军的恶毒诽谤!”《中国故事》杂志由湖北省文化厅主管、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封面上印有“湖北省优秀期刊”的字样。

看到这篇文字,彭家祥立即以“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管委会”和“彭家珍先烈亲属”的名义给杂志社发出了一封措辞强烈的函件。在函件里,他明确表示:“近来得知这一诽谤彭家珍大将军事件,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慨,该文已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引起了严重的不良政治影响。我们对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和作者提出强烈抗议,拟提起诉讼,以讨回英雄彭家珍的清白,并要求赔偿名誉损失!”

双方最终进入庭审阶段。当时,杂志社已经认识到《祸祟》一文涉嫌内容不实,并对彭家致歉。但原告认为,杂志社仅仅在报刊上刊登致歉声明不足以恢复烈士英名,该文已在海内外造成了恶劣影响,故杂志社应郑重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四十六万五千元及物质损失三万余元。杂志社则辩称,在刊发此类稿件时,没有对通俗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进行核实的法定义务。

《祸祟》一文的责任编辑郭雄年接受采访时承认:“说实在的,我对彭家珍不太熟悉,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我学习太有限,知识面太窄,太孤陋寡闻了!”郭雄年当时五十八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此文刊发时,他是该杂志社的编审,正高级职称。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事实。快要退休的正高级编审不知道彭家珍,以为是一个“虚构的名字”。而作者“周簧”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在文中编撰了如下情节:在英国情报头子开办的百乐汇舞厅做舞女的白良玉,是良弼的小女,她一直没有忘记是革命党人彭家珍杀害了她的父亲。于是,她每日操练功夫,希望报仇雪恨。在“刃凶”一章中,白良玉终于找到了机会,她与另一江湖英雄在市郊一座青砖小楼里抓住了正在**的彭家珍。

白良玉厉声说:“君子报仇,十年未晚,我等了你十八年,杀父之仇,岂能饶你!”彭家珍双膝着地连连叩头求饶说:“姑娘,你废了我右手,就高抬贵手,饶我一命吧!”而白良玉则说:“你为非作歹,死有余辜。今夜,我可以让你死个痛快,但绝不能饶你。”于是她伸手在彭家珍天灵盖上轻轻一拍,彭家珍当即头骨碎裂,倒地身亡。

从行文来看,作者不仅知道良弼的存在,且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不过,他更乐于这种颠倒黑白的穿越式写法。也许人们会怀疑,作者的真名是不是爱新觉罗·周簧。如果不是,那中国数千来的历史之所以屡次出现短缺、谜团,和这种毫无责任心的改写、讹传不无关系。加上其他因素驱动的恶意涂改,真相千疮百孔。

真实的彭家珍,用炸弹暗杀良弼,改变了中国历史,客观上是民国得以迅速建立的关键因素。民国政府追封其为“大将军”,实至名归。

1793年7月13日,刺客夏洛特·科戴(CarlottaCorday)杀死雅各宾派首领保尔·马拉(JeanPaulMarat)后说:“杀掉这一个人,便可以拯救其他十万人。”

清末的革命者认可了这种模式,认为刺杀清廷要员几人,就可拯救“四万万人”。美国史学家魏斐德(FrederisWakemanJr。)在《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一书中认为,革命志士行刺的概念来自于国际革命新世界,同时也是对古代富于忠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游侠传统的沿袭。

清末毫无疑问是暗杀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此时的刺客们最为钟爱的武器便是炸弹。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1911年,温生才谋杀广州将军孚琦,李沛基炸飞广州将军凤山;1912年1月,彭家珍刺杀良弼,汪精卫谋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在这些精心安排的刺杀活动中,革命者选择的武器皆为炸弹。

1857年,恩格斯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若干有关战争的词条,其中一条便是“炸弹”。他写道:“据中国编年史家记载,中国人早在公元前几百年就已使用一种装满爆炸药和金属碎片的金属球,这种金属球借助于缓燃火绳爆炸。中国人在防守隘路时使用它,当敌人逼近时将它埋在那里。1232年,在开封府保卫战中,中国人在遭到猛攻时,常常从城墙上把爆炸性火器向抢攻要塞的蒙古人滚下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145页)

另外一个词条“炮兵”中,恩格斯还写道:“据帕拉韦(Paravey)先生1850年在法国科学院的一个报告中所引证的中国某些编年史资料来看,在公元618年就已经有了火炮。”恩格斯的资料来源很可能是帕拉韦的《关于亚洲和印度波斯古代发明的火药和火器的笔记》,但帕拉韦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除了1232年守卫开封时,汉族人曾甩出一些炸弹外,其实并没有其他使用火器的记载。

辛亥之前十几年,暗杀逐渐成为流行风气。1902年冬,留日学生杨毓麟在《新湖南》撰文,称“非隆隆炸弹,不足以惊其入梦之游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铜臭”。1903年,军国民教育会成立,会规中提到参加革命的“方法三种”:一是文字造势,二是直接参加起义,三就是暗杀。《民报》增刊发表了谋炸清政府出洋五大臣的吴樾创作的“技术指导”——《暗杀时代》,加上他本人亲自“演示”,客观上掀起了“暗杀时代”的**。

史坚如第一个试图用炸弹显示革命者的决心。1879年,史坚如出生于官僚家庭,其“曾祖善长,祖澄,父悠乾,均以儒称”,论家史,他是明末抗清殉国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族裔。

1900年10月,八国联军入侵,慈禧西逃,天下大乱。孙中山等人看到了发动武装起义的时机。在他们的计划中,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应该同时发动,但惠州方面因行事不密,被迫提前进行。两广总督德寿得到密报后大惊,急忙调派大队清军前去惠州镇压,起义军处境危急。为了打乱清军部署,瓦解对方军心,鼓舞士气,史坚如提议暗杀清廷在广州的三位大员,得到了邓荫楠等同志的赞同与支持。考虑到高级官员戒备森严,史坚如认为非炸弹不能成事。

中国人最早知道,硝酸钾、木炭和硫黄按照一定比例,可以配成火药。这是制作炸弹的关键材料。这些材料最初均制成粉末状,然后可以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无烟火药发明以前,这种简单配方的火药一直用做唯一的军用发射药。1887年,诺贝尔用硝化甘油代替乙醚和乙醇,制成无烟火药。他还将硝酸铵加入达纳炸药,代替部分硝化甘油,制成更加安全且廉价的“特种达纳炸药”,又称“特强黄色火药”,效能惊人。

越来越先进的炸药,让中国革命者梦想成真。

史坚如变卖家产,所得三千元钱全部用于购买炸药。第一次购炸药二十五箱,被广州衙门搜去。但史坚如本人并未被捕,因为他沉着辩称,自己购买如此大数量的炸弹只为开矿用。这个理由说服了对方。史坚如成功脱身后,马上用剩下的钱再购炸药,一共约购得两百磅。

按照他和战友的密谋,三人的分工大体如下:黄福负责在将军衙门投弹,李植生去炸陆军提督郑润材,史坚如亲自去炸两广总督德寿。三个目标都是清廷驻广州核心部门的重要人物,其中德寿最为重要,因此史坚如的暗杀任务最艰巨。

他首先通过目测和步行估算,测好了德寿在两广总督衙门的卧室方位和距离,然后在其处所后门租了一间房屋。史坚如和三个同伴从住宅内挖地道,预计这条地道一直通到德寿卧室之下。然后,他们把炸药装入特制的洋铁桶中,放到地道尽头,装配好雷管与导火索。10月27日夜,史坚如爬进狭窄的坑道,点燃导火索后迅速撤离。按照撤离计划,他很快登上开往香港的轮船。然而,史坚如翘首以待的爆炸声没有在预定时间响起。紧要关头,史坚如毅然让其他人先行前往香港,自己重新潜回租来的房屋内。等他下到地道里才发现,导火索受潮熄灭了。于是,史坚如干脆等到第二天凌晨,以确保德寿已回到卧室安歇,又重新装配了导火索,点燃,并在附近留守等候,终于等到了那声惊天动地的闷响。

这次爆炸将附近楼房炸塌八间,压死六人,伤五人,威力惊人。但是,由于对其居所具体状况不了解,加上史坚如的测量方法不甚精确,炸药并没有在接近德寿的地方爆炸,只是将他颠到了床下,受了点儿轻伤。次日,史坚如在去香港途中被捕。本来,清政府的通缉没有这样高效,据说史坚如族中有人担心遭受连坐,不得不告发了他。史坚如被捕后,南海县令裴景福软硬兼施,先以优礼相待,但他“不受笼络,惟嬉笑玩弄之”。裴恼羞成怒,对史坚如施以酷刑,用火烫烙其身,拔掉史坚如的手足指甲,“惨酷无人理”,这一切都是为了迫使他供出革命党更多“内情”。在酷刑面前,史坚如“惟怒目不答,傲睨自若”。1900年11月9日,清廷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就从速判决史坚如死刑。史坚如在广州天宇码头英勇就义,时年二十一岁,瘦弱文雅,儒生风范,时人写诗赞其“容貌夫人风骨仙,博浪一击胆如天”。

醉心于暗杀的人物中固然有章太炎、秋瑾、陈天华、陶成章等激进派,也不乏文质彬彬的宋教仁和蔡元培。后两人都认为“革命止有两前途”:暴动和暗杀。

孙中山的小同乡刘思复,又名师复,1904年留学东京,一年后加入同盟会,并从一个俄国无政府主义者那里学会了制造炸弹。1907年6月初,李准镇压黄冈、七女湖起义后班师回广州。冯自由、胡汉民等计划乘机诛杀这位清军将领,为革命者立威。同月,刘思复急急赶赴广州,准备趁李准赴总督衙门参谒时设下埋伏。11日晨,刘思复装配好炸弹,然而那时候的炸弹技术不太过关,在刘出门时居然一声巨响,发生了自爆。刘思复面部受伤,左手五指被废。闻声赶来的岗警发现一些碎裂的铁片,深以为疑。但在审讯时,刘思复自称李德山,咬定自己在做化学试验时,不慎“走火”受伤。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