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有一种危险叫沦丧
1。天上掉下来的不一定是馅饼
洪承畴被困在松山城,对于崇祯皇帝和明政府来说,也不是无解的死棋。上天又给他们一次翻盘的机会,可惜他们官性十足,理性不够,人性更缺,在错误的道路上,把一批可怜的人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1641年10月17日,皇太极因关雎宫宸妃病重,交出前线指挥权,返回沈阳。
洪承畴得知皇太极回沈阳之后,于10月27日夜,集中松山城内所有人马,打算从镶黄旗石延柱把守的防线突围,但是遭到清军严厉阻击。明军付出伤亡1000余人的代价之后,被迫撤回城内。
1641年,清国国内发生大面积自然灾害,秋天农民颗粒无收。吃饭成为辽东人的大难题。
清政府的天灾与明政府的人祸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明国官场腐败至极,官员办任何事,任何时间办事,均以捞钱为目的。在明国官员心目中,国家地大物博,即使再少几个松山、锦州,也不会妨碍他们捞钱。再死10万人,对他们而言,美好的生活依然继续。堂堂一国兵部,事实上已经放弃松山、锦州了。
崇祯皇帝天天催促官员们想办法,寻对策,官员们却不紧不慢,上班应付考勤,严格按程序圈阅公文,不办实事。下班后风花雪月,喝酒作乐,哪管别人死与活。
1641年11月21日,辽东大地突降暴雪,深达丈余,所有交通陷入瘫痪状态。松、锦前线清军粮草彻底耗尽,后方军需物质无法运达,困死松山城内的明军,已成为一种奢望。
野蛮的清军能斗过人,却斗不过天。
他们把洪承畴困在松山、把祖大寿困在锦州。厚达丈余的大雪,又把他们困在松山、锦州城外,情况和城里一样凄惨。
皇太极宁可舍弃唾手可得的松、锦二城,也不能把八旗子弟冻死、饿死在阵地上。他想把松、锦前线清军撤回沈阳,又担心明军反扑。
为了确保前线将士安全撤回,皇太极又祭出议和的法宝。
明政府讲究熟人政治,有熟人好办事。议和这事,必须找熟人才行。皇太极听说有一位蒙古官员和明政府辽东宁前道副使石凤台私交不错,就派这个人入关找石凤台,明确说明一旦议和成功,清军立即从松、锦两城撤兵。
石凤台对皇太极主动提出议和的事,有点半信半疑。
在松山,清军一直掌握着主动权。松山本是弹丸之地,即使明军将帅士卒每天只吃一碗粥,也维持不了几个月,死守很难持久;城内将士战力逐渐丧失,松山城周围遍布清营,与外界完全隔离。在短时间内,明政府根本无法凑够与清军兵力相当的援军,城内明军突围谈何容易。
一旦双方议和成功,洪承畴和祖大寿将会从死地全身而退,为明政府保住难得的将才。这样,远比城失人亡划算得多。
石凤台认为,精明的皇太极不会做这样的赔本生意。他写信给清营的将领,求证议和信息的真伪。清营诸将证明确有其事。
石凤台随即把这张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送到兵部。
兵部尚书陈新甲闻之大喜。如果明、清两国议和成功,能解决很多令他头疼的问题。了解松、锦情况的张若麒,也认为议和对明政府来说,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但是,非常了解崇祯皇帝的陈新甲,并没有直接把这个消息反映上去,因为他拿不准崇祯皇帝对议和的态度。
陈新甲要求石凤台写一封绝密级的信件,由他转给崇祯皇帝。
陈新甲这样做,就等于给自己上了一份双保险。把议和的建议写在绝密级信件里,证明议和是石凤台主张的。如果崇祯皇帝反对议和,他一点责任也没有;如果崇祯皇帝支持议和,必委托他操办,功劳是他的。
谁也没想到,崇祯皇帝看完石凤台的密信后,龙颜大怒。在他看来,松山战败,是暂时的失利,不是彻底的失败。皇太极的非法政府,根本没有资格跟天朝大国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