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死神,才是最称职的检验员
明军一觉醒来,发现军营之外出现3道又深又长的壕沟,向远处延绵不断。难道清军把他们包围了?他们可是来解锦州之围的啊!
洪承畴被突然出现的壕沟震惊了。他来到营外视察一周,心情变得无比沉重。他这两年来一直担心的事情,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现实。
洪承畴没有把他的担心讲出来,而是迅速召集众将,指挥他们带领各自的人马,猛烈攻击清军镶红旗的防地,从此处突围。
皇太极为了震慑明军,张着黄盖,率领几十名亲随侍卫,来回指挥清军布阵。清军见皇帝亲自指挥,加之此时的人数已与明军相差无几,士气大振,无所畏惧,奋力阻止明军突围。
明军深知身陷险地,惟有突围方能保命,自然拼死冲杀。两军从黎明杀到日落,双方损失惨重,但明军未能冲破清军防线,被迫退回。
洪承畴见突围无望,只好召集部下将领到他的行辕大营开会,商讨对策。
经过一天的苦战,损失惨重,未能突围,诸将领对目前明军的处境异常悲观,均低着头、阴着脸,一句话也不说。
两天之间、两军之内,胜利的天平完全倾斜清军一方,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笔架山的粮草落入清军之手,明军所存粮食,只能维持3天。3道深8尺、宽1丈、望不到头的壕沟,几乎难以逾越。曾经无心恋战的清军,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一能当十。
此时,抱怨、埋怨都解决不了问题。洪承畴能做的,就是稳定军心,唤起将士的斗志,置死地而后生。
洪承畴率先发言:“敌兵新旧交替攻守,尚未磨合到位。既然我军已经出来,就应该速战速决。今天夜里,各位应该激励本部将士的斗志,我亲自擂鼓助战。我军能否突围,在此一举!”
洪承畴的倡议,下面没有一个人响应,却各有自己的盘算。
清军掘壕挖沟,断粮绝饷,已经引起明军无比的恐慌,犹如大难临头一般。
行辕大营里吵成一锅粥,诸将各有各自的想法。想战的,有的主张晚上力战,有的建议明天择机另战,有的认为看看形势再战。
军中粮草,不够食用3天,外面粮草根本无法运进,这是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很多人在“退往宁远,补充粮草”问题上,却达成一致意见。
危难之时,诸将各自打算,用命不一,让洪承畴大失所望。他没想到,这些吃半辈皇粮的人,在关键时刻,不为国难想办法,却为保身找理由。
让洪承畴更没有想到的是,一直极力主张速战、鼓吹战之必胜的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看到明军陷入绝境,马上由主战变成主逃。他派人给洪承畴送来一封信。
在信中,张若麒说道:“松山之粮连3天都难以维持,我们再不撤退,松、锦两城都要被敌人困死。既然各位总兵都有回宁远支粮再战的想法,我看可以批准执行。”
朝廷代表支持逃跑,让无心恋战的人找到撤兵的借口,于是大家纷纷请求立即撤回宁远就饷。
帐下将领,10个人有10个想法,让洪承畴异常愤怒,但又不能发作。死神面前,权力、权威就是一个屁。他只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劝慰大家:“我们自参军那一天起,就发下血誓,终生忠于皇上,报效朝廷,以战死沙场为最高荣誉。现在是我们实现伟大理想、检验个人忠诚度的最好机会。虽然我们粮尽被困,但应该明确告诉士兵:守是死,战也是死,如果拼死一战,或许还有幸存的希望。我意已决,明天要与敌人血战到底,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
散会后,为了激励大家同仇敌忾,洪承畴把诸位将领送到帐外,以示关怀。
至于怎么做,各位将领心里早就想好了。上级决策失误,下属谁甘愿用性命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