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清朝官场风气 > 第十八章 复辟是谁在作祟(第1页)

第十八章 复辟是谁在作祟(第1页)

第十八章复辟,是谁在作祟

张勋复辟,是民国初年的一场大戏。最后张勋虽然兵败,但并未受罚。据说,这是因为众多民国要人暗中参与支持,一位驻中国的外国领事言之凿凿:“八十二位有影响的中国人参加了这场复辟。”

1917年,一位有胆识的作家写了《复辟潮》这出戏,对皇帝和张勋都比较宽容,但对盟友则大加鞭挞。

民国书籍中曾说到张勋见溥仪。溥仪说,师傅要求我学习,已经没有时间忙(复辟)这些了。张勋说,若成功不必再念书。溥仪高兴地问,如复辟能成功,定能取消所有功课?张勋再答,自古有马上天子,焉有读书天子?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周星驰电影。每一个末代皇帝都有同样版本的故事。回头去看看夏桀、商纣的记载,觉得只是换了个主角,情节大同小异。1644年春节,南京的南明政权举行了首都沦陷后的第一次茶话会,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表情悲戚。大家都以为他是忧国,结果他说,我认为现在宫中梨园子弟的水平太低了。

有什么比疯子更可怕呢?一个疯了的皇帝。由于皇权的天威,一旦皇室出了问题,大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再往前,辽穆宗更令人发指,“荒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他不近女色,还要求别人也不近。他杀人无数,以杀人为乐,还要求臣下多提意见,让人哭笑不得。

这样的帝王,下场当然不会好。在他统治期间,契丹贵族夺权活动频繁,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应历十九年(969年),近侍小哥在行宫杀掉了这名狂暴的皇帝。

清帝逊位,获得的待遇超过了历史上更换朝代时前朝君主待遇的平均水平。这究竟是和爱新觉罗家族自身的威望有关,还是因为世界已经进入了较为文明的阶段?

民国政府元年2月5日,对清帝逊位后的优待条件进行了详细条文解释。因清帝赞成共和国体,提出以下优待条件,共有三项内容:第一项《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八款:(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2)清帝岁用四百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5)光绪陵寝如制妥修,民国政府支付实用经费;(6)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唯不得再招阉人;(7)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8)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第二项《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共四条:(1)王公世爵、概仍其旧;(2)皇族具有与国民同等的权利;(3)皇族私产一体保护;(4)皇族免服兵役之义务。第三项《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共七条:(1)与汉人平等;(2)保护其私有财产;(3)王公世爵,概仍其旧;(4)民国政府为生计过艰的王公代筹生计;(5)先筹八旗生计,在未筹定前,其俸饷仍旧支放;(6)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7)听其自由信仰原有宗教。

1644年,满族人定都北京,建立全国性政权,直至最后崩塌,总共二百六十七年。这个帝国消失的前夕,不止一人说过,这次革命的发生,是因为满人对汉人不公平而导致的。

第一个不公平,即入关之后的强制服饰。中国人,尤其是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族男子把前额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服装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

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已在其辖地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东北的汉人一律强制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为表明臣服,也必须剃发易服。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满洲统治者因担心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对统一全国不利,一度公开废除“剃发令”。但好景不长,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臣的排挤,无处发泄,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恢复“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便是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即与“剃发易服”有关。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人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那些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坐以待毙,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剃发易服”堪称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此被满门抄斩。在如此强硬的推行措施下,汉人逐渐淡忘了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发式和服装。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出于“习惯”,不愿意剪发。

世界历史上因为剃发引起大战,非清朝特例。法国国王路易七世遵照教会的要求将全身剃光,他的妻子阿基坦的埃莉诺(Eleanor)很快离开了他,并带走了她的嫁妆中成片的土地权,还把这些东西给了后来的丈夫、英国后来的国王亨利二世。这样就给了英国当局在法国很好的落脚点,引发了长达数百年的流血战争。作家查尔斯·马凯(C。Mackay)在他的《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中说:“由此而论,剃头引发了百年战争。”

在满族人看来,满头长发是令人愤怒的,代表了汉人的挑衅。依照美国国会议员1970年作的详尽调查,“自从基督时代以来,男性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都是长发”。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短发代表说,西方世界转向短发和剃胡须的习惯,是在普鲁士大胜法国之后开始的。美洲所有的英雄都留长发。在整个18世纪,所有的英国士兵每周都发一磅面粉,以便给假发扑粉。而清朝的士兵,只有“半头”的长发。

头发

人类有很多显而易见又极容易改变的部位,头发便是其中之一。毛发从身体里长出,其生长表现出人类的生命力。头发可以从身体脱离,但这种生长状态是很难被遏制的。

在最原始的神秘主义思想中,人类融入了这些身体部位的象征意义,还将这些部位列入阶级社会等级划分的标准之一。这些部位的特点,甚至成为人类衡量忠贞程度的标尺。作为万物之灵,人类将这些身体特征升华为各种隐喻。清代的剃头令是非常细致的,直到乾隆年间,还对蓄发演戏的优伶发出上谕,郑重声明剃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不允许丝毫通融,否则“枷责示惩”(《清高宗实录》卷),至于由此造成戏台上的古今人物一律拖着大辫子上场的奇观,皇帝就不予考虑了。

毛发从哪里来,有何历史?按照自然筛选论,如果人类转移到更恶劣、更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居住,身上应该重新进化出毛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自然筛选论无法解释的。鉴于这些原因,英国博物学家拉塞尔·华莱士(RusselWallace)得出结论:人类的皮肤不长毛,不是由于自然选择造成的。最终,他将原因归结于人脑的复杂性。

达尔文(RobertDarwin)指出,人类作为古老的哺乳动物,在四肢与躯干的连接处,长有浓密的毛发。以男性为例,他们至少有胸毛和胡须。而我们的祖先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两足类生物之前,他们身体所有地方都还长着用来遮挡阳光的毛发。不过,达尔文马上想到了,人体中有一个部位和这种毛发进化论背道而驰,那就是头顶。头顶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例外,他本应是暴露最多的身体部位之一,却被浓密的头发覆盖了。满洲人为了狩猎方便,剃去前额的头发,则是一个人文选择。

头发经常出现在宗教事务、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象征符号。披散的长发在一些基督教圣像画中被当成忏悔的表现。在洗礼仪式上,希腊东正教牧师会剪下婴儿头上不同位置的三缕头发,象征将十字架赠与这个婴儿。20世纪50年代,卡斯特罗(FidelCastro)反抗巴蒂斯塔(FulgencioBatista)的独裁统治,他和游击队员发誓,不推翻独裁统治,就绝不剪发,也不刮胡子。

历史学家认为,东方人至今残存的有关头发魔力的观点,很多是从公元前5世纪一本叫做《祛邪典》的书里得来的。书中记载了拜火教的礼拜仪式。该教至高无上的神奥马兹德(Ormuzd,光明之神),讲述如何正确施法:剪下的指甲和头发至少离信徒十步远,离火二十步远,离水三十步远,离圣枝(祷告时教士手中的捆绑枝杈)五十步远。

托马斯·布朗(ThomasBrown)爵士曾说:“我承认圣经故事的寓意超过了预言诗,很难找到一个故事能与参孙(Samson,古代以色列的大力士)的故事相媲美。”

参孙,和苏美尔英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和赫拉克勒斯(Herakles)一样,具有“蕴涵太阳能量”的头发。英皇钦定版本的《圣经》第六章第五节这样描述参孙的头发:“在他许愿远离俗世的日子里,不能用剃刀剃头,要任由头发生长。我要圣洁,直到他离开俗世重归耶稣的期限满了。”

但参孙除了没有剪发之外,违背了其他所有的誓约。大利拉(Delilah)在电影中询问:“你真的相信伟大的神是通过你的头发赋予你力量的吗?”她很快将参孙灌醉,并把他剃成了平头。酒醒后的参孙无力反抗等待他的非利士士兵,于是说:“把你的标枪扔过来吧,神的庇佑已经离我而去了。”但他没有被杀,而是被烙瞎了双眼。根据《圣经》的种族逻辑,罪孽深重的参孙用自杀向上帝赎回了双眼。这真是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头发的故事。

历史上有几种发型是戏剧性的。尽管这几种发型再度出现时,已经不再被视为圣贤的标志,但现在还是有不少人认为,狂野的长发是政治统一的标志和种族的骄傲。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Cortázar)说:“发型,是一种形而上主义的行为表现。”

某些细节足以说明,满族人对中原的统治有时也体现出温婉,绝非动辄“三屠”。夏完淳是清初反抗满族统治的义士,但其作品在历次文字狱中都得以流传下来。这些诗文,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吴省兰将其合编为《夏内史集》,其中已经遗落了一些资料。嘉庆十二年(1807年),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一共十四卷。这也是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重加校订的那个版本,当时被编印为《夏完淳集》,是大家今日看到的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满族统治者给普通中国人带来的其他“不公平”,和当时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息息相关。对此,普通民众心怀怨恨,动辄怒骂。1908年,光绪和慈禧死去时,吴稚晖写道:“满族走狗,一只雄的,一只雌的,只不过是一群拼凑谎言的奴才。”在同一篇文章里,他把同治皇帝称为“一头小猪”。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