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清末官场 > 3 会导会演才是好导演(第2页)

3 会导会演才是好导演(第2页)

多尔衮认为,皇太极这样做非常冒险,便给皇太极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建议道:

蒙皇上英明神武,御驾亲临前线,我等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但前线战况复杂,我若隐瞒不报,一是于理不合,二是担心皇上认为我等畏战。皇上与我等并肩作战,共抗顽敌,使我等勇气倍增。现在我们一心为国立功,只想着如何上马冲锋,多杀敌人,根本不把6万明军放在眼里。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皇上要指挥全军作战,一定要全面了解对手。因此,我们就不敢不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向你做详细汇报。

明军人数众多,破坏我们先头部队的围锦大计。前几次我们与之交战,伤亡不小。如果再战,恐怕将士力不能及。

现在,皇上命我军屯营高桥,截断宁远与锦州、松山之敌的相互联系。倘若洪承畴迫于我军的压力,和锦州、松山的明军内外夹攻,拼死冲战,万一皇上有个闪失,我们怎么办?

皇上御驾亲征,置身战场,亲自杀敌,还要我等干什么?您在后方制定作战策略,坐镇指挥,激励将士,就已足够。如果皇上一定要到前线,也要等到我军胜利在握时,再率兵冲击。以我愚见,如果皇上能在松山、杏山之间驻扎,我们会获得更有利、更大的作战空间。

在这封信里,多尔衮言辞恳切地讲明,明军人数众多,双方交战,清军多次失利。一旦清军受到10几万明军夹击,矢炮横飞,刀枪无眼,谁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全身而退。为了确保皇太极的人身安全,多尔衮建议皇太极远离前线,在锦州、杏山观战,由他带兵猛攻。

多尔衮一片赤忱,为确保主子安全,舍命效劳的建议,着实让皇太极感动。他在采纳多尔衮建议的同时,对多尔衮屡次兵败压下不纠。

皇太极命令他所带的3000骑兵在松山、杏山中间,自乌欣河南山到海边,横截大路安营扎寨。

随即,皇太极带着诸位将领登上附近山冈,察看明军情况。当他看到山下明军严整的营寨,一下子明白了多尔衮难以支撑的原因。看来,洪承畴果然是用兵的高手,名不虚传,难怪那些悍将不是他的对手!

皇太极没有找到明营的攻击点。

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让徘徊在死亡线的满人,似乎看到了活的希望。

9月24日黎明,两军列阵,正式交锋。两军你来我往,炮矢纷飞,伤亡相当,不分胜负。

皇太极见两军胶着在一起,暗派阿济格带领一支人马攻击塔山。阿济格领命前去,一直打到塔山才收兵。他最大的收获是,缴获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12堆粮草。

经过一天的战斗,皇太极意识到,与明军这样拼消耗,清军占不到任何便宜,他必须得想出对明军一击致命的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

晚上,皇太极再次登上山顶仔细察看,很快发现洪承畴排兵布阵中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把主力全部集中在前面,后队空虚,犯了兵家大忌——有前权而无后守。

权,是军事术语。有前权而无后守,就是指布阵虎头蛇尾,前实后虚。

兵道张斗曾经就明营存在的漏洞,提醒过洪承畴,可惜没能引起洪大帅的重视。

回营之后,皇太极立即召集各营负责人开会,布置任务。

会上,皇太极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

“貌似不可战胜的明军,不过是个纸老虎;被崇祯小儿视为救命稻草的洪承畴,其实徒有虚名。我们围困锦州的本意,就是围城打援。托上天的福,洪承畴终于上钩,且把主力部队按我们的预想,全部屯聚松山。我们第一个任务,就是把松山与杏山、塔山的交通全部切断,使松山的明军陷入孤立无援粮草断绝的境地,以达到我们不战而屈敌之兵的目的。会后,没有任务的将领,带部下所有人,从锦州城到南海角,给我挖3道深8尺、宽1丈的大壕沟,天亮之前必须完成。

“我们第二个任务,就是对明军实施反包围,把洪承畴的6万明军包围在松山,使锦州、宁远、松山彼此孤立,无法互援。

“第三个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切断明军的粮道,使其恐慌,无心恋战。

“第四个任务,在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道上埋伏精兵,特别是在明军退往宁远必经之路高桥,派重兵把守。”

皇太极布置完任务后,诸将连夜分头实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