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折磨人的苦差事
与视驻防锦、松两城为不得不做的苦差事、玩忽职守的多尔衮相比,济尔哈朗的态度截然相反。
济尔哈朗对任何工作都非常严谨、认真。他接过松、锦前线指挥大权之后,发现在锦州、松山驻防的明军,有了很大的变化。多尔衮把清军的防地弄得像个漏勺,导致明军不再像以前那样死守不出,而是经常主动偷袭清军。
对于围城打援的苦差事,没有一个满洲人愿意干。但是,济尔哈朗知道,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皇太极的需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苦差事办好。
济尔哈朗接任后,严格落实皇太极的指示,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修补多尔衮留下的烂摊子,尽量不给明军任何可乘之机。
把防线漏洞补好之后,济尔哈朗命人加强锦州城外的巡逻,一是防止明军偷袭,二是防止宁远的明军把粮草运进锦州。同时,济尔哈朗把前线的情况,及时向沈阳汇报。
济尔哈朗的战况报告,也和多尔衮差不多,避重就轻,做数据、文字游戏,报喜不报忧。
譬如,对于发生在1640年12月20日清、明两军交战的情况,济尔哈朗在战报中是这样写的:
1640年12月20日夜,多铎率领1500名将士到锦州城西桑噶尔堡设伏时,发现4骑敌兵,多铎立即派先锋兵追击。敌人伏兵出击,多铎率兵追杀,一直追到塔山,斩敌86人,缴获20匹马。
确实有这么回事。但是,多铎的兵马中了明军的埋伏,不可能全身而退。在战报里,至于清军损失的数字,只字未提。
明军知道自己野战能力不如清军,在城外绝对不会和清军主力硬拼。在大批援军没有到来之前,他们在保证城池不失的前提下,与清军展开游击战,把清军拖疲拖垮,然后利用清军麻痹之机想办法把粮草、军需运进城去。
有一次,济尔哈朗率兵在锦州城南设伏,一直等到天亮,才发现有几名明军骑兵在附近徘徊。济尔哈朗命几名清军前去引诱,没曾想那几名明军非常警惕,看到清军之后打马便跑。
济尔哈朗见诱敌不成,只好下令撤消埋伏。清军刚刚离开埋伏地点,就看见大批明军纷纷向锦州城内撤退。
原来,就在同一天夜里同一地点,清、明两军都采取设置埋伏、诱敌深入的办法,准备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明军发现清军人数在己方之上,便选择了撤退。
清军围城不退,让锦州的祖大寿、宁远的洪承畴不敢掉以轻心。
洪承畴逐渐看清了皇太极的棋路,便上奏朝廷,要求走马换将:用王廷臣取代刘肇基,白广恩取代左光先;马科、曹变蛟带队入关,准备随时支援前线;吴三桂、王廷臣、白广恩等人带兵在杏山、松山之间,与清兵周旋。
善于指挥集团军作战的洪承畴,觉得自己手里的兵马不足以对抗清军,又向崇祯皇帝提出,调宣府总兵王朴、大同总兵杨国柱、蓟辽总兵唐通带所部人马7万人,来关外支援,以防止清军随后的大举进攻。
崇祯皇帝批准了洪承畴的奏请,几处大军开始向锦州方向集结。
在济尔哈朗担任前线总指挥的3个月期间,大事没干,小事不断,与祖大寿玩了3个月猫捉老鼠的游戏。
3个月很快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