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清代官场有哪些 > 4 折磨人的苦差事(第2页)

4 折磨人的苦差事(第2页)

1641年1月14日,济尔哈朗又把前线指挥权交给前来换防的多尔衮。

尽管济尔哈朗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但由于锦、松两地明军坚守待援,与清军打游击战,清军在锦州城外得势不得分。尽管每次他们都能把小股明军打得落花流水,却没有获得多少油水,更没有对明军造成有效的打击。

多尔衮接班后,继续实施围城打援的策略,他也没有好办法对付祖大寿,只能派兵在城外四处游弋,防止锦州城里的人出来,城外的人进去。

可以说,八旗军和蒙古军,从来没打过这样的郁闷仗。这一仗,已经进行9个月了,近年来所向披靡的满蒙联军,可以说毫无斩获。对于攻不得、打不着的明军,清军将士感到体乏心更累。

东北人非常重视过年与家人团聚。现在年关将至,围锦的清军将士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又无仗可打,天气还异常的寒冷,滴水成冰,冻得这些撇家舍业的男人们恶心、迷糊,难免怨气冲天牢骚满腹,哪还有心情与明军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以前,哪怕几个明军出城,清军都会立刻对其展开围追堵截。现在,清军对小股明军出城已经麻木了,也懒得前去追击。因为追击的结果不外乎两个:一、把明军赶回城去;二、杀死几个明军。

不论哪种结果,对思乡心切、又不能回家过年的清军将士来说,没有任何改变。

多尔衮对将士的厌战情绪,非常理解。他担心在他担任前线总指挥期间,越来越严重的消极情绪,会影响清军的战斗力,或者引发兵变。

于是,他与豪格、阿巴泰、硕托、罗托、屯济、阿山、谭泰、叶克舒等人开会商量,提出两条建议:一、向后撤营30里,让明军有足够的空间,诱其大批人马出城;二、每旗指派1名章京,率领1个牛录的3名士兵,回沈阳探亲,借机调整身心、整顿盔甲,喂养马匹。

多尔衮之所以提出撤营30里,是因为他担心士兵回沈探亲,营中人手不够,避免明军夜间偷袭。但这话不能明说,只能说诱敌出战。

对战争已经厌倦至极的将士,对多尔衮这个亲民决定,当然不会反对。

于是,清军大营向后移动30里,将士们开始分批次回家探亲。第一批将士回家探亲期间,锦州的明军依然没有什么行动。即使有小股人马出城,也会被清军轻松赶回去。

于是,多尔衮决定,把回沈探亲的人数,从每牛录3人增至5人。

其实,这是洪承畴的劳军之计。他暗中命令祖大寿不断派小股人马骚扰清军,且每次必败,使清军的注意力逐渐松懈,然后趁清军撤出30里的空隙,派人把大批粮草运进锦州、杏山城中。

洪承畴,作为饱读诗书的传统文人、身经百战的儒帅、混迹官场多年的老官僚,在他接任蓟辽督师之后,就开始研究他前任失败的原因。

洪承畴的4个前任,都是因与满人作战战败而死。杨镐,萨尔浒大战之后被杀;袁应泰,辽沈大战兵败自杀;熊廷弼,广宁大战后传首九边;袁崇焕,千里驰援平台落狱,惨遭凌迟。

在洪承畴看来,杨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拿自己的短处与努尔哈赤的长处硬拼,分散兵力,合围比自己调整速度更快的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袁崇焕之所以在宁远对满人保持不败,是因为他利用满人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城,充分利用明军火炮的威力,固守城池,使满人在宁远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洪承畴结合杨镐失败的教训和袁崇焕成功的经验,制定了“稳固防守、循序渐进、相机而动”的作战方针,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力求与清军打一场持久战。

打仗,看似在比武力,其实更是比经济实力。以经济为基础,为经济而打。尽管明政府经济衰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济实力远好于没有什么家底的清政府。清军虽然在野战上有一定的优势,毕竟综合国力微弱,人力物力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结果必然不战自退。

现在,洪承畴利用多尔衮的麻痹大意,往锦州、杏山城内运送了大量的粮草,足够守城明军食用几个月。这等于他的作战方针的基础被夯实,有资本与清军打一场马拉松式的战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