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比死亡还可怕的东西有很多
明政府里,崇祯皇帝组织官员没完没了地开会;北京城外,多尔衮、岳托指挥各路清军,肆无忌惮地抢掠。
一切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从未停止。
12月19日,清军围攻高阳城。
原大学士、辽东督师、少师孙承宗,退休后住在高阳城中。76岁的孙承宗,见自己防了一辈子的清军打到家门口,不顾年迈,率领家人走上高阳城头,誓于高阳城共存亡。
20日,兵少、将弱、墙矮的高阳城,被清军攻破,孙承宗被俘。
虽然孙承宗与满人打了大半辈子的仗,但满人对这位老人还是充满敬佩之情。在劝他不降的情况下,满人允许他自尽。孙承宗望北叩头,投环而死。
孙家除1个6岁的孩子及其母亲2人幸免于难外,全家子侄男妇及佣人百余口,全部罹难。
在孙承宗的英雄事迹感染下,高阳人纷纷拿起自制武器,抵抗清军。清军对抵抗之人,自然不留情面,再次采取屠城行动。整个高阳官民,只有数十人在清军屠刀下侥幸生还。
孙承宗全家殉国,高阳全城被屠,令朝野震惊。崇祯皇帝被孙承宗的壮举感动,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孙承宗的英雄事迹,并责成内阁首辅薛国观、兵部尚书杨嗣昌对孙承宗进行抚恤。
孙承宗是东林党人,与薛国观、杨嗣昌形同水火,彼此只能压制,决不扶持。薛国观对抚恤孙承宗之事,一直托到第二年,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才不得不给予落实。
清军攻克高阳后,连下衡水、武邑、枣强、鸡泽、文安、霸州、阜城、平乡、南和、沙河、元氏、赞皇、临城、高邑、献县等地。明军因为得不到上级明确的指示,坚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基本处于观望状态,对清军不可能进行有效反击。
卢象升油盐不进,刀枪不入,豁出命要和清军血战,使一直坚持对请军不可战、不能战的杨嗣昌,对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卢象升兵微将寡,又得不到友军的支援,虽主动出击,却未获胜,这让杨肆昌抓住了把柄。他在崇祯皇帝面前,一尺加八丈地扩大卢象升的败绩,诬告卢象升不服从指挥,盲目出击,贻误军机,破坏了各路援军剿虏大计。
疑心重、辨别力差,习惯坐在龙书案后面看战报、听汇报的崇祯皇帝,觉得卢象升带兵能力不过如此。他听了杨嗣昌的汇报之后,立即宣布撤掉卢象升援军总指挥之职,要他戴罪立功。同时,崇祯又任命大学士刘宇亮为辅臣督师,取代卢象升。
杨嗣昌为了报复卢象升,暗中通知保定巡抚张其平,要他通知各地负责人,只允许卢家军在瓮城休息,不得进城,更不能给卢家军供给补给。
杨嗣昌觉得这样对待卢象升还不到位,又以山西边关告急为借口,将卢象升麾下的的山西总兵王朴的部队调离。这样一来,卢象升手下只剩下5000残兵了。
各路援军的将领,各地守军的官员,在大明官场上浸**多年,自然懂得大明官场里的潜规则和零规则——哄着上级,挤着平级,压着下级。杨嗣昌是兵部尚书,手握大权;卢象升与他们是平级,又是杨嗣昌的政敌。一意孤行、不守规则的卢象升,下场会很惨;他们如果帮助卢象升,被杨嗣昌视为卢象升的同党,下场会更惨。
众人皆睡他独醒的卢象升,在隆冬季节的华北平原上,内无粮草,外无支援,处境十分艰难。
大明官场上的官员,把卢象升视为不识时务的倔巴佬,可京南三郡的老百姓却把卢象升视为救星。老百姓听说卢家军缺衣少粮,自动自发地拿出他们仅有的一点粮食,一身棉衣,一篮大枣,慰问将士们。
人民军队为人民。受到老百姓微薄支持的卢家军,被老百姓的真情、真心、真诚感动,发誓与清军血战到底,保护衣食父母的家园。
1639年1月初,卢象升带领军队来到巨鹿贾庄。
总监中官高起潜统率的2万多锦、宁大军,械精粮足,驻扎在鸡泽,离卢家军的驻地不足50里。
卢象升派人向高起潜乞求援助一些粮草器械,遭到高起潜无情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