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宽容之心待人下一句 > 无条件的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第2页)

无条件的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第2页)

乔治·赫伯特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自信是一种理性的力量。自信是对自我的理性认知,并不会被外界干扰。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困境,不是让真正的自信者失去信心的理由,反而会激发他们更积极的进取心。

这是我们心灵的支柱:每个人都应做到自立不浮躁。浮躁会让你冲动,从而丧失理性。

潘杰客先生曾任北京华商会监事长,他的人生与事业非常开阔。天资聪颖的他当过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也做过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还有过创业经历,做过职业经理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初到美国时也曾被身边的同学看不起。

为什么?

潘杰客初到美国时,住在美国的父母家里,父母供应他的衣食住行。在我们中国,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美国人不这么看。当潘杰客晚上去英文夜校学习外语时,几乎所有的美国同学都“鄙视”他,同时孤立他。

潘杰客说:“我用骄傲的语气告诉别人,我父亲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英文很棒。我还对他们说我父亲教我英文。结果,同我说话的那些同学对我不屑一顾,说虽然我们英语很差,但我们一样能打工,然后来夜校读书。你这个家伙竟然还有优越感?不要忘了,你都是靠别人啊!”

受到刺激的潘杰客发誓改变自己。他从家里搬出来,租住在纽约的地下室,并且依靠在快餐店送外卖的钱养活自己。他认为,如果再去向兄弟姐妹和父母索取帮助,是一种耻辱。美国人十八岁就开始靠自己,当时他已经三十岁了,必须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的教育都是努力淡化家庭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文化,体现的是他们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实际上也就做到了尊重孩子的基本权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普遍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也容易具备真正的自信。他们从小就认定自己是生活的主宰,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完全独立的自我思考与判断。

我们想要具备理性的自信力,必须从学会独立开始。

除了学会独立之外,我们还要戒除内心的浮躁。

曾任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先生,在1973年被派到广西南宁第四中学当数学老师。而当时他自己连高中都没有读完,面对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压力其实很大,但是他却表现得自信满满,异常冷静。有人这样问他:“你在讲台上是如何做到自信的?”

汤敏的回答很简单,不要浮躁,保持乐观,然后继续自学。他经常当天自己学完之后,第二天给学生上课。

1977年10月,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了。这一年的汤敏已经二十四岁,而当时广西考区对考生的年龄限制是二十五岁。他非常渴望参加高考,却面临着三个巨大的难题。其一,没有必胜的把握,他除了数学知识掌握得不错之外,英语、物理、化学知识极为有限,基本上没学过。其二,朋友和家人坚决反对。在他们眼里,汤敏的教师工作非常稳定,已经相当不错了。很多普通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也不过当一个中学老师而已。其三,汤敏要跟学生一起考试,若考不过学生,丢脸是肯定的。

汤敏认为,人要想做成什么事,不能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不能有那么多的疑虑,要服从内心的想法。最后,他果断地参加了考试。这场考试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使他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一个人浮躁的根源在于,内心充满顾虑,不能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疑虑很多,在众多的选择面前,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造成他们在一个职位上,容易朝三暮四,而不能沉下心来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想要克服这种情绪,培养理性的自信力,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任何时候都要放弃“绝对不可能”的消极想法。

给自己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抱着必胜的信念去追逐它。认识并肯定自己的特长与优点。

宽容自己的过失,欣赏他人的成就。

学会感恩,培养双赢的合作思维。

乐观地看待一切人与事,哪怕在事情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