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开致命的误区:一定要清楚自己要“隐”什么,在“忍”什么
在“潜能控制”课程的培训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人对于“隐忍”的理解大多都是隐忍不发和忍辱负重之类的。他们觉得,有些事情自己无法改变,就不用去痴心妄想了。他们奉行的隐忍精神,其实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一套。
隐忍之道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做人和做事的智慧,古代隐者追求的是一种天然的隐忍境界,他们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究其根本,是对于内心的一种控制,通过控制欲望和情绪,来调节自己做人的方式和做事的节奏。
这不是强制性的自我控制,而是一种自我克制力的修炼,在清醒认识自己实力的基础上,做到收放自如。
隐忍是一种战略上的忍让,并不代表着恐惧与退缩。不过,我们在心里一定要清楚自己要“隐”什么,在“忍”什么,以及到了何时就无须忍耐。唯有如此,隐忍的能量才能助你把握机遇,从而实现厚积薄发。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将“机遇”视作最不可控的外部因素。这是因为,在创业过程中,创始人明确自己做什么相对容易,而要确定行动的时间点却异常困难。每一个创业者似乎都曾在一个晦暗不明的时间点上停留过,无法果断抉择的他们如哈姆雷特那般发问:现在进入还是继续等待?
其实,当你无法明确机会是否真实存在时,应当停止等待,即刻行动,做比不做的结果更好。旅游搜索网站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曾说:“通常早进入比晚进入要好,进早了,可以想各种办法低成本地维持下来,等待市场爆发,但进迟了,就没有机会了。”
中文在线的创始人童之磊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在看好大方向的前提下,尽早进入,潜伏起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他的经历生动地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创业最艰难的时期,童之磊靠自己打工赚的钱,为当时只有三个人的中文在线团队发工资。那一段时间积累下来的成果,形成了中文在线今天的竞争优势。“做农夫的,有时候收成不好,也得会打点猎”,这就是童之磊的成功之道。童之磊所坚持的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在市场还不够成熟、时机还没有到来之前,不断积聚实力,突破产业链最成熟的那一环。他解释说,中文在线在等待很多年之后,才成功抓住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和移动手机阅读平台等机会。他给我们的建议是,保持“多点触摸”,即对各种细分市场进行积极的接触并保持足够的敏锐度,如此才能真正抓住机会,实现“剩”者为王的目标。
特别是在集合电路设计行业,市场尚未打开之前,如果企业倾尽所有投入研发,则很可能等不到柳暗花明的时刻。曾被称为“TD芯片龙头企业”的凯明公司,于2008年5月因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这家以创新能力出名的公司,曾贡献了139项国内外专利和TD业内的多项第一,却在中国3G市场即将开启的那一刻,悲壮地倒下。
在凯明公司倒闭前一个月,TD就已经开始在中国试水商用。也就是说,凯明很快就能迎来真正的机会了,却没有坚持到光明的那一刻。凯明的悲剧看似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管理者对TD产业市场机会出现的时间判断失误。与凯明形成对比的是展讯公司,作为行业先行者,它同样在苦苦等待TD市场的时机,但它成功避免了凯明犯下的错误,避免了产品线单一的问题。在看好TD市场的前提下,提前进入,做好潜伏,依靠2G产品线的收入缓解资金压力。最终,展讯挺到了最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童之磊与展讯公司成功绕开了隐忍的误区,他们在“忍”时,积极地等待,经过长期的准备,踩准了进入市场的时间点,铸就了成功。凯明公司的隐忍,与很多人的隐忍一样,在没有弄清楚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刻板地坚持,错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可知,看清外在形势,清楚自身实力,才能有章法地隐忍。否则,失败将不可避免。
对个人而言,隐忍是积极的坚持,而不是消极的等待。隐忍也是热情地付出,如同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盛开的普雅花,伫立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栉风沐雨,以最虔诚的姿势采集太阳的光辉,汲取大地的养料,为最终的美丽盛放积蓄力量。尽管默默耕耘的结果也可能是一无所获,但是,成功一定是耕耘的结果。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隐忍,是一种心平气和的等待的心态,是一种在等待中积聚力量、蓄势待发的精神。
*误判现实:有些人一“隐”就错过了时机
机会通常被主动者拥有,一味地“隐”,只能错失良机。我们可以观察那些错失机会的“保守者”,他们通常是一群由于执行了A计划而错过了B计划的人,经常表现出非此即彼和不懂得灵活执行某种方案的思维特点。
这类人好像永远活在思考中,任何摆在眼前的机会似乎都是陷阱,所以他们宁愿错过,也绝对不会冒险。等到这样的机会流逝了或者被别人占了先机,他们就会徒生无奈的抱怨。
“当初那样去做就好了。”
“如果当时听他的话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当时如果能争取一下,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了。”
是啊!如果能够回到当初就好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明明准备很充分,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可是等真正的机会降临了,却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直到大好的机会从眼前彻底消失。
“机遇只留给为之做好准备的人。”但是,就算准备再充分,如果不及时行动的话,也永远只能活在准备阶段。这其实讲的就是出手的“时机”。
我在接触潜能培训课程之前,如同所有看不穿“机会真面目”的人一样,错过了人生中数不尽的时机。那时候我在美国洛杉矶创立了一家小型的广告公司,公司刚刚起步,利润空间不大。年终的时候,我与同行的竞争对手同时在争夺一家电子公司的下年度广告单。客户没有给出明确的价格底线,只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
公司的下年度广告单。客户没有给出明确的价格底线,只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谁的诚意大就跟谁合作。
为了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我决定在公司基本利润的基础上再给客户一个优惠折扣。可是这个优惠究竟给多少成了让我失眠的原因。那段时间,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打探对方公司的价格,同时决定先等等看,因为客户那边貌似也并不着急做出决定。可是,一个星期后,这个大客户突然做出了选择,要跟我的对手公司合作,原因是,对方在三天前已经给出了最低最优惠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