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轻松学中文 > 当幽默变成油抹(第2页)

当幽默变成油抹(第2页)

妈拿着活计到里院去了。

小二小三决定要犯犯“不准动爸的书”的戒命。等妈走远了,轻轻的开了抽屉,拿出那本叫爸和妈嘻嘻的宝贝。他们全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咂着,大气不出的去找那招人笑的小鬼。他们以为书中必是有个小鬼,这个小鬼也许就叫做油抹。人一见油抹就要嘻嘻,或是哈哈。找了半天,一篇一篇全是黑字!有一张画,看不懂是什么,即不是小兔搬家,又不是小狗成亲,简直的什么也不象!这就可乐呀?字和这样的画要是可乐,为什么妈不许我们在墙上写字画图呢?6

6动作、心理描写

“轻轻地开”“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咂着”“大气不出的”“找”等动作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小心而好奇的心情。而紧随着的心理描写,也写出他们看不懂书上内容的懵懂。整段描写幽默十足,将孩子们的天真与顽皮刻画得如在眼前。

“咱们还是唱戏去吧?”小三不耐烦了。

“小三,看,这个小盒也在这儿呢,爸不许咱们动,楞偷偷的看看?”小二建议。

已经偷看了书,为什么不再偷看看小盒?就是挨打也是一顿。小三想的很精密。

把小盒轻轻打开,喝,里边一管挨着一管,都是刷牙膏,可是比刷牙膏的管小些细些。小二把小铅盖转了转,挤,咕——挤出滑溜溜的一条小红虫来,哎呀有趣!小三的眼睁得象两个新铜子,又亮又圆。“来,我挤一个!”他另拿了管,咕——挤出条碧绿的小虫来。7

7比喻

将挤出的油彩比作“滑溜溜的一条小红虫”“碧绿的小虫”,十分贴切,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而“小三的眼睁得象两个新铜子”的比喻,也形象地写出了小三此时的惊喜。此外,“挤”“咕”这样的用词也令文章多了几分动感。

一管一管,全挤过了,什么颜色的也有,真好玩!小二拿起盒里的一支小硬笔,往笔上挤了些红膏,要往牙上擦。

“小二,别,万一这是爸的冻疮药呢?”

“不能,冻疮药在妈的抽屉里呢。”

“等等,不是药,也许呀,也许呀——”小三想了半天想不出是什么。

“这么着吧,小三,把小管全挤在桌上,咱们打花脸吧?”8

8对话

人物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这短短的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二的胆子比较大,所以敢把这不知道是什么的管拿来就用。与他相比,小三就略显谨慎了些。作者将人物的性格暗藏在对话中,令文章显得妙趣横生。

“唱——那天你和爸听什么来着?”小三的戏剧知识只是由小二得来的那些。

“有花脸的那个?嘀咕的嘀咕嘀嘀咕!《黄鹤楼》!”

“就唱《黄鹤楼》吧!你打红脸,我打绿脸。嘀咕嘀——”

“《黄鹤楼》里没有绿脸!”小二觉得小三对扮戏是没发言权的。

“假装的有个绿脸就得了吗!糖挑上的泥人戏出就有绿脸的。”

两个把管里的小虫全挤得越长越好,而后用小硬笔往脸上抹。

“小二,我说这不是牙膏,你瞧,还油亮油亮的呢。喝,抹在脸上有点漆得慌!”

“别说话;你的嘴直动,我怎给你画呀?!”小二给小三的腮上打些紫道,虽然小三是要打绿脸。9

9细节描写

打绿脸反而打了紫道,这一处细节精妙地展现了一个孩子的可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