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
张天翼
阅读批注
“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他觉得这种称呼不大好。
“哎,你真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你应当叫我‘威弟’。再不然叫‘阿威’。”1
1开篇
看似见山直叙,实则是一小伏笔。用华威先生这句假意惺惺的谦虚引出下文他的真实形象。
探索思考
张天翼最好的短篇小说,皆属于讽刺辛辣的题材。让我们一起看,在张天翼是如何用白描侧写及大量动感生趣、颇具台词感的语言对白,将一个虚浮,势利,热逐名头官职,自以为是假大空的抗战时期的官僚华威先生的形象,牢牢地立于文中,展示给读者看。
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2“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
2转折
笔锋陡转,不给文中的“我”反应的时间,用“立刻”来凸显华威先生急不可耐的显摆。
这里他摇摇头,没奈何地苦笑了一下。他声明他并不怕吃苦: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应当苦一点。不过——时间总要够支配呀。
“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这里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又成立了,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3
3夸张手法
刘主任的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王委员连打三个电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两个‘硬’字的运用和强调“我”怎么跑得开呢,让华威先生自以为是的做派起到更加强烈的文字阅读效果。
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跷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4
4外在形象描摹
这段形象的摹写,就如给华威先生量身打造了一副永久蜡像。他的语言对话是动态的、高频的;他的外在形象却是固化的,永远的。这样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也会让读者对这个人物能有所牢记。倘若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人,必然就会联想到华威先生。时的时代,有不少如华威先生一样的官僚人物。他们不学无术,混迹于官场,伪善市侩,只为自己的名利而奔忙。这是作者基于当创作出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之一,便是通过大量含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和对话,来表达自己对这一类政客官僚的批判。
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一脚一脚挺踏实地踱着,好像饭后千步似的。可是包车例外:叮当,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就得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亮。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
而——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5
5动词运用的高级手法
这一段文字的描述及字眼都是动态的:跑、踱着、千步、叮当、抢等。密集的动词铺写强调了谁也快不过华威先生的包车。这一段就如默片时代的电影镜头,镜头里的场景、人物快速地切换、快速地表演。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感趣味加深。
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6
6语言描写
主要人物的语言描写,没有丝毫的废笔。紧紧扣住人物形象来表述,相得益彰,起到了生动、有趣的效果。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7
7声音助词的作用顺便踏响的包车
踏铃声在提醒会场的人们——我到了。华威先生想要树官威的心理活动用外在的声音表现出来。
同志们彼此看着:嗯,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抓着拳头瞪着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