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自己(六)红裙子被塞进废弃邮筒那声刺耳的“嗤啦”声,像一道无形的闸门,在王媚心里重重落下,隔开了某些东西。婚介所那粉红色的幻梦彻底碎了,连同那条用6888元买来的、虚妄的“嫁出去”的捷径。出租屋的空气似乎都跟着轻快了些,虽然依旧闷热,依旧弥漫着灰尘和樟脑丸的气息,但少了角落里那个廉价塑料袋散发的、令人窒息的虚假光晕。然而,现实的重量并未减轻分毫。那三万块,像一块沉甸甸的、棱角分明的石头,实实在在地压在心口,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它的存在感。王媚的节省到了近乎自虐的地步。午餐是彻底的白米饭,连酱油汤都省了,就着厂里免费的、寡淡得几乎没有味道的白开水咽下去。晚餐的清水挂面里,偶尔飘着的几片菜叶成了唯一的奢侈。她像个嗅觉灵敏的拾荒者,在车间里搜寻着一切可以换钱的边角料:废弃的包装带、还能用的塑料卡扣、不小心掉落的、品相尚可的电子元件……攒够一小袋,就卖给巷子口那个同样佝偻着背的收废品老头。每次换回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她都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那个用旧作业本纸折成的钱包里。一个月下来,钱包鼓了一点点。她数了又数:三百七十五块六毛。这点钱,在庞大的三万块债务面前,渺小得像沙漠里的一粒沙。她捏着那薄薄一沓纸币,指尖能感受到它们粗糙的纹理,也仿佛触摸到了时间的漫长和残酷。照这个速度,不吃不喝,也要近十年才能还清。十年!父亲等不了,母亲等不了,王海平……更等不了。陈芳的话像魔咒一样在耳边回响:“海平哥最近好像更拼了,包了个小工程,天天熬通宵,人都瘦了一圈……”一股冰冷的绝望感再次攫住了她。靠这样蚂蚁搬家似的节省,根本是杯水车薪。父亲后续的康复需要营养,家里需要开销,王海平的血汗钱不能拖……怎么办?“要么靠自己能有高薪,这……另外就是嫁有钱的老公……”这个念头像幽灵一样,又一次悄然浮现。但这一次,它带来的不是动摇,而是一种更深的、近乎本能的排斥和恶心。嫁有钱的老公?像红姐推销的“李老板”?六十多岁,用钱买断她的人生?她想起林先生那评估牲口般的眼神,想起王海平那朴实的“两千块家用”的提议。不!她猛地摇头,仿佛要把这些念头甩出去。她不想再把自己当成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不想再为了钱去委屈自己,去迎合一个“谈不来”的人。那种赤裸裸的交易感,比贫穷本身更让她窒息。可是,高薪?对她一个只有初中文凭、在流水线上做了十年质检的女工来说,高薪在哪里?东莞的夜晚,霓虹闪烁,高楼林立,那些亮着灯的写字楼里,那些穿着光鲜出入高档场所的人们,他们的世界,对她而言遥不可及。一天下班,王媚疲惫地穿过那条堆满杂物的巷子。巷子深处新开了一家小小的裁缝铺,门口挂着一块简陋的木板招牌:“老李缝纫”。昏黄的灯光从敞开的门里透出来,伴随着缝纫机“哒哒哒”的、规律而有力的声响。王媚下意识地停下脚步,朝里望去。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干瘦老头正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专注地踩着踏板。他粗糙的手指灵巧地引导着一块深蓝色的布料在针板下移动,针脚细密而均匀。旁边堆着一些待缝补的工装裤、磨损的帆布包,还有一些裁剪好的、颜色鲜艳的碎花布片,大概是附近居民要做窗帘或床单的。老李抬起头,看到站在门口的王媚,推了推老花镜,露出一个朴实的笑容:“姑娘,要缝东西吗?”王媚摇摇头,目光却无法从那台运转的缝纫机和老李灵巧的手指上移开。那“哒哒哒”的声音,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钻进她的耳朵里。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有一台类似的缝纫机。家里拮据,她和弟弟的衣服破了,都是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缝补好。母亲的手指也是这样粗糙,但动作却无比温柔流畅。“我……我就看看。”王媚有些局促地说。“没事,随便看。”老李又笑了笑,低下头继续干活。他拿起一条磨破了膝盖的牛仔裤,翻到里面,熟练地剪下一块颜色相近的布料,比对着破洞的形状,开始仔细地缝合。王媚看着那细密的针脚一点点覆盖住破洞,仿佛伤口被温柔地抚平。一种久违的、带着烟火气的踏实感,从心底某个角落悄然升起。这双手,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艺,换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报酬。不像流水线上,她只是庞大机器里一个随时可替换的螺丝钉,动作机械,价值模糊。“李伯,”王媚鬼使神差地开口,声音有些干涩,“您……您这手艺,收学徒吗?”老李停下手中的活,再次抬起头,透过老花镜仔细打量着王媚:“你想学?”“嗯!”王媚用力点头,眼神里带着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急切,“我想学!我……我手不笨,在厂里也是做细活的!”她下意识地伸出手,想证明什么。那是一双属于女工的手,指节不算纤细,甚至有些粗糙,但指甲剪得很短,干干净净。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老李的目光在她手上停留了片刻,又看了看她洗得发白的工装和那双带着疲惫却异常认真的眼睛。“学这个,苦哦。”他慢悠悠地说,“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性子才行。现在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学这老手艺了。”“我不怕苦!”王媚立刻说,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比起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麻木,比起被婚介所和相亲对象当成货物审视的屈辱,这种“苦”算得了什么?老李沉吟了一下,指了指旁边一张小凳子:“坐吧。跟我讲讲,为啥想学这个?”王媚坐了下来,面对着这位陌生的老裁缝,心里积压了太多的话,却不知从何说起。她最终只是简单地说:“想……想多挣点钱,靠自己。”她没有提那三万块的债务,没有提父亲的腿,没有提王海平,也没有提那些让她作呕的“相亲”经历。但“靠自己”这三个字,从她嘴里说出来,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老李浑浊的眼睛里似乎闪过一丝了然。他没有追问,只是点点头:“行。真想学,晚上下班后过来吧。七点到九点,我这铺子开着。头一个月,不收你钱,学个基础。一个月后,要是能上手帮点忙,再说工钱的事。学不会,或者吃不了苦,随时可以走。”王媚的眼睛瞬间亮了,像黑暗中点燃的两簇小火苗。她猛地站起身,对着老李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李伯!我一定好好学!”从那天起,王媚的生活被彻底填满。流水线上的工作依旧枯燥繁重,但下班铃声一响,她就立刻冲出车间,像赶赴一场重要的约会。匆匆在路边买个最便宜的素包子塞进嘴里,就一头扎进那条弥漫着饭菜油腥味的小巷深处。“老李缝纫”铺子里昏黄的灯光,成了她疲惫生活里唯一的暖色。那台老旧的“华南”牌缝纫机,成了她的新战场。最初的笨拙是难免的。踩踏板的节奏总是掌握不好,要么太快,布料被扯歪,要么太慢,针脚歪歪扭扭。穿针引线也费劲,老花眼的老李看不真切,王媚就凑在灯下,屏住呼吸,一次次尝试,指尖被针扎了好几次,留下细小的红点。“不急,慢慢来。”老李的声音总是平缓,带着一种岁月沉淀的从容。他示范着最基本的平缝、锁边,教她认识不同的布料特性,如何拆线才不伤料子,如何打补丁才平整服帖。王媚学得异常专注,流水线锻炼出的耐心和细致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出口。她看着自己手中歪歪扭扭的针脚在老李的指点下一点点变得整齐均匀,看着一块块破损的布料在自己的操作下重新变得完整,一种久违的、微小却真实的成就感,像细小的溪流,悄悄滋润着她干涸的心田。手指的酸痛,长时间伏案带来的腰背僵硬,眼睛的干涩……这些身体的疲惫,都被那“哒哒哒”的缝纫机声奇异地抚慰着。这声音不再是车间里那种令人烦躁的轰鸣,而是充满了创造的韵律和希望的回响。她仿佛不是在缝补衣物,而是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自己破碎的生活和尊严。每一条走直的线,每一个平整的接缝,都在告诉她:路在自己脚下,靠这双手,或许真的能织出不一样的可能。夜深了,王媚揉着发酸的手腕走出裁缝铺。巷子里寂静无人,只有头顶昏黄的路灯和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她拖着疲惫的身体爬上四楼,打开出租屋的门。那熟悉的闷热和灰尘气息依旧扑面而来。但这一次,她没有感到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和空洞。她走到床边,目光扫过墙角——那里空空如也,那个印着“靓影摄影”的廉价塑料袋连同里面的红裙子,已经彻底消失。她拿起那个旧作业本折成的钱包,打开,里面是攒下的几百块钱,还有那张写着王海平账号和名字的字条。她看着那笨拙的字迹,想象着他此刻可能还在某个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借着昏暗的灯光检查着图纸,或者疲惫地靠在简陋的工棚里休息。三万块,依旧像一座山横亘在那里。但此刻,王媚的心境却不同了。她不再被那座山压得喘不过气,只能绝望地等待“嫁出去”的救赎。她找到了另一条路,一条布满荆棘、需要她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耐心去跋涉的路。她轻轻抚过字条上粗糙的笔迹,低声地,像是说给自己听,也像是说给那个远方的债主听:“会还的。靠自己,一点一点,总会还清的。”窗外,东莞的夜空被城市的灯火映照得一片浑浊,看不到星星。但王媚躺在床上,闭上眼,耳边似乎还回响着那台老缝纫机“哒哒哒”的、坚定而充满力量的节奏。那声音,像黑暗中敲响的鼓点,指引着她走向一个未知的、却是由她自己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明天。:()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