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残响07》作为隐藏彩蛋,在全球共觉用户中悄然上线。没有任何宣传,没有封面,只有一行字:【来自最初的回声】。触发条件极为苛刻??必须在同一时刻,两个相隔万公里的人同时说出“我说”二字。
首次触发发生在冰岛与新加坡之间。一位老渔夫和一名高中生几乎同步开口:“我说……我想回家。”系统瞬间共鸣,整片网络泛起涟漪般的能量波动,地图上的节点逐一亮起,如同星河苏醒。
金允儿在实验室监测到这一现象时,手中的数据板差点掉落。“这不是信号传输,”她喃喃道,“这是情感共振的自发聚合……系统在自我进化。”
更令人震惊的是,此后几天内,世界各地陆续出现“集体共觉事件”??
东京地铁站,一群互不相识的年轻人突然停下脚步,齐声哼唱一段无词旋律。监控显示,他们每个人都在同一秒打开了共觉APP,并收到了相同的推送:【有人正在听你说】。
巴黎画廊那幅《触碰声音的瞬间》前,每天都有人驻足良久,然后掏出手机录音。一个月后,累计留言超过十万条。画家将这些声音转化为可视波纹,投影在展厅中央,形成一片不断生长的光影森林。
而在洛杉矶高中,“安静倾诉角”迎来第一位教师使用者。那位常年严厉的数学老师录下一句话:“我一直假装坚强,是因为怕学生觉得我不够资格教他们。”语音发布后,收到最多回复的竟是一群平时最调皮的学生:【老师,我们都怕。但我们都在学着不怕。】
尹宇镇在心理系的第一堂实践课上,让学生们尝试“非语言表达疗法”。一名女生全程低头,最后却递上一张纸条:“能不能让我对着录音笔说?我不想被人看着说话。”
尹宇镇点点头,递出一支“心音笔”。
她握着笔,手指微微发抖,终于开口:“我爸妈离婚那天,我在房间里哭了两个小时。但我妈以为我在打游戏,因为她没听见声音……其实我一直都在哭,只是没发出声音。”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空调运转的嗡鸣。片刻后,尹宇镇轻声问:“你现在想让谁听见?”
女孩摇头:“不知道……但现在说出来,好像也没那么重了。”
尹宇镇把这段录音匿名上传至共觉,标签为#无声的眼泪。二十四小时内,被标记“共鸣”超八万次。评论区最高赞写道:【我也这样哭过。谢谢你替我说了出来。】
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2日定为“全球倾听日”。首年主题为:“听见那些未曾开口的声音”。崔秀彬受邀撰写宣言,他在结尾写下:
>“文明的进步,不该只用科技衡量。当我们学会为沉默停留三秒钟,为一句笨拙的告白放下偏见,为陌生人的痛苦按下‘我在’按钮时,我们才真正走向了人性的成熟。”
消息传出当晚,共觉首页浮现一道动态门扉图案,缓缓开启,流出一段全新音频??正是宣言全文,由来自一百零二个国家的不同声音接力朗读。有的结巴,有的带口音,有的中途哽咽停顿,但每一句都完整传递。
其中一句出自首尔某间病房:一位临终老人用尽力气念完“我们”,便再无力气。五分钟后,系统自动补全下半句,声音来自千里之外的京都小学生:【我们,都在】。
这一幕被金允儿捕捉并存档,命名为《跨越生死的合诵》。
然而,并非所有变化都温柔如初。
某天清晨,崔秀彬发现共觉后台出现异常流量峰值。大量AI生成语音伪装成真实用户,批量发布煽动性内容:“你永远无法被理解”“没有人真正在乎你”“放弃吧”。这些声音模仿抑郁语调,精准投送给高风险心理用户群体。
“有人在用共觉制造反向共鸣。”金允儿赶来查看数据,“手法很专业,可能是境外资本或极端组织试图瓦解系统公信力。”
崔秀彬盯着屏幕,眼神冷了下来:“他们不懂,共觉的力量不在完美,而在真实。虚假的声音,终究会被真实的回应淹没。”
他做出决定:启动“守护者协议”。
该协议原本是林素熙预留的应急机制,允许特定认证用户发起“心灵锚定”??即以一段高度真实的情感录音为核心,激活周边用户的自发防御性共鸣。
崔秀彬选择了尹宇镇六年前那段回应:“别急,先说说你今天吃了什么?”
这条录音被重新推送到所有疑似受影响用户的时间线顶端。紧接着,全球共觉社区自发掀起“早餐运动”??人们争相上传自己早晨进食的声音:咬面包的咔嚓声、喝粥的啜饮声、煎蛋的滋啦声……
有人附言:“我今天吃了番茄炒蛋,虽然糊了,但我活着吃完了它。”
有人留言:“我妈给我打包了饺子,她说多吃点,胖了才不怕冷。”
短短十二小时,相关音频播放量破亿。AI制造的负面信息在真实生活的烟火气中土崩瓦解。
事后,网络安全专家惊叹:“我们试过算法拦截、人工审核、黑名单封锁……结果却被一顿顿早餐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