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消息大部分落在敌方手里,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因为一国国策,除非已经决定开始执行,不然任何的討论,都不应当成为参考。
关於联金抗辽的消息,估计早就在辽国统治者的案头上。
可是至今人家也没说什么,就是因为这类消息毫无意义。
相反,军情反而重要得多。
可这些都不是蔡攸接近邓洵武的原因,他跟邓洵武閒话家常之后,阴搓搓问起那日关於宋徽宗与他的谈话。
这事关【机密】,邓洵武自然笑而不语。
到他这个年岁,早就已经是半个无敌之身,能在此时得到皇帝宠幸,噁心噁心其他人就够了。
“陛下最近似乎有心事,也不怎么玩乐了———”
蔡攸转了半天圈,才逐渐说明来意。
邓洵武瞬间明白,眼前这位蔡家的大公子,关心时政是假,他真正在意的是陛下的態度。
想到最近宋徽宗的表现,邓洵武后知后觉,好像还真是。
从过去一个月前开始,皇帝潜移默化,逐渐改变了许多。
只是他这种並不是皇帝的近臣,並没有第一时间发觉。
反而是蔡攸这种人,才会敏感觉察到皇帝的不同。
原因很简单,因为蔡攸走的是弄臣的路线,大概跟高差不多。
他以艺术、道教、享乐等方面靠近皇帝,成为皇帝的所谓哥们·
但他们这种所谓的好玩伴,在皇帝逐渐处理政务,关注国事之后,就逐渐被疏远了。。。—。
尤其是宋徽宗用他制约蔡京,他却一直没有太过给力的手段。
在皇帝心中,蔡攸的分量逐渐减弱,才让他有了危机感。
邓洵武回想起来,这些东西好像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皇帝的转变,已经让越来越多人觉得不安。
但不安好啊·—
邓洵武心情微微激动,他愿意投靠皇帝,除了因为自己的仕途几乎已经走到尽头,还有就是心中那口气有关。
朝局如此,他也曾为了权力投靠蔡京。
同样也因为君王无德无能,而选择隨波逐流。
可是他能提出反对联金抗辽的政策,也是因为他多少还有一些为国家,为朝廷做一些事的气节。
蔡攸的不安,恰恰是因为皇帝变得不一样了。
也许,以前他还真小看了陛下!
邓洵武老怀大慰,却没有理会蔡攸的试探。
蔡攸过了一会,汕汕离开。
“若朝中这等弄臣少些,我大宋何须小心翼翼,联金抗辽?”
邓洵武心里是看不蔡京父子的,虽然他也明白自己並不是什么硬骨头。
可是如果能追隨一个好皇帝,大概自己也不会这样吧。
“说起来—”,陛下的变化,都是因为那位先生的到来!”
他脑海中浮现出吴哗的身影,他跟那位道长並不熟,相反,他对於这等妖道心里是鄙夷的。
但作为蔡京的人,他將这份鄙夷深深理在心里,隨波逐流,去追捧道教。
此时,邓洵武觉得,自己也许可以跟这位道人亲近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