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作者吃两个柠檬 > 第144章 中学生海水製盐(第2页)

第144章 中学生海水製盐(第2页)

。。。。。。

永乐年间。

“爷爷,盐如此低廉,在后世应该都不算重要物资了。”

“也对,后世种粮食的技术都能不断突破。製盐技术,想必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朱瞻基咂舌。

盐自古便受限於运输不便和技术问题,价格居高不下。

华夏后世交通发达,待技术突破,產量必然会提高,必然会惠及百姓。

小小的食盐,確实算不上重要物资了,那应该也不会由官方管制了吧。

朱棣此时脸色却是晦涩无比。

他没感嘆后世盐的价格之低,而是想到了大明目前盐的现状。

太祖朱元璋自战乱中崛起,深知盐的重要性。

在荒年之年,一小撮盐,甚至比一石米,更能吸引人为他效力。

因此,太祖在建立大明之后,为了能够严格的控制盐的销售渠道,推出了一种名为“开中制”的食盐销售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由朝廷直接掌控食盐的生產,將食盐的专卖权牢牢把握在手中。

朝廷通过招標的方式吸引商人参与销售活动,但商人想要获取食盐並非易事。

他们必须经歷严格的审查,过程繁琐而复杂。

为了获得“盐引”,即食盐的销售权,商人必须用足量的农產品物资与朝廷进行交换。

拿到“盐引”之后,商人就可去指定的“盐场”领取食盐来销售了。

可以说,商人与朝廷的所有交易都是基於“实物交换”的原则。

然而,隨著时间的推移,这些盐商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直接用百姓买盐的钱去购买土地,然后招募农户种植农產品,最后再用这些农產品去和朝廷完成交易。

一直到现在,这种“盐商屯田”的经营模式经营模式逐渐发展壮大,甚至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地步。

盐商又是盐商又是地主,他们利用自家產的农產品换取食盐,並以高价將食盐垄断销售出去,有些甚至会坐地起价。

而且,如今与洪武年间不同,商人们不仅可以用农產品换盐引,还可以使用银两、布帛等產品参与盐引的兑换流程。

所以那些商人之间的分化也就愈加明显,专司食盐贩卖的“內商”日益富有,负责边陲农產品种植以及运输的“边商”利润空间则是逐渐缩小。

盐商的財富不断积累,生活程度也是相当奢侈。

他甚至听说,扬州地区的盐商还兴起了一种“养瘦马”的畸形產业链。

这简直是荒唐至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