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金融小镇的意义和目的 > 第3章 金融的本性(第2页)

第3章 金融的本性(第2页)

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这是萨伊定律的结论。

巴蒂斯特·萨伊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恰好就出生、成长在天翻地覆的工业时代,同辈人有卢梭、伏尔泰、牛顿、马尔萨斯……这里要告诉大家的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有多令人激动,而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有多糟糕。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与现代完全不同,那个时候产出极其低下,基本就没有市场。所以,同时代的马尔萨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1804年出版的《人口原理》)总结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状态: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结论是,人口的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和罪恶的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均衡。

如果绝大部分个人以延续生命为目标,产出仅能维持生存,任何产出都会被消费,所以才会有萨伊定律。让我们以“生存经济”来命名这段历史时期的经济水平,“生存经济”中市场激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用当代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可以说这个时代人类的需求具有无限弹性,萨伊定律当然是成立的。

金融作为一个产业出现,需要人类突破“生存经济”,只有大规模的剩余才可能刺激大规模分工,有了分工才有交换,有了交换才会有货币,有了货币才会有金融。金融是经营货币的行业,从第一天起就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而存在,总是能把钱放到最能生钱的地方,只有“生存经济”的社会是不可能产生金融的。

很遗憾,很少有人意识到交换才是金融的根基。交换或者说贸易一旦兴盛起来,金融才有了存在的根基,没有交换哪来的货币?金融本身就是一种交换——以今天的钱换得明天钱的使用权。交换既是专业化和分工的结果,也是人类财富的开始,可以这样说,没有交换就没有财富。

一个简单命题将引发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讨论:为什么交换就能提高社会福利?交换的物品、交换的钱原本不就存在吗?为什么交换之后就能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是,创新源于交换,唯有创新能为人类带来福祉。

因为人类总是换自己没有的东西,交换便成为最初的创新。贸易尤其是长途贸易(国际贸易)带回来的东西一定具备创新性,本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既然是创新,那么第一个创新的人就必然具备垄断性;既然是垄断的,那么必然是超额利润,再由超额利润的市场机制激励人们去追随。古代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胡椒粉的价格比黄金都要昂贵,研磨胡椒粉的时候要在没有窗户的房间,工人也要戴上口罩——因为害怕呼吸或者微风会吹散胡椒粉。在同时代东方人眼中看来,胡椒粉固然金贵,怎么能与黄金同价?

在我们的小镇故事里,轩辕启恒从远方的大陆带来珠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整个小镇都被巨大的利润和市场激励起来,这才演绎了小镇的金融故事。

专题3-2:

乡村银行、城市银行与人类第一次资金大匹配

18世纪早期,英国只有“城市银行”和“乡村银行”两种原始银行,又以“城市银行”为主。

“城市银行”和“乡村银行”一般来说都从金银铺转换而来,个别银行由王室或者富商合股组建,比如英格兰银行。此时的银行还不是完整的商业银行,主要为手工业提供流动资金,大银行则把目光投向了王室。据金德尔伯格在《西欧金融史》中记载,1750年伦敦大约有30家城市银行,10家乡村银行,因为这些银行的存在,“带有商业汇票性质的大量小额票据常常发行,并且著名行号的商业票据通过背书也差不多像纸币一样地辗转流通”。

18世纪中叶,上升途径中的传统手工业者积累了大量资金,遗憾的是这些钱大部分被用来购买地产,并没有投入到生产中去。当时伦敦拥有大量地产才是最安全的投资,也是最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此时工业革命的技术已经成熟,然而,试图采用新型动力生产的人却只能在家族内部筹集资金,资本积累速度可想而知。

资料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1741年一对叫沃克尔的兄弟建立了自己的纺纱厂,公司建立15年后,他们才第一次拿到红利。这笔红利约占公司资本的2。5%”;“有些人除了自己微薄的积蓄之外别无资财,只好开始小打小闹,拉德克利夫就是这样。他用自己当织工时节俭下来的薪水在1785年开设了一家工厂”。

1750年之前蒸汽机、飞梭、珍妮纺纱机已经出现。1776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这种蒸汽机被称为“单动式蒸汽机”,具备了为工业大规模提供动力的条件。然而,工业革命依旧姗姗来迟,究其根本原因之一便是缺乏必要的资金积累。

这个时候,农村地区的人们开始羡慕工商业带来的高额利润,但封建领主对技术不了解,不懂得管理技术,也不一定知道要把钱借给谁。恰在此时,“城市银行”和“乡村银行”开始了互相之间的资金融通,封建领主不必亲自选择贷款对象,资金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相比之下,银行是金银聚集的地方,比工商企业主的信誉更高,存款者不必担心资金安全问题。于是,农村地区的人们除了出租耕种土地,更重要的日常工作是借钱给新兴资产阶级,“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地主和土地家族中的老处女或寡妇常常向工业提供资金”。

也是在这个时期,“乡村银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以伦敦地区为例,1784年“乡村银行”达到20家,1797年290家,1800年370家,1810年约有700家。“乡村银行”的爆发式增长保证了农村地区有足够的资金流入城市,也提高了工商业者资金可获得性。

农业资金和工商业资金融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规模资金融通,正是这种资金融通,为后来工业革命爆发奠定了货币基础,扩大再生产不必再为资本积累而困扰,从而促进了工业革命爆发。

除了货币创造,“乡村银行”和“城市银行”构成的银行体系已经非常类似于近代商业银行版图:在业务方面,贵金属来自个体存款,贷款则以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和同业贷款为主;在资金流向方面,由中小银行吸纳资金,再转移到大银行贷出。“乡村银行”和“城市银行”所匮乏的只是货币创造能力,仅这一条便是近现代银行与古典银行的最大区别,银行还不能大规模创造资金,借贷能力也就被限制在存款范围之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