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做牛做马
让我记下一岁半左右小家伙的伙食:
⊙早餐粥:绿豆仁加薏仁粉先煮烂,再拌入综合水果麦粉、牛奶。
⊙午、晚餐粥:以高丽菜、毛豆仁、洋葱、胡萝卜、鸡肉(或牛肉)、香菇、蒜瓣、胚芽米、荞麦、燕麦熬成。
⊙配菜:蛋黄、鲷鱼或瓜类、豆腐、蒸蛋(蛋黄加七十毫升冷开水及少量奶粉,拌匀蒸熟)。
⊙水果:以苹果、柳丁、水梨、香蕉、木瓜居多。
⊙零食:只供应米果、优格(原味,小家伙接受其酸味,吃习惯后,每日需吃半盒)、小鱼干、葡萄干、果冻。
⊙牛奶:每日四至五次,约六百毫升。
由于三餐定时定量,且无吃零食习惯,小家伙的身体发育还算正常,尤其力气颇大。老辈的说,小孩的**若相隔较远,表示力气较足,这一点倒是在他身上应验了。
不过,再怎么细心呵护,生病在所难免。从满十一个月到一岁半,长达七个月期间,他每月在头上长一粒脓疮。换言之,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向家庭医师报到,服用抗生素,数日后再请医师为他挤脓、消毒疮口。这种不大不小的症头,把我们两老快逼疯了。理平头、开冷气、避免流汗、注重卫生、多吃凉性食物……都照做了,这家伙的大头照样孵疮。
“长什么疮!你是朱元璋转世啊!现在是民主时代,不流行臭头皇帝啦!”我骂着,几乎失去耐心。孩子爸爸一想到小家伙得吃抗生素,心里痛苦极了。
医生说,毛囊阻塞、细菌感染引起的,多注意清洁。(天啊!我还不够爱干净吗?)老辈的说,跟体质有关,长大就好了;习中医的朋友说,阳气上升,表示这孩子生命力旺盛,不碍事。有人建议采食疗,多吃绿豆、薏仁、莲藕、冬瓜、苦瓜……又有人说,青蛙炖蒜瓣;还有的直截了当指示:吃蛇汤啦,不骗你,一吃就好了。
除了蛇汤,我都试了。但我相信是天气转凉他才不再孵疮。果然,夏天一到,汗流浃背,臭头皇帝又来了。
“去去去!搬到南极跟企鹅做邻居!”我绿着脸说。
打电话向母亲诉苦,她却说:“像你,你小时候也长!”这真令我下不了台,所谓遗传,就是做贼的不能喊抓贼。“好吧,”我对孩子爸爸说,“小家伙颈部以上得我的遗传,颈部以下若出问题,归你。”
据说多吃青蛙有所帮助,婆婆每周一次、大清早坐公车到传统大市场购两只养殖蛙,我炖蛙,每日盛小半碗由孩子爸爸喂他吃“呱呱汤”。
(青蛙是我喜爱的小动物之一,从不吃它,喜宴上偶见蛙肉料理,亦不动箸。为了治疗小家伙的疮症,不得不料理之。然,每次炖煮之前,清洗已去皮、无头之蛙体,仍有不忍。常在心中为之祷祝、致歉。)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带了小账簿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得付本金利息,当然也就急坏了父母。
隔壁四岁的佑佑,在八个月大时**发作,从此需每日服药,隔一段时间得照脑波、抽血验肝功能,药必须吃到脑波正常为止。小婕是先天弱视加上鼻子过敏。连益一出生就因肠子异常开刀,后遗症是易引起粘连,才三岁已发作两次,住院插管、禁食,百般折腾。有的是踮脚尖走路,有的严重过敏,家中禁用地毯、棉被、窗帘、布沙发,视尘灰菌螨为大敌。还有的带了气喘、心脏病。有的是过动、有学习障碍……这些都是我周围认识、听闻的案例,做父母的谈起孩子的病症,莫不皱紧眉头、眼眶含泪,忧虑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一个孩子一本经,没一本好念。
都不给父母找麻烦的小孩是天使,若非来报恩就是做客,带账簿来的才会跟父母厮缠一辈子。我安慰自己。
家里有个练习自己吃饭的小子,意味着必须实施“三布政策”——擦地抹布、擦桌抹布、拭脸毛巾。此三布餐餐不离手,一有状况(如:舀一匙饭,效天女散花;或以手抓饭,再往头、脸抹;或把饭吃进衣服内)立即抖布,或立或蹲或跪,擦拭干净。要不,家里会有大队的蚂蚁雄兵前来寻宝采矿,最惹人厌的蟑螂亦会在你面前快活地出没。
小家伙不喜欢穿围兜,初始还愿意让人喂,一岁半以后极有主见,喜欢自己吃饭。那真是一场“饭粒战争”,脾气每每被逼到火线边缘,但又不能制止一个有学习欲的小孩,只好在匍匐擦地之时,将自己的情绪“卡通化”,窜改小时候看过的“小蜜蜂”卡通歌词以自娱:“有一坨小饭粒(原词:有一只小蜜蜂),飞到东呀飞到西,嗡嗡嗡嗡,嗡嗡嗡嗡,有擦不会长蚂蚁!”
游戏是这时期小孩最重要的事,透过游戏得以更快地学习。
你把“噗噗熊”说成“屁屁熊”,“小熊维尼”叫成“笑死维尼”。
卡通里有一幕,小熊吃太多蜂蜜,结果卡在洞里出不来,你坚持说,小熊是因为吃太多葡萄干才卡住的。
“吃蜂蜜啦!”我说。“吃葡萄干。”你说。
我买了各阶段的玩具供他玩乐,但他对给小小孩玩的玩具不感兴趣,反而对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拼板、数字拼板感到好奇。我喜欢具有益智效用的玩具,避免购买刀枪棍棒之类跟家里的玻璃柜过不去且只会助长暴力的东西。我也不赞成把学习大事全部交给玩具,那是不负责任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引导、启发、示范、解说,大人若愿意做他的导游,生活中处处都有比玩具好玩几十倍的事物可供学习,不必花一堆钱买冷冰冰的玩具。譬如:认识蔬菜水果,只要拨出一些雅量,把冰箱内的苹果、香蕉、木瓜、番石榴……取出放在地上,供他戳、捏、咬、抓、摔,即可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比买图片、塑料水果,再教他“苹果是红的”“香蕉是甜的”“番石榴是硬的”真实。再说,若把“时间”因素加进来,苹果不一定是红的,香蕉不见得甜,番石榴有可能很软。
妈妈亲自带与托予保姆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导与唱游,妈妈像矿脉,要时间有时间、要耐心有耐心、要爱有爱,一切都是免费的。妈妈会把握生活中的机会教育与随机学习,源源不绝地供给一个以丰沛的热情想要认识这个世界的小小孩。
我收集日用品的空罐、空瓶(如优酪乳、洗发精、酵素、沐浴精……),洗净后当作小家伙的洗澡玩具。大澡盆浮着七八个瓶瓶罐罐煞是奇观,他也玩得甚乐。有一次,我问他:“你会不会把每个瓶子的盖子找出来,旋好,我们明天洗澡时再玩。”让我惊讶的是,他毫不迟疑地“组装”完毕,一个也不差。没多久,我利用这些瓶瓶罐罐教他“大小”概念,他也很快能辨认“哪一个瓶子最大”“哪一个罐子最小”的问题。凡色彩、图形、大小、长短、轻重、数、次序等基础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教材,不见得需要仰赖玩具。即使是小孩喜欢的“组合”游戏也能自行研发。有一回,我把十几双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袜子全部拆散堆在**,叫小家伙帮忙“寻亲”,我手套一只袜,演布袋戏:“我叫小豆豆袜袜,我的哥哥不见了,呜呜呜,姚远小朋友,请你帮我找一找好不好?”当他高高兴兴找到另一只交给我时,我将它套在另一手上,双手作拥抱状:“啊!弟——弟,啊!哥哥——我们终于团圆了!”接着,两只小豆豆袜袜热情地亲吻小家伙脸蛋,哈他痒痒。
好友杨茂秀教授编译的《乔治与玛莎》(詹姆斯·马歇尔著)与《罗北儿故事集》(阿诺·罗北儿著)是我极喜爱的童书,我一向对迪士尼没感情,因而给小家伙选的故事书不免有点超龄。不过,我不担心这个,让他泡在阅读的氛围里比他能否读懂更重要。耳濡目染之下,他对《大象舅舅》情有独钟,常常打开专放故事书的柜子,找出那本书,喃喃念着:“大——舅——”(省称),要我讲故事——当然,只有三分钟耐心。我也乘机简介每本故事书的书名及内容,一阵子后,他认得大部分的书。我试他:“把《露西儿》拿给妈妈!”他取对了,《小房子》《猫头鹰在家》《老鼠汤》等也都拿对。
这真是有趣的事,小小孩到底用什么法子记住这么多东西?家有小野蛮人的都会惊讶于他们大字不识半个却会操作电视、音响的本领,或许,观察与模仿是学习的基础,而关乎图像、色彩、位置的记忆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是他们辨别、读取特定事物的关键吧。
一岁半小孩已会“贪婪”地索求繁复的“睡眠仪式”,你得搬出法宝让那两颗炯炯有神、滴溜溜转动的眼珠子慢慢静止,让嘻嘻哈哈爬柜子跳床、丢枕头打滚的小顽童躺下来打呵欠。就算大人有铁打的身体也会被这套排场磨得软趴趴,几度发觉自己“睡过去”两三分钟,突地惊醒,继续对正在搜抽屉内玩具、杂物的小家伙做“心战喊话”:“睡觉——了,几百点了还不睡,我——哈(打呵欠声)——会打屁屁的哟!”
唱儿歌似乎不管用了,我发明“睡睡鸟”——用舌头抵上颚发出“滴嘟”声,音似啄木鸟躲在空树干内啄弄。我搂着他躺下,对他说:“睡睡鸟来了,嗯,他要跟你讲悄悄话!”便附耳发出滴嘟滴嗒声,再变音小声说:“姚远——,我是睡睡鸟啦,你快快睡觉,等一下我到你梦里找你玩好不好?”他有点被唬住了,笑得很得意。我问:“睡睡鸟跟你讲什么?不跟妈妈说啊?好吧好吧,那是你们的秘密!”
有时,他会要求看故事书。床头一摞大人、小人书,我随意翻几页,他也取自己的书摊在**要我陪他看,《小房子》与《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是他较喜爱的,尤其是维吉尼亚·李·巴顿的作品,叙述环境变迁的《小房子》,几乎是每晚必看。他对第一页——一对夫妻与三个小孩、一条狗、一只猫、两只鸟在小房子周围戏耍的情景很感兴趣,常指着图发出“这……就……搭子……”声。维吉尼亚的绘图手法倾向繁复、细微,层层绘制,形成旋转感;小家伙观察入微,竟能看出第一页图中,穿大蓬裙、背对着站在树下的妈妈怀抱一个小婴儿,小脸蛋从她的肩头处露出。当他指着小脸蛋说“宝宝!”时,我还回说:“什么宝宝?那是小朋友的妈咪!”后来框上眼镜一看,果然有个小得不得了的宝宝。我自个儿找台阶:“哟!几日不见,她又生啦!打个电话叫她节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