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最后的皇弟 > 第四章 19011908 光绪帝的余生岁月(第2页)

第四章 19011908 光绪帝的余生岁月(第2页)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清政府开始颁布许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的禁令。维新运动失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学生运动”的影响微乎其微,直到1919年才真正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我们再来说说发生在1908年的事:这一年慈禧太后和被囚禁的光绪帝病逝。我不准备详细叙述改革运动的经过,改革制度——包括政治、教育和其他方面——或多或少勉强得到了皇帝的批准,某些情况下,在皇帝统治的最后几年还产生了一些实效。这些改革措施还将继续为后任者实施下去。

由于光绪帝没有子嗣,所以有必要从他的侄子中选一位皇储,因为在中国皇位不能由兄弟或同辈人继承,不过光绪帝打破了这一皇宫习俗[5]。他有几个弟弟,最小的就是醇亲王,也就是1901年被委派前往德国就公使克林德被害案道歉的那位亲王。我们知道,醇亲王完成任务回国后不久,慈禧将荣禄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并许诺如果他们生的是儿子,就将其立为光绪帝的继任者。

许诺如约兑现。1906年2月,醇亲王的儿子诞生了,名为溥仪。光绪帝病危,慈禧太后下令将这个不满三周岁的孩子从他父亲的宅邸接出来,带到紫禁城。从那以后,溥仪在紫禁城一直住到1924年11月。光绪帝临终前,太后以他的名义下达一条遗旨,宣布光绪帝“虔诚地遵照慈禧太后的指令”,册立溥仪为皇位继承人。事实上光绪帝有没有被告知继承人是谁,后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光绪帝从未见过这条遗旨,对于遗旨的内容,也没有人征询过他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时间里,光绪帝的皇后(“老佛爷”的侄女)被晋升为太后,获得隆裕太后的名号,慈禧则被晋升为太皇太后,并获得新的尊号。本书在前面已做过解释,这一切都严格按照宫中的惯例和先例来进行。

醇亲王是新继位的皇帝的父亲,被任命为摄政王。在起初看来,这样的安排理所当然。因新继位的皇帝未满三周岁,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处理国事,所以必须有人摄政。除了年幼君主的父亲,还有谁更适合这个职位呢?醇亲王是已故皇帝的弟弟,在朝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不让他来摄政,而是由皇族其他成员担任此职,这无疑是不可原谅的怠慢。道理虽然如此,但“老佛爷”所做的这个决定被认为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之一,也是其犯下的最后一个错误。

醇亲王摄政不仅是大清王朝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悲剧。慈禧并不了解,选择一位能力卓越的摄政王对于治理国家有多重要。小皇帝即将继位,威胁在即,她没有时间考虑醇亲王的诸多弱点。慈禧不具识人的才能,也缺乏政治眼光,不然她应该能看出来,身处内忧外患中的苦难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岂是醇亲王这样软弱的人能解救得了的?

当醇亲王被任命为摄政王时,朝中大臣就已达成共识,一致认定他无法胜任这一重托,这是大清灭亡的不祥之兆。俗话说:“清朝因摄政王而兴,最后也因摄政王而亡。”当然,“因摄政王而兴”指的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叔父多尔衮,他是位伟大的摄政王。这不禁让人想起苏格兰詹姆斯五世的临终遗言:“始于丫头,终于丫头”[6]。不过,清王朝并不是因醇亲王而终的。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袁世凯想方设法阻止溥仪成为皇位继承人,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醇亲王的势力将得到提高,会给他的仕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袁世凯希望继承皇位的是溥伦,溥伦是道光皇帝最年长的曾孙。如果袁世凯所拥护的溥伦成功继位,那么他不仅可以继续留在朝廷,还能享有皇帝赐予的一切恩宠。这会给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带来怎样的不同,我们很难去预估。

醇亲王性情温和友善,不喜交际,不善权术,不问政事,对国家大事没什么兴趣,反倒对中国戏剧情有独钟。他是精通满语知识的满族两位亲王之一,这大概是他受到信任的原因。醇亲王空有一番好意,为人处世总是设法取悦所有人,但徒劳无益,最终谁也不满意。他喜欢逃避,做事缺乏条理,在打理朝政方面明显缺乏精力、意志力和勇气,可以说胆识不足,优柔寡断。

醇亲王缺乏主见,遇到紧急情况会不知所措,容易摇摆不定,听信谗言。然而,他摄政后,那些溜须拍马者常常使他变得固执己见,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与醇亲王近距离打过几年交道,印象最深的是,他总是在事关清政府或自己儿子(年幼的小皇帝)切身利益的事务中犯错误。我曾和在紫禁城的同僚们建议说,如果想做出正确决定,那么在醇亲王面临二选一的情况时,只管去选他不选的那种就可以了。

醇亲王已尽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恪守职责,例如纪念他那位殉国的兄长光绪皇帝和一些至少服侍过光绪的侍从,他还为已去世的帝师翁同龢恢复了名誉。然而,醇亲王没有勇气召回康有为,至于对待袁世凯的方式,在我们看来不管是过于宽容还是过于严酷,最终都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1908年之后,尤其是颇令他感到敬畏的隆裕太后去世后,他开始有些飘飘然,这种虚荣心表现得有些奇怪,用句时髦的话讲,属于一种自卑情结在作祟。醇亲王沉浸在喜悦中,并未意识到自己治国能力不足,也不知道作为统治者或政治家的自己在哪些方面应该遭到诟病或谴责。醇亲王性格淡漠,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这似乎是他萎靡内心的外在表现,也确实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如果这种萎靡情绪从潜意识里浮现出来,可能会使他因廉耻和绝望而发狂。

紫禁城远眺景山

尽管醇亲王的儿子登基为帝,但也并不意味着摄政王的位置非他莫属。不过,让皇室其他成员当摄政王也的确很困难。其实,慈禧不是没有其他选择,如果她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或许能使清王朝免于毁灭,使中国免遭几十年的内战之苦。她或许可以不选任何亲王为摄政王,而是成立一个摄政委员会,由大清王朝最开明贤能的人组成。摄政委员会包括五名成员,其中两名满人(非亲王),三名汉人,这个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汉族委员在人数上超过满族委员,这一举措会使汉人感到自豪,进而或许能说服所有反清势力相信,朝廷真诚希望消除满汉之间的所有差异,将为广大子民谋求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标准。当然,像孙中山这样的少数顽固派要被排除在外。要想实施这个方案,必须彻底摒弃皇权是清政府私有财产的思想,并承认皇权是中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存在的价值不是为某个家族服务,而是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

虽然选出摄政委员会委员绝非易事,但并非不可能实现。尽管朝中守旧派和反启蒙主义者人数众多,但他们不会联合义和团去遏制改革的浪潮。人们可以毫无畏惧地谈改革,光明正大地说改革来得太迟,只有实行现代化才能拯救中国。朝廷也不缺乏贤能开明的爱国官员和政治家,他们并未对清政府完全失去信心。除了以康有为为首的人多势众的广东保皇派,我只需举几个例子就足够了,比如徐世昌、赵尔巽、郑孝胥、李经迈(总督李鸿章的儿子),还有一些其他的有识之士。袁世凯本人若能成为摄政委员会委员,就能实现他的野心,进而维护皇权统治。

这些人被赋予辅佐年幼皇帝的机会,就其本身而言,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忠诚。摄政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着手整治朝廷风气,使紫禁城免受腐朽堕落的侵蚀。他们必须废除太监制度,消减内务府的权力,整顿内务府的奢靡腐化之风。摄政委员会还必须为小皇帝挑选一位帝师,此人既不能是固执狭隘的保守派,也不能无视西方文明,夜郎自大,更不能是极端的激进派,沉迷于西学,意欲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这样一位帝师的精心教导下,皇帝将成为学贯中西、文理兼具的人,并能习惯在现代环境下用宪政统治这个伟大的国家。

如果情况能够像我设想的这样,宣统帝便不会再像大部分皇帝一样,而是克服君主统治的局限性,那么他或许能带领清政府和人民开启繁荣昌盛的新局面。然而,这些并未得到实现。清政府没有成立摄政委员会,而是由醇亲王担任摄政王,结果就如下面讲到的,一场革命爆发了。

注释

[1]即庚子赔款。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译者注

[2]排满,旧指推翻清朝统治。起源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是1900到1911年这个时期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社会政治思潮。就社会矛盾和思想运动的延续性而言,它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及其倡导的维新思潮又有一定联系。——译者注

[3]“中国本部”是很西方的一种表达。在清朝时,由于朝廷的政策,汉人主要聚居在长城以内,也就是“关内十八省”,因此国外学者就以此为界,将这个地区称作中国本部。——译者注

[4]指1911年以前历代中国王朝。——译者注

[5]光绪帝的前一任皇帝是同治帝,同治帝和光绪帝是堂兄弟。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是宣宗成皇帝(道光帝)第七子,也就是同治帝的父亲文宗显皇帝(咸丰帝)的七弟。——译者注

[6]指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的历史。14世纪初,斯图亚特家族的瓦尔特和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的女儿结婚,其子继承国王,即罗伯特二世,斯图亚特家族开始统治苏格兰,这就是“始于丫头”。到詹姆斯五世时,因无子嗣将王位传给了女儿玛丽。后玛丽独子詹姆斯六世在“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后继任为英格兰国王,成为詹姆斯一世,完成了英苏二格兰的王室联合,这就是“终于丫头”。

热门小说推荐

灵境行者
卖报小郎君灵境行者
...
将夜
猫腻将夜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