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挡:选择,一个决定就甩开老远
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电影《老无所依》里的主人公,意外进入了黑帮火拼现场,发现了巨额赃款,他决定吞掉这笔赃款。这个决定导致他最后惨死在路边的汽车旅店里。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虽然这些决定带来的不至于是生与死的差别,但是其影响也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在时间管理的高速挡上,你的一个微小决策偏差,就可能导致方向的巨大变化。所以在这个最高级的挡位,你必须建立起决策的智慧,靠选择来实现更高的效率。
选择与决策,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没办法在这里把全部的理论和方法都给你介绍清楚,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推荐你去读《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书》这本书。而在此,我打算避开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选取一些我看到的、听到的、有关决策的故事分享给你。如果在你面临重大决策时,可以帮助你意识到这背后的严肃性,并且可以让你从故事中感悟到一些有关决策的智慧,那么写这部分内容就达到目的了。
2。如何选专业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和我一样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不同的是,我学计算机算是主动的选择,并且还比较感兴趣,而他则是遵从了父母的选择,自己却毫无兴趣。四年下来,我因为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兴趣,表现突出,有了很多实习的机会,也很快找到了对口的工作。而他则重新选择了一个专业,又开启了两年的学习,最后在新的专业方向上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客观地看,六年前的一个决策偏差,导致他至少浪费了两年的时间,这可是七个一百天呀,算是很昂贵的代价了。
高考后的专业选择是个大话题。很多人都会听从“基于兴趣去选择”的建议,我个人并不这么看,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而是避免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
高中时对世界的了解极其有限,我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我对心理学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部叫作《成长的烦恼》的美剧里,剧中父亲是位在家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我看着他工作自由惬意很羡慕,仅此而已。无论说自己喜欢生物还是历史,大多数情况下,高三学生都并不知道搞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或者做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哪怕是学习专业课程时的感受,所以较少有人能真正地对某个领域有极高的热情,最普遍的情况是,有那么一些专业,觉得还行,不会厌烦;但是有一些专业,听上去就会抵触。如果是因为遵从父母的选择或者是某个外部因素,导致选择了自己厌恶的专业,那将是件糟糕的事情。
有的时候选择一个视野更开阔、更利于发展的城市去上学,选择一群很棒的同学,比那个专业本身的意义要大得多。哪怕功利地从社会需求、工作收入去选,也是很好的角度。一项工作,挣钱多,本身就是一种正反馈,让你更能有热情投入进来,也更可能坚持下来。
3。如何选择伴侣
我有两位女性朋友,都挺上进的,对事业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她们也都遇到了她们认为对的那个男人,而且共同点是她们都说“他对自己很好,很细心,很贴心”。我姑且就说她们的对象都是“暖男”吧。
她们都选择和暖男结了婚,并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几年后,她们也都选择和暖男离婚,原因也都是一样的:“那个男人啊,太没追求,太不上进了。”
这一恋爱与婚姻的决策,让她们耗费了几年的青春,当然收获也是有的,她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出接下来的决策。但是,如果能在更早些就清楚,岂不是能让自己的时间节约很多?
但是如果能早些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多学习一些婚恋与心理学的知识,她们做决策以及日后的相处都有可能少走弯路。
夫妻间价值观的近似很重要。还记得在“四挡”里,给你介绍过一个提炼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吗?列出最近十年对自己人生影响重大的五件事儿,然后为每件事附上三个理由,从理由中提炼三到七句话,这就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方法适用于找合作伙伴,也同样适用于寻找自己的伴侣。价值观一致意味着重视的东西相近,对好坏的评判标准容易达成共识,两个人才能够往共同的愿景努力奋斗。而价值观差得太远,则会经常出现“你说前门楼子,他说胯骨轴子”的尴尬情况,两个人的摩擦就会比较多。
4。如何选择工作
好工作谁都想要,但是好工作的客观指标有很多:收入、位置、发展、人际关系、领导特点……一大堆。同样一个人,同样的工作内容,在不同的公司感受就会很不同;而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也会感知有好有坏,差异很大。
但其实如果能换个角度,思考主观的需要,就会发现,好工作的标准还挺清晰的。
根据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人有三种非常基本的需求,自主、胜任和归属。如果一个工作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三种需求,那它对你而言一定是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