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早在孩子出世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为人父母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获益匪浅的工作,不过彼时的我并不真正地知道。
我不知道它会令人如此筋疲力尽、如此茫然不知所措。每当我被某件事弄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时,就会发现后面居然还有更多的事在等着我。
我不知道孩子的大声尖叫会招惹邻居打电话给儿童保护局(DepartmentofChildServices),而原因只是晚餐时的意粉形状不对。
我没有意识到妻子在自然分娩培训课上接受的深呼吸训练,要等到孩子出生很久之后才真正发挥作用。
我没有预料到当我听到其他家长抱怨同样的遭遇、他们孩子的表现跟我的孩子一样时,我竟感到无比的宽慰和轻松。(更令人欣慰的是,其他家长也有过这样不光彩的时刻:突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或者怀疑自己这样辛苦是否值得,甚至还会冒出更多不可告人的念头。)
归根结底,养育孩子这项工程可不是懦夫能够胜任的。妻子曾说:这是在考验应对未知和混乱局面的能力,面对这种考验,你无从准备,也永远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当我们形容某件事情没那么困难时,不必再用“太空科学”或“脑外科手术”这种陈词滥调了,干脆就说“反正又不是养孩子……”。
而这种养育的艰难所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可能会竭尽全力压制孩子们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的反抗,叫他们听话;而且一不留神,它就会变成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会发现自己正在加入身边此类人群的行列:喜欢孩子乖巧听话,器重暂时的服从。
几年前,我曾应邀到外地演讲,飞机降落并滑行到闸口,叮咚提示音意味着大家可以起身拿取手提行李,这时与我随行的一位乘客俯身向前座的一对父母大声夸赞他们的小儿子:“嗨!他在飞机上表现很好啊!”
请注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好(good)是一个形容词,充满了道德意味,与品行端正、诚信、和善等词同义。不过如果用在儿童身上,这个词的意义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或者说,他没给我添乱。在飞机上无意中听到的这个词,让我也经历了叮咚一声提示音,我意识到这就是社会上很多人对孩子的最高要求:不必拥有爱心、创造力或好奇心,只需表现乖乖。“好”孩子就是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从不给家长找麻烦的孩子。
经过过去两代人的时代变迁,取得上述成效的手段或许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去孩子们会常规性地经历严酷的体罚,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暂停(time-out,或译反思角隔离)或者听话就会得到奖励。但不要误以为新的方式就会产生新的结果,家长的养育目标依然是控制,即使披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外衣。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关心孩子,更多的可能是被家庭生活那无尽而烦琐的压力搞得找不到北,我们需要催促孩子上床起床、入浴出浴、上车下车,导致我们很难回头反思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
试图迫使孩子遵从我们,其所衍生的问题是,这会与其他的、更雄心勃勃的养育目标发生冲突。今天下午,你对儿子的首要期望是不许在超市里大声吵闹,并且接受不给他买伪装成早餐麦片的一大盒子彩色糖果这一事实。但深挖一下还是很值得的。在为家长开办的工作坊里,我通常会首先提问:“你对孩子的长远期望是什么?当描述孩子将来会变成怎样的人、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子时,哪些字眼或者词语会涌上心头?”
现在花几分钟考虑一下,你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当我邀请参加工作坊的家长说出他们对孩子寄予哪些最重要的长期目标时,在全美各地听到的答案都如出一辙,下列几条极具典型性:家长们说他们希望孩子幸福、平衡、独立、得志、富有成效、自足、负责任、积极向上、善良、体贴、充满爱心、求知欲强、自信。
这些形容词汇聚在一起很有趣,对家长反思自己的养育行为也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们会挑战我们质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与自己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相符。我每天的行为真的能帮助孩子成长为我所期许的那种人吗?刚才在超市里对孩子说的话能对她在日后变得幸福、平衡、独立、得志有些许的贡献吗?还是我的处理方式已经与此背道而驰了?如果是,我又该怎么办?
如果想象孩子若干年后的模样令人望而生怯,那么就请先思考当下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想象一下自己正参加孩子的生日聚会,或者正站在孩子学校的大厅,拐角处有两位其他家长,他们并不知道你的存在,你无意之中听到他们在窃窃私语……在议论你的孩子!那么你希望从他们那里听到什么?请再花几分钟想出一个最让你欣慰的单词或句子。我猜测——也希望——不会是:“哇噻,那孩子特听话,总是悄无声息。”因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行动往往显得听话才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
约25年前,社会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凯根(Elizabeth)研究了大量同时代育儿书籍,最终得出结论,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全盘接受父母特权”,极少“认真顾及儿童的需求、感受或发展”。她还说,其主导假设是家长的愿望“想当然是合理的”,因而唯一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孩子听话。
可悲的是,时至今日这种理论依然横行。美国每年出版上百本育儿书籍,此外还有刊登在各种育儿杂志上不计其数的文章,其中大多数依然充斥着如何让孩子对家长百依百顺、如何让他们乖乖表现、如何像把孩子当作宠物那样训练,诸如此类的养育建议。许多作品还为家长打气,声称要与孩子勇敢地对抗、巩固自己的势力,有时还明目张胆地抹杀我们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的担心和不安。这种歪理邪说还赫然成为某些新版书籍的标题:《敢于训导》《父母握权》《父母掌控》《夺权》《回归掌控》《爽快地训导学龄前儿童》《为啥?因为我是你妈!》《制定家规》《心安理得的养育》《你想干吗?没门儿!》等。
这些读物中有的坚决捍卫老式价值观和养育行为(“你爹回家后你的屁股会很痛的!”),有的则强调了新式养育技巧的意义所在(“做得好,宝贝儿!你在便壶里尿尿了!你可以得到小贴画了!”)。不过二者都没有督促我们确认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合情合理,或者顾及孩子的利益。
孩子:这太不公平了!你总是这样对我!我恨你!!!(痛哭)
家长:嗯,听上去你好像认为我的提议对你很不公平。这让你感到生气,是吗?
孩子:是的!(抽泣)但是……好吧……我想我还能接受。(停顿)哇,感谢您花时间理解我!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你或许已经注意到,很多读物所提供的养育建议根本没用,尽管其有时为证明自己有效而附带了许多滑稽可笑、不切实际的亲子对话[1]。不过,虽然阅读这些毫无用处的养育技巧会令人沮丧,但更加危险的是,这些书籍压根儿都没想到要质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当我们忽略检验养育目标时,那些只图强迫孩子听话的养育行为就变成了默认值。这意味着我们只是将焦点放在了自己图方便上,而非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