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婴儿进行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养成这种习惯。当孩子开始说话时,我们无疑必须换位思考,即使只是为了颠覆世俗对童年的偏见。比如:众所周知2岁的孩子喜欢说“不”,但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于我们经常说“不”,阻止他做这个、去那里、玩厨房操作台上那个特别有趣的东西。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经常被描述为“爱耍花招”。然而,再一次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她或许只是努力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点发言权;即便有人在耍花招,那也是成年人。也许应该有一本题为《如何对付难缠的家长》(HowtoHandleYourDiffits)的书来指点孩子们。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评判和纠正他们,不妨想象一下他们有机会对我们做同样的事该是多么滑稽,就像《查佳幼儿》杂志(ZagatforTots)(ZagatSurvey是世界知名调查公司。——译者)从孩子角度描述我们如何喂养他们:
小食客对“很赞”的热狗和高品质甜点热情地竖起大拇指(“要是你足够幸运得到一块的话”),却警告某些附餐“令人作呕”;麦片粥尤其很容易“看上去像呕吐物”。服务质量褒贬不一:一对一关注度得分很高,但有一位顾客说他不想要“那位总是唠唠叨叨让自己坐直和别磨蹭的女士”。
幽默感的使用与换位思考密切相关,因为笑声通常是视角转换的一个直接结果。幽默是缓解紧张气氛的高效手段,或者至少可以温暖一场潜在的冷战。如果你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很想让孩子改变的某种行为,不妨邀请她模仿你唠叨她时的声音,这既能缓解压力,又让她感觉有自主权,同时表明你理解她看待问题的方式。
与别人的孩子相处时,换位思考也很重要。有那么多成年人急于求成、忽视对方强烈的非语言性暗示,然后宣布孩子是由于“害羞”(或更糟)而躲避自己。相反,“有孩子缘”的成年人往往凭直觉体察孩子的视角。初识孩子时,他们并不期望孩子立即对自己热情洋溢,正如他们知道自己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并不会如此对待一个陌生人。他们不会盛情难却,闷得新相识喘不过气儿,也不会一开始就追问逼供(“多大了?在哪里上学?”);相反,他们先保持一定距离,让孩子对自己渐热,或许先找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跟他聊聊。然后试着找到能与孩子一起做的活动,他们会从孩子身上捕捉蛛丝马迹,看他兴趣所在,他是想聊天还是想玩儿,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那就会更容易从孩子身上找到线索,无论是别人的孩子还是自己的。每天都做换位思考会改进养育行为;即使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喜好,但尽最大努力理解和认可他们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我想在你看来好像是……”)。这会帮助孩子产生被倾听、被关心、被无条件爱的感觉。
当然,不是非此即彼。谈到家长应该以多高频率、在什么程度上努力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在“经常”和“从不”、“熟练”和“糟糕”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等级;这同样适用于本书讨论的所有内容。很少有家长的养育行为是绝对的实施手段或并肩协作,或者提供的爱是纯粹地有条件或无条件;我们大多数人都处在两极间某处。同样,我也不是说有那么个开关,一按,就能瞬时让我们停止这样做、开始那样做。我们要将自己看作走在一段旅程上,一个致力于朝正确方向稳步前进的旅程。
开启这段旅程永远都不会晚吗?有时会有人在我这里寻求担保,担保多年来因有条件养育和过度管制而造成的伤害是可能完全修复的。当然,我不可能这样肯定地说,但承认自己曾经走在错误的道路上,需要巨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本身就是对未来的绝好先兆。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我们的孩子已经有多大,从现在开始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都不会太晚。所有人都有进步的巨大空间;无论到什么程度、也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可能一直在用缺乏建设性的方式养育孩子,但只要想扭转局面,任何时候都是好时机。
本版译文体例注解:
①原文使用斜体字,汉译用粗体字标识;
②原文有些词语,没有用引号标识,第一版翻译用“引号”来划重点或者辨别重要词语,不够规范,这次校译改为用下划线标识。
③这些年流传比较广泛的一些金句,用红色字标识。
④作者引用其他作家或研究者时,第一版全部附上英文名称,这次校译改为:第一次出现时加括号附上英文名称;后边再出现就不再附英文名称。
⑤部分注解是原译者耿丹加入的,方便中国读者理解一些西方社会背景或者哲理概念;这次校译,保留了大部分,也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
[1]第二个问题提醒我们,仅将自己孩子的快乐当作首要目标是远远不够的。从个人角度上来讲,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痛苦万状的社会活动家,但同时也不希望他们只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幸福上,忽视他人的痛苦。我不想让孩子以变得不愿深思、肤浅无知或对令人发指的事情熟视无睹、冷漠无情为代价来追求幸福。爱德华·德齐认为:“当人们只想得到幸福时,就会损害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对快乐的盲目追求会导致他们对人生经历中的其他方面视而不见……活着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感觉到快乐,而是体验人类所有的情感。”总之,每当有人问“你想让孩子快乐吗?”我认为唯一的回答是:“是的,但是……”
[2]巴尼特(Bar)等人。另有体育心理学研究证据显示,竞争促进低级形式的道德推理,发展低级的道德水准。——科恩,1992。
[3]“频繁地使用‘不’、‘停’、‘不要’却不予说明,会导致孩子产生广泛的抑制感,也就是面对一切苦难退缩不前,从而最低化,阻止孩子产生帮助他人的心理冲动。”——赞-威克斯勒(Zahn-Waxler)等人。
[4]引自发展心理学家利昂·库赞斯基(LeonKuski,1983年,第132页),他对此话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不予解释的禁令并非缺乏动机信息,因为它含蓄地威胁某种程度上的外在后果”。
[5]此项研究证明家长的讲道理,与成年孩子内心利他感增加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它调查了哪些个人选择从纳粹分子手里救出欧洲犹太人。救赎者的家长“极少强调服从”或使用体罚,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讲道理、提出修补已经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劝说和忠告”,从而向孩子传递“尊重和信任的信息”,帮助孩子感到“自身的功效和对待他人的热情”。
[6]共情的前奏或许出现得更早:当新生儿听到别的婴儿哭啼时,自己也会更容易哭啼(持续时间也会更长),但在听到同等分贝的其他噪音时,却不会有这样的反应。三次调查观察了出生18-72小时的婴儿,发现这种哭啼更像是自发的反应,而不仅仅是有声的模仿。这意味着我们或许天生就有此特质,别人忧伤时自己也感到忧伤。
[7]因此我前边建议家长遇事先自问:“如果有人这样对我说话,我是否能够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不过仅仅是这种想象中的立场互换还不够,因为孩子毕竟不是你。不难想象某些场景中,你可以对这个问题诚实地予以肯定回答,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绝对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
[8]参见黑斯廷斯与格鲁塞克的研究。这些家长通常还教习具有建设性的办法来解决冲突。相反,专制家长则会倾向于将冲突(特别是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冲突)看作是必须消灭的东西。他们没有搞清楚各种冲突之间的不同,也不明白解决这些冲突的办法有好有坏,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当家长与孩子讨论某事时,他们采取“自我导向”(意在捍卫自己的论点)还是“他人导向”(注重他人利益,努力找到可以与自己折中的办法)的态度,会严重影响3年后孩子与同龄人的相处模式。研究人员认为,教习孩子解决冲突的技巧还不够,还需要考虑孩子在家庭里面对冲突的“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