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第一杯茶给谁 > 三红七绿为青茶(第1页)

三红七绿为青茶(第1页)

三红七绿为青茶

1。青茶溯源谈虎丘

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也叫乌龙茶,俗称半发酵茶,它的主要产地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台湾三省。最具代表的品种就是闽北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闽南安溪铁观音、广东潮州的凤凰单丛、台湾的乌龙茶。从历史文献上看,这四个地区产生乌龙茶的先后顺序,首先是福建武夷,其次安溪,再次台湾,最晚为广东潮州。

青茶制作讲究,鲜叶的采摘,不能过嫩也不能过老。太嫩,咖啡碱、茶多酚含量高,糖类与形成芳香物的前导物低,成茶滋味苦涩、香气低;过老,内含物质低,纤维素含量高,茶汤亦差。所以要在茶树新梢的顶芽形成驻芽的时候采摘小开面或大开面,俗称“开面采”。这时候茶树鲜叶中呈苦涩味道的脂型儿茶素减少,糖类增加,嫩梗里产生了较多的氨基酸,香叶醇、苯乙醛等香气成分增加。接着通过萎凋使鲜叶轻度失水,破坏叶绿素,令氨基酸与可溶性糖类增多;蛋白质分解,低沸点的青草气得以挥发,如此就为香高、味醇、耐泡的优质成品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开始做青。做青用一个词来讲就是叶片的“死去活来”,这形容的是摇青和凉青交替过程中茶树鲜叶的状态。通过摇青,鲜叶和嫩梗里的水分缓慢散发,使得生机勃勃的叶片一下子变得垂头丧气;把摇过的叶片放置一会儿,嫩梗里残留的水分又重新分布到了叶子表面,叶片接着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样子。如此反复交替,我们就看到了鲜叶不停地变化,也有人把这个过程称作“走水”“还阳”。摇青过程会让叶片边缘不断受到震动和摩擦,令边缘细胞逐步损伤,使得多酚氧化酶对儿茶素渐进氧化。当鲜叶的含水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叶子的颜色由绿转淡绿、黄绿,叶片边缘出现红斑并且花香开始出现,就要果断杀青,钝化叶片中酶的活性,终止叶片内儿茶素的氧化,保留巩固茶的内在品质。再经过揉捻、烘干、焙火等工艺,终成青茶。

陆廷灿在《续茶经》中援引王草堂《茶说》所述:“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可见,采后晒青、摇青、炒、焙、拣梗,在那时候主要的青茶工艺已经出现。王草堂即王复礼,是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后人,《茶说》成书应为清初。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六十有七的王草堂受福建抚台之聘来闽,寓居武夷山。后一直隐居于此,潜心向学,前后经历了王梓、梅廷隽、陆廷灿三任崇安令,终老于武夷。王草堂在《茶说》中记录的有关武夷茶制法的文字,对考证乌龙茶起源来讲弥为珍贵,泽被后人。

新事物的出现是有前提条件的,乌龙茶在武夷山的诞生也不例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一道诏旨,令茶废团改散,“岁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把团茶都废掉,喝散茶。明代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补遗》里也记载:“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沈德符的歌功颂德稍显肉麻,但放小牛出身的朱元璋废团改散可真是对茶的一次大变革,条索型散茶方便揉捻、发酵,它的大量出现,为自明以后茶类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要说乌龙茶的诞生,不得不从明代冠绝天下的虎丘茶讲起。有朋友说:“虎丘茶不是绿茶吗,跟乌龙茶有什么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虎丘茶,就引不出200多年后乌龙茶在武夷山的诞生。

到过苏州的朋友都知道,苏州的虎丘,相传是吴王阖闾墓冢所在地,其墓道口就在剑池深处。《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苏州府志》中说茶圣陆羽在贞元年间(约796年)曾长期寓居苏州虎丘,一边著书,一边研究茶学。他发现虎丘处有一泉水,汲水饮茶,质甘清凛,为水之美者。

于是就在虎丘山上挖石筑井一眼,此井被后人称为“陆羽井”,亦称“陆羽泉”。陆羽泉被唐代品泉家刑部侍郎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明代王鏊曾赋诗:“翠壑无声滑碧鲜,品题谁许惠山先?沉埋断础颓垣里,搜剔松根石罅边,云乳一林沆瀣分,天光千丈落虚圆。闲来弃置行多恻,好谢东山悟道泉。”现在的陆羽井为一座长方形水池,约一丈多见方,井四周石壁陡峭如削。石肌天然,色呈褐赭,秀若铁花。从前宋代苏东坡来此游赏赞其为铁华秀岩壁,后人遂将其称作铁华岩。“铁华岩”这三个字后来被清代范承勋手书,并将其刻于石壁之上。凡今游山的怀古之士无不至此一睹这“陡崖垂碧湫,古苔铁花冷,中线横天,倒挂浮图影”的泉石盎然之境。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件事情,有人说虎丘茶是陆羽带到苏州种植培育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虎丘茶的种植跟陆羽没有一点关系。从两点可以看出来,第一,陆羽的《茶经》大约是在780年完成的,里面并没有关于虎丘茶的记述。这也是后来清顺治年间广东人陈鉴著《虎丘茶经注补》的原因。第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7月到苏州任刺史,至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卒于苏州官舍。陆羽是在韦应物逝后五年才来虎丘。在任上,韦应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诗《喜虎丘园中茶生》,诗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仙源。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可见,彼时虎丘山上早已长有茶树,非陆鸿渐所植。

《元和县志》中记载虎丘所产之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在宋代,已经出现了虎丘茶的影子。明末苏州状元文震孟就说:“吴山之虎丘,名艳天下。其所产茗柯,亦为天下最,色香与味在常品外。如阳羡、天池、北源、松萝俱堪作奴也。”卜万祺,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崇祯时官广东韶州知府。他在清顺治年间著述的《松寮茗政》里写道:“虎丘茶,色味香韵,无可比拟。必亲诣茶所,手摘监制,乃得真产。且难久贮,即百端珍护,稍过时,即全失其初矣。殆如彩云易散,故不入供御耶。”

1655年,广东人陈鉴侨居苏州有感:“陆桑苎翁《茶经》漏虎丘,窃有疑焉。陆尝隐虎丘者也,井焉、泉焉、品水焉,茶何漏?……予乙未迁居虎丘,因注之、补之;其于《茶经》无以别也,仍以注、补别之,而《经》之十品备焉矣。桑苎翁而在,当哑然一笑。”于是陈鉴著《虎丘茶经注补》。他在文中对虎丘茶的生长、品饮做了记载,他说虎丘茶树“花开比白蔷薇而小,茶子如小弹”,生长在“虎丘之西,正阳崖阴林”,“虎丘紫绿,笋芽卷舒皆上”,“鉴亲采数嫩叶,与茶侣汤愚公小焙烹之,真作豆花香”。

清朝的《虎丘山志》中载:“虎丘茶,出金粟房。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如白玉,而作豌豆香。”金粟房是虎丘山上寺院之一,这段文字点出了“虎丘茶”的出处。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名艳天下的虎丘茶是明代虎丘山中寺庙和尚种植、制作的。

2。虎丘茶本寺庙植

绿茶,自唐宋的蒸青团茶过渡到蒸青散茶,又从蒸青散茶逐渐过渡到炒青散茶。中唐时绿茶的炒青工艺已初现端倪了,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说:“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在明代,炒青散茶经过虎丘寺僧的改良,开创了我国绿茶焙、烘的先河,使得香清味甘的烘青绿茶在苏州的虎丘诞生。烘青绿茶是通过炭火产生热量,利用热风对茶叶进行干燥。得益于湿热作用,烘青绿茶的干燥过程中,茶叶内可溶性糖类与氨基酸会有明显增加,虽然香气略低于炒青绿茶,但整体口感更加淡雅舒适。明人追求闲适、清雅、恬静的生活,茶以寄情,故烘青茶的出现极合乎其士人的审美情旨。青藤画派鼻祖青藤老人徐渭说:“虎丘春茗妙烘蒸。”

虎丘茶能称雄茶界,与其精湛的制茶技艺是分不开的,尤在人工。虎丘所产茶叶数量极少,物以稀为贵。原料的稀缺使得茶叶的采摘、炒制、烘制过程由不得半点马虎,这就逐渐形成了精细、规范的制茶流程。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里说:“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余观茶品固佳,然以人事胜。其采揉焙封法度,锱两不爽。”

说了虎丘茶的源出,那这个茶到底有多么好呢?让我们从史籍上找找答案,在明代文人的集体赞叹声中体会一下虎丘茶的魅力。

文徵明,明代杰出文学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徵明《茶具十咏图轴》就是其品虎丘茶有感,而效仿唐代陆龟蒙与皮日休对吟的“茶具十咏”之作。图上绘青山之下古树森郁,藩篱之内茅舍两间,主人趺坐于室内,书、壶伴其左右。另一间屋内,一童子烧水炉正沸。画上方自题五言律诗十首,分别咏茶坞、茶人、茶笋、茶嬴、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后题记:“嘉靖十三年岁在甲午,谷雨前三日,天池、虎丘茶事最盛,余方抱疾偃息一室,弗能往与好事者同为品试之会。佳友念我走惠二三种,乃汲泉吹火烹啜之,辄自第其高下,以适其幽闲之趣。偶忆唐贤皮陆辈‘茶具十咏',因追次焉,非敢窃附于二贤后,聊以寄一时之兴耳。漫为小图,遂录其上。”嘉靖十三年(1534年),其时文徵明已经65岁了。那一年谷雨前三天,天池、虎丘逢茶叶盛事,文徵明因生病不能参与,他的好朋友就给他送来几种好茶。文徵明便让童子汲泉烧火,自品评茶叶之高下。品后,绘图作诗,诗中赞虎丘茶“烟华绽肥玉,云蕤凝嫩香”,“重之黄金如,输贡堪头纲”。对其评价极高。

青藤老人徐渭在他的五言律诗《谢钟君惠石埭茶》有“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之句,尽是夸耀的意思,可见虎丘茶之美。隆万之际,独擎文坛大旗20年的“后七子”领袖王世贞赞虎丘茶为“虎丘晚出谷雨候,百草斗品皆为轻”。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在他的《长物志》里说:“虎丘、天池,最号精绝,为天下冠……得一壶二壶,便为奇品。”“堪头纲”“伐虎丘”“精绝”“天下冠”“奇品”,文人墨客的溢美之词都为虎丘茶集于一身,可见此茶之精绝。

虎丘茶虽美,但产量极小。文震孟在他的《薙茶说》指出,虎丘茶“然所产极少,竭山之所入,不满数十斤”。卜万祺的《松寮茗政》中也说:“但山岩隙地,所产无几,又为官司禁据,寺僧惯杂赝种,非精鉴家卒莫能辨。”可见在山岩隙地上种植的虎丘茶产量实在有限。

于是问题来了,如此精绝、量少的虎丘茶自然成了官商巨贾眼里的香馍馍,这些人为了得到一点虎丘茶而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在他的轶事小说《坚瓠集》里记载了一个唐伯虎写《方盘大西瓜》诗的逸闻:“吴令命役于虎丘采茶,役多求不遂,谮僧。令笞僧三十,复枷之。僧求援于唐伯虎,伯虎不应。一日,偶过枷所,戏题枷上曰:‘官差皂隶去收茶,只要纹银不肯赊。县里捉来三十板,方盘托出大西瓜。’令见而询之,知为唐解元笔,笑而释之。”县太爷命令手下差人去虎丘采茶,嫌拿到的茶数量少,就把和尚抓了起来,板笞三十,还像犯人似的给上了枷。寺庙和尚去找唐伯虎帮忙,他没回应。过了几天,唐伯虎偶尔经过“枷所”,看见和尚的光头被卡在枷里,就提笔在木枷上戏写打油诗一首讥讽此事。县令见是唐伯虎所为,于是放人。褚人获虽然把此事当作轶闻来记,却让300多年后的我们看到了其时地方官吏在虎丘山敲茶榨银的事实。《虎丘山志》中也记载:“明时有司以此申馈大吏,诣山采制。胥皂骚扰,守僧不堪,剃除殆尽。”虎丘茶竭山之所入,也不满数十斤,地方官员的骚扰让寺庙鸡犬不宁,竟把和尚逼得连茶树都砍了,以绝烦恼之源。这件事也被文震孟记入了他的《薙茶说》。《松寮茗政》中也说:“明万历中,寺僧苦大吏需索,薙除殆尽。文肃公震孟作《薙茶说》以讥之。至今真产尤不易得。”

茶树被砍后,有个懂得做茶工艺的和尚离开了寺庙。他这一出走不要紧,引出了茶史上一个新茶品的出现——大名鼎鼎的松萝茶。正是松萝茶的横空出世,才导致了后来乌龙茶在武夷山的诞生。

桃叶渡宗子会老子,花乳斋酒盏做茶杯。高雅清绝的茶史轶事、工夫茶的雏形初现都随着松萝茶的诞生而接连上演。

3。松萝出世艳天下

离开寺庙的和尚的名字叫大方。明隆庆年间,大方来到了现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的松萝山。松萝山海拔882米,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尤适茶树生长,明代詹英说它:“百滩春水色,万壑古松香。云影同归路,钟声出上方。”明代程敏政有诗云:“双峡中分一径通,宝坊遥隔片云东。四时山色涵空翠,万折泉声泻断虹。清爱竹利穿冻雪,静闻松子落香风。登高两屐吾方健,携手无因得赞公。”

大方在松萝山结庵而居,采摘当地的山茶,施以虎丘茶的制茶工艺把它们做成绿茶。当地的茶客哪里见过这种甜醇香幽的精绝绿茶,大哗,争相抢购,进而顺理成章地把这个茶称为“松萝茶”。传承了虎丘茶衣钵的松萝茶的诞生,在中国茶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明代冯时可在《茶录》(约成书于1609年)里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倐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冯时可很清晰地写出了松萝茶的制茶工艺来源于苏州虎丘茶,是久居苏州虎丘的大方和尚把虎丘绿茶的炒、烘焙技术带到徽州并加以改良。大方和尚采摘休宁松萝山山茶的茶青,施加虎丘茶的工艺,做出了松萝茶。

冯时可说松萝的品质还是无法超越虎丘茶,我个人觉得在工艺相同的情况下,这应该是跟茶叶的品种有关,虎丘茶品种内质应该高于徽郡茶。

我们再来看一看松萝茶的制法。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组·物部三》里记录了他路过松萝时与一个制茶和尚攀谈的内容。他写道:“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余尝过松萝,遇一制茶僧,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惟焙者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匀时,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杂之,茶安得佳?松萝茶制者,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功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由此可见,松萝茶不但选料精,炒青与烘焙的火候更为讲究。明代罗廪在《茶解》(约成书于1609年)中简要记载了松萝茶的制作方法:“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铫妙制。”明代闻龙的《茶笺》(约成书于1610年)详细记载了松萝茶的制作方法,他说:“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傍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倶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明末湖广武陵(现常德市)人龙膺,在万历壬子年(1612年)为明代大茶学家罗廪的《茶解》书跋。在跋中,龙膺难得记录了他当年亲眼看见大方和尚做茶的事情,学后又把制茶方法记录于其茶学专著《蒙史》之中:“其制法,用铛磨擦光净,以干松枝为薪,炊热候微炙手,将嫩茶一握置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箕用细篾为之,薄摊箕内,用扇搧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另入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由此可见,松萝茶工艺的关键是炒锅预热,快炒速冷,文火焙干,其代表了晚明时期炒制绿茶最精湛的工艺。其后,龙膺将之传授给了自己的哥哥。《茶解》之跋开篇就说:“家孝廉兄有茶圃,在桃花源,西岩幽奇,别一天地,琪花珍羽,莫能辨识其名。所产茶,实用蒸法如岕茶,弗知有炒焙、揉挪之法。予理鄣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予手书茶僧卷赠之,归而传其法。……予晚节嗜茶益癖……茗必松萝,始御弗继,则以天池、顾渚需次焉。”

上面说了松萝茶的制法,那松萝茶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曾记述他收到徽州人赠送松萝茶的经历,为此他写了一首诗《月下过小修净绿堂试吴客所饷松萝茶》,诗中写道:“碧芽拈试火前新,洗却诗肠数斗尘。江水又逢真陆羽,吴瓶重泻旧翁春。和云题去连筐叶,与月同来醉道人。竹影一堂修碧冷,乳花浮动雪鳞鳞。”明代黄龙德撰于1615年的《茶说》对松萝茶记道:“真松萝出自僧大方所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蕙,味若甘露,虽经日而色、香、味竟如初烹而终不易。”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刘銮在《五石瓠》里说:“大抵其色积如雪,其香则幽兰,其味则味外之味,时与二三韵士,品题闵氏之茶,其松萝之禅乎,淡远如岕(茶),沉著如六安(茶),醇厚与北源朗园(茶),无得傲之,虽百碗而不厌者也。”清人吴嘉纪写过一首《松萝茶歌》,道出了松萝茶的外形:“今人饮茶只饮味,谁识歙州大方片?松萝山中嫩叶萌,老僧顾盼心神清。竹籯提挈一人摘,松火青荧深夜烹。韵事倡来曾几载,千峰万峰丛乱生。春残男妇采已毕,山村薄云隐百日。卷绿焙鲜处处同,蕙香兰气家家出。北源土沃偏有味,黄山石瘦若无色。紫霞摸山两幽绝,谷暗蹊寒苦难得。种同地异质遂殊,不宜南乡但宜北。”文中的“歙州大方片”的说法,让我们知道松萝茶炒制之后呈现为片状,与龙井茶的外貌相似。

可见,当时的松萝茶是片形,干茶色白,烹之色绿,香若幽兰,袅袅不去,有味外之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