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 > 第十九章 龙与凤(第1页)

第十九章 龙与凤(第1页)

第十九章龙与凤

在上一章提到了皇帝的婚约,更确切地说,1922年3月11日皇上颁布圣旨册立皇后。从那天起直到当年12月1日的大婚,宫廷不时发布各种各样的诏令,宣布进行一个个繁琐的仪式。在中国,这些仪式是皇帝大婚前和大婚时的固定流程。

据《宫廷公报》报道,皇后的父亲荣源受到召见,当面感谢皇帝把自己提升为一品大员,任命为御前大臣,还赋予在紫禁城骑马的特权。同一期公报还载有一项法令,任命四名皇室专员(大婚礼大臣)全权负责婚礼事宜。这四人分别是王爷载涛、朱益藩(帝师)、绍英和耆龄(内务府大臣)。

下一步是把皇后送至北京。这并不意味着皇后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入住紫禁城,事实上,她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只不过,她可以进入皇室范围,并接受必要的宫廷礼仪培训。因此,一些宫廷官员、太监和侍卫被派往天津。3月17日,他们乘坐专列将皇后安全送至首都。在车站迎接她的是一群穿着高贵朝服的宫廷大臣和侍女。此外,民国的仪仗队也在欢迎之列。为了表示对这位尊贵的年轻女士的尊敬,民国政府还下令,在皇后乘车从车站到她父亲在北京的住所时,沿途所有军队和警察要向她行礼。这所房子坐落在北京所谓的“鞑靼城”的东北角一条叫“帽儿胡同”的僻静街道上,离神武门大约四分之三英里。从她到北京那天起,一直到举行婚礼,中间有将近九个月的时间,她都住在那里。从皇后进门的那一刻起,这所房子就被正式命名为“后第”——皇后的宅第。虽然她的父亲继续住在那里,但他不得不对他的皇后女儿尊重有加。

4月6日清晨,皇帝身着礼服,拜谒了景山后面的寿皇殿,殿里供奉着祖先的画像。按照皇家的传统,他在那里庄严地向祖先告示他订婚的事情。婚礼前一两天,在太庙的后厅举行更盛大的典礼,向皇帝的祖先们报告即将进行的大婚。这些典礼分别由礼亲王和怡亲王主持。

大婚前有三件大事:10月21日的“纳吉”,11月12日的“纳征”,11月30日的“册封礼”。这些日期都是钦天监选定的吉日。这三种仪式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每次都是一支皇家仪仗队从紫禁城的乾清宫出发,到新娘父亲的住处。新娘父亲则跪在门前地上的一个深红色垫子上,恭恭敬敬地迎接天子的使臣。每次仪仗队都由皇帝的特使组成,由某个亲王打头,手持象征皇权的一根饰有丝带的权杖,叫作“节”。这三次仪式相似,但每次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意义。

10月21日上午送出的聘礼,并不是随意挑选的,而是严格按照大清惯例选定。聘礼包括带着鞍和辔头的马两匹,羊十八只,绸缎四十匹,布八十匹。许多轻便的东西则由龙亭(有点像缩小版的轿子,周身是黄色的绸缎)抬来。

王公、贵族和大臣们负责把聘礼送到皇后那里。他们聚集在乾清宫的四方大院里,在司仪和侍者的引导下各就其位。随后,一名传令官进入大殿,站在龙椅的东侧,大声宣读了以下诏书:“我们已颁布诏书,册封候补道台、世袭六品贵族荣源之女郭布罗氏为皇后。现在,我们命本朝大臣持皇权象征,举行纳征仪式。”

于是,象征皇权的“节”被恭敬地从龙椅前的一张桌子上请下来,交给皇帝的正使。正使走在仪仗队的最前面。队伍缓慢地穿过紫禁城弯弯曲曲的道路,从神武门出宫,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来到新娘在帽儿胡同的住所。仪仗队不仅有宫廷乐队和侍卫,还有民国的骑兵和步兵陪同。这是一个有趣的景象(北京人民并没有忘记),大清皇室的迎亲队伍在民国首都北京的街道上浩浩****地行走,竟丝毫没有引起总统和民国政府的不满。

14天后举行的“大征礼”是证明婚姻契约的仪式,标志着整个大婚的进程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传令官又一次站在龙椅旁边,宣读一份诏书,与在“纳征礼”上宣读的一模一样,只是最后几句话稍有不同。诏书命令有关官员“取皇权之节,行大典之礼”。这又是一个给新娘和她的各个家庭成员送礼物的场合。而且,这次的礼物比上次更贵重。其中,送给皇后的东西包括100盎司黄金,10000盎司白银,1套金茶具,2套银茶具,2个银碗,100匹绸缎,还有2匹雕鞍锦辔马。她的父母收到的是40盎司黄金、4000盎司白银、1套金茶具、1套银茶具、40匹绸缎、100匹布、2匹雕鞍锦辔马、2套朝服、2套冬衣和1条翎带。皇后的两个兄弟,其中一个年仅十岁,每人得到8匹绸缎,16匹布和1套文房四宝。府里的下人也没有被忘记,皇上也赏了他们400元。

大婚前三场盛大的仪式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隆重的,是在11月30日的凌晨举行的,也就是婚礼的前夕。三张礼仪桌摆放在龙椅前,象征皇权的“节”立在中间的桌上。东面的桌上放着金册,西面的桌上放着金印。金册和金印都要授予皇后,当她以新娘的身份进入皇宫时,会把它们带回宫里。

存放在乾清宫的物品,除了皇后的金册、金印和象征皇权的节之外,还有另外一件具有重大仪式意义和实际意义的物品,那就是大婚用的轿子,之所以放在乾清宫,大概是为了突出其神圣的地位。届时,轿子由22个轿夫抬着,很快就会把新娘从她父亲的家里送到皇帝的宫殿。这顶轿子可谓无比华丽精致,外面裹着正红色和金色的绸缎,上面装点着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只银线织就的飞鸟,分别栖息在轿顶的四个角上。这顶轿子正好得名于四只鸟的名字——凤舆。凤是一种神秘的生物,被认为是百鸟之王,象征着幸福和好运。由于英文没有与之对应的更为合适的术语,这个字通常被翻译成“凤凰”。但是,如果认为中国的凤和希腊传说中的凤凰有许多共同之处,那就错了,二者唯一相似的地方在于都是神话中的鸟。在中国,凤象征着幸福美满的新娘,是皇后的象征。就像另一种传说中的神兽龙,象征着幸福有为的新郎,是皇帝的象征。

大婚时用的凤舆

溥仪结婚时的龙床

乾清宫的东、西屋檐下会放置或悬挂乐器,前面章节已描述过。这些乐器只在庄严的仪式上才被拿出来使用。乐师各就其位,准备演奏一段段不同的旋律,这些旋律据说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时期,可惜没有证据。

准备就绪后典礼开始。皇帝身着龙袍,进入大殿,检查金册、金印(他给新娘最后和最重要的礼物),然后登上龙椅。与此同时,宫廷乐师在鼓上和悬挂的石头上敲击几个音符,演奏出据说是《中和乐》交响乐中的《邵乐》篇。相传,这首曲子是舜帝所作。如果他不像凤凰那样,也是个神话人物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在公元前2255年登基的。

乐声停止,王公大臣、朝廷官员和所有参与婚礼筹备的人,都整齐地排列在大理石台阶上,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宣读第三封诏书,措辞与前两封大同小异,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紧接着,从桌上分别请下皇权“节”、金印和金册,交给负责把它们送至新娘家的人手中。待游行队伍在四方大院中排列就位,皇帝从龙椅上下来。这也是一个信号,暗示乐师们该开始演奏《中和乐》交响乐的《咸池》篇。

仪仗队到达新娘的住所时,仪式比前两次更加复杂。这也是新娘本人头一次亲自参与的仪式。她要正式而隆重地接受金册、金印,并亲自出席诏书宣读仪式。宣读圣旨时,她要跪着接旨。随后要行一系列复杂的礼,包括六次起身,需要双臂下垂,头稍微前倾,还有三次下跪和三次鞠躬。对一个女人来说,这种大礼是最恭敬的跪拜——九次叩头。仪式结束,仪仗队即将返回皇宫。新娘在福晋的陪伴下,把仪仗队一直送到内厅的中门口。

就在同一天(11月30日)清晨,淑妃也以新娘的身份入宫。她先于皇后进宫,这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尤其是对此知之甚少的西方人。至少在外国人眼里,仅仅是“淑妃”的存在,就造成了重婚的事实,无疑会破坏皇室婚礼的浪漫魅力。然而,人们不应忘记,于皇帝而言,第二位妻子的地位远非可鄙。事实上,她的地位也非常尊贵。在某些情况下,妃可以晋升为皇后,而她的儿子也可能当上皇帝。她的订婚和结婚仪式在此不赘述了,因为它们在本质上同皇后一样,只是配置级别低一等罢了。淑妃之所以最先进宫,是因为她要在皇后进宫时当着所有宫女的面第一个迎接皇后。

淑妃进宫的时间定在12月1日凌晨4点,这意味着她必须凌晨3点就得在娘家准备好出发。因为根据传统,满族人的婚礼(不像汉族)在夜间举行。这个时辰,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月亮又几近圆满,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把凤舆从乾清宫抬至皇后家中,本身就是一项极为重要和庄严的仪式。凤舆先由太仆寺的普通轿夫抬到前院,再由太监抬到与皇后闺房相连的大厅或接待室,然后面朝吉利的东南方向落轿。根据占卜,这个方向主喜神。

新娘穿着华丽的大婚吉服,在约定的时间准备停当。当福晋正式邀请皇后上凤舆时,她要毫不迟疑。太监立刻抬起轿子,从内厅出来,穿过层层院落,出了大门,稍作停留。然后抬轿子的人又换回宫里的轿夫,婚礼仪仗队启程前往紫禁城。新娘的家人没有陪伴,但她的父亲一直走到外面的大门口,跪在红色垫子上,直到送亲队伍消失在视野中。

迎亲队伍有民国士兵(有骑兵和步兵)、一队警察、皇宫侍卫和两支演奏中西乐曲的乐队护送前行。幸运的是,这两支乐队的演奏是叉开的。有一乘盖着黄缎的空轿,顶上镶着一颗银球。还有三辆老式的北京轻便马车,同样镶着银球,裹着黄缎,也是空着的。这些供皇后在后面的场合使用,因为凤舆只能用一次。送亲队伍里,有60人提着宫灯,70多人打着龙凤旗和黄罗盖伞,还有许多宫里的下人抬着黄色的龙亭,里面盛有金册、金印和新娘的嫁妆。皇上的使臣庆亲王手持皇节,副使郑亲王捧着圣旨。使臣后面跟着的人手捧轻便香炉,散发着芳香的烟雾。接下来才是凤舆和22个轿夫,两侧各有一队太监。后面有朝廷大臣、宫廷内侍和骑马的御前侍卫军官跟随。

热门小说推荐

仙道邪君
昨夜南风仙道邪君
...
纵目
黄石翁纵目
...
听说你爱我
相识就是缘听说你爱我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