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殁年及年寿,系据《高僧传三集》,在《佛祖统记》、《佛祖通载》、《编年通论》所载,则澄观殁为文宗开成三年,寿百有二岁。)
据《高僧传三集》所载:澄观于“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习南山律,诣金陵玄壁法师传关河《三论》,《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律则南山、相部;禅则南北二宗;其他《三论》、天台、《起信》、《涅槃》,无不通晓;又曰:“解从上智,性自天然。”实非虚誉也。又曰:“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一皆博综;多能之性,自天纵之。”由此观之:其博习多才可知矣。至其本宗华严,则受自钱塘天竺寺之法诜;所著四百余卷;兹举其重要者列下:
《华严经疏》六十卷
《华严经疏演义钞》三十卷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一卷
《大华严经略策》一卷
《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
《三圣圆融观门》一卷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
《华严法界玄镜》二卷
《华严经纲要》三卷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一卷
《华严心要》一卷
《华严玄谈》九卷
此外尚著有《法华》、《楞伽》、《中观论》等疏。清凉亦如贤首之参与《八十华严》之翻译,曾列般若三藏《四十华严》译场。般若三藏,梵名般剌若,华言智慧,北天竺境迦毕试国人;游学中天竺、南天竺;以德宗建中四年来华。贞元十一年,乌荼国今阿利萨地方王献《华严经》,此当前译《六十》、《八十》两经之《给孤独园会》之《入法界品》;《华严》全部梵本,凡六夹十万偈。《八十华严》为第二夹终。此《四十华严》为第三夹。凡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般若三藏奉诏翻译,宣梵文;天官寺广济为译语;西明寺圆照充笔受之任;保寿寺智柔、智通回缀;正觉寺道弘、章敬寺鉴灵润文;大觉寺道章证义;千礼寺大道证禅义;千福寺灵邃及清凉为之详定。
般若三藏所译《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十卷,乃般若三藏与景净所合译者;景净者,大秦寺僧,即来华传景教(耶稣教)之人也。初般若来华,遇其亲戚罗好心,好心大喜,请译经;般若不明华语及波斯语;景净不知梵文,亦不解佛教;自难成完全之译本。译成,献于朝廷;德宗见其不全,不许流行;命就西明寺重译:般若三藏宣释梵本;沙门利言译语;圆照(西明寺)笔受;道液、良秀、圆照(庄严寺)并润文;应真、超悟、道岸、空,并同证义。佛耶二教之僧,共译佛经,堪发一噱。今举《贞元录》之文于下:其文曰:“好心既信重三宝,请译佛经;乃与大秦寺波斯僧景净;依胡本六波罗蜜经,译成七卷;时为般若不娴胡语,复未解唐言;景净不识梵文,复未明释教;虽称传译,未获半珠;图窃虚名,匪为福利;录表闻奏,意望流行;圣上浚哲文明,允恭释典;察其所译,理昧辞疏;且夫释氏伽蓝,大秦僧寺;居止既别,行法全乖;景净应传弥尸诃教;沙门释子弘阐佛经;欲使教法区分,人无滥涉;正邪异类,泾渭殊流;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天人攸仰,四众知归。”又曰:“就西明寺,重更翻译讫,闻奏。”按文中弥尸诃教,即耶稣教;弥尸诃原文为Messiah。
华严宗自法藏灭后,以迄澄观,凡六七十年间;除慧苑背师说立异议外,无可观者;实为华严之暗黑时代。澄观在华严宗之位置,与荆溪之在天台相似;其以一宗再兴,祖述师说为己任;二人亦相似。唯澄观于振兴本宗之外,兼排慧苑之异义,力复法藏本旨;颇受当时禅宗之影响;终至其弟子宗密,倡为教禅一致论;其意虽谋发挥法藏之说,而与法藏本旨大异矣。
慧苑之《刊定记》谓澄观五教,不过在天台之四教中,加以顿教而已。其言曰:
此五,大都影响天台,唯加顿教令别尔;然以天台呼小乘三藏教,名谬滥故,直目名小乘教;通教但被初根,故名初教;别教被于熟机,故名终教圆教;之名依旧也。
其意以为小乘、大乘始教、终教、圆教,与天台之三藏教、大乘通教、别教、圆教相同;法藏不过加顿教为五教;此举殊乏意义。何则?法藏之顿教,乃指口不得言心不得虑之绝对真理,实是理而非教;不可与能说之教小、始、终、圆,视同一律;若亦得谓之教?则大乘佛教之极致,皆不得不谓为顿教;此慧苑所以不满于五教,而别立四种教之判释也。(四种教,载在第十三章之(二)。)
慧苑与其师法藏意见相歧之处,以四种教之判释,及两重十玄缘起说,为最重要。澄观斥为异论,而回复法藏之说;以示绝对之理为顿教,非常神妙;成立五教之判释;至于天台四教与法藏五教相同之处,澄观亦与慧苑同其意见;其相异之处,唯在立顿教与否之点耳。澄观《华严玄谈》曰:“若全同天台,何以别立?有少异故,所以加之。天台四教,皆有绝言;四教分之,故不立顿。贤首意云:天台四教绝言,并令亡诠会旨;今欲顿诠言绝之理。别为一类之机。”其所主张,以为华严之五教,大体同天台之四教;所以于天台外为此说者,因天台不别说顿教,而法藏则为一类离念之机而说之也。至澄观即以禅宗当此顿教;故以五教为合理。实际上顿教今尚流行也。证观对于两重十玄之意见,若欲详叙,恐近繁琐,今略之。
法藏所言顿教为何?应略加说明;盖当法藏时代,尚未置禅宗于眼中;故禅为顿教,未及考虑。及澄观标出禅为顿教,华严与禅,始相接近。澄观论同、别二教,以配五教;兹示之于下:
此以禅宗为同致一乘之极致;反之则降天台宗为终教之位置;即为对抗荆溪所唱之天台也。
加之澄观仿天台亦唱性恶不断之说。性恶不断说,虽为天台之特色;然善恶之体非二:一方见为善,则他方见为恶;虽佛亦非能断性恶;阐提亦非失性善。澄观借天台立说:乃据《起信论》之平等差别一而二、二而一之性相融会论,谓真如与万法,真妄合一;故一方见之为真,他方见之为妄,真妄二者,根本相同;离真无妄,故真不可断,则妄亦无尽;此即《六十华严经》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八十华严经》所谓“应如佛与心,体性皆无尽”是也。证观参照此《六十》、《八十》两译之文,合而详言之。可谓为“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也。谓心佛众生之体性无尽,则如来亦可谓为性恶不断也。于是澄观一方扬禅以抑天台,一方又用天台之理,以与天台对抗。
真谛所译《大乘起信论》,本为示阿赖耶缘起说一派之论。因与玄奘所传之说违异;故法藏大师,却称扬《起信论》以对抗玄奘。谓玄奘所传之说,仅大乘始教,说真如与万法一体不离之关系,未为彻底;而《起信论》论平等差别一体不二,大乘教之真理,至是始尽其底蕴;故以之为大乘终教,而置于玄奘所传法相宗之上。盖法藏虽以华严自立,而三论宗或真谛宗,凡可为玄奘法相宗对抗之武器者,皆助势力,而置之法相宗之上,以期压抑法相宗;而以华严居最高位置,以示自己之立足地位。故法藏著《起信论义记》,全与著三论宗之《十二门宗致义记》,用意相同,凡以为对抗法相宗之具耳。法藏著《仪记》以前,虽有注《起信论》者;但法藏注解,备极周详;使前此不为人所重之《起信论》,促起学者之研究。至荆溪澄观时代;澄观更盛用之,以性相融会差别平等不二一体之说,为性恶不断论之一依据。终更扬法藏所判大乘终教之《起信论》,使侪于圆教之列,遂为证明教禅一致之根据;至宗密而达乎其极。荆溪则用《起信论》以说明自家之教义。于是《起信论》位置,在佛教教义史上,大为重要;但此与《起信论》自身之教义无关也。
澄观之弟子宗密,本传荷泽禅,后乃随澄观学《华严》;著述甚多,比于澄观,更进一步,而唱禅与华严一致之说;于其所著中,发挥尽致;其专说禅教一致论者,《禅源诸诠集》是也。今将其著述之重要者,列之于下:
《新华严合经论》四十卷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二卷
《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