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佛教史任继愈pdf > 第十六章 宋以后之佛教02(第3页)

第十六章 宋以后之佛教02(第3页)

《阿弥陀经疏钞》四卷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一卷

《阿弥陀经疏钞问辨》一卷

《四十八问答》一卷

《净土疑辨》一卷

《西方发愿文》一卷

《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禅关策进》二卷

《梵网菩萨戒疏发隐》七卷

《沙弥律仪要略》一卷

《往生集》三卷

《缁门崇行录》一卷

《直道录》一卷

《自知录》一卷

《山房杂录》二卷

《云栖遗稿》三卷

《竹窗随笔》三卷

《正讹集》一卷

此外尚有《云栖规约》、《僧训日记》、《戒杀放生文》、《放生仪》等小篇。盖云栖本出于禅,又盛弘念佛,与天台蕅益,并称明末二大明星。闻谷大师广印,云栖弟子也;为作塔铭称之曰:“一度弟子,千有余人;得戒弟子,万有余人。”足证其化导之盛。

紫柏真可大师,亦当时英俊,尝至京师参遍融禅师;后游诸方,历参知识。念《大藏》经卷帙重多,外间不易得见;因改刻方册,俾易流通;命其弟子密藏、幻予,先后任刊刻之事;贮板于径山寂照庵;世所称《径山藏》是也。闻谷碑铭中,称闻谷慕紫柏事迹,兴寺于其旧址。憨山大师亦颇忻慕之。著有《般若心经说》(一卷)、《般若心经要论》(一卷)、《般若心经直谈》(一卷)、《紫柏老人集》(二十九卷)、《紫柏老人别集》(四卷)等书。其嗣法系统亦不明。

(五)诸宗融合之倾向

宋初佛教再兴,汴京中央诸寺,仅有法相宗、南山律宗;禅宗、天台宗,只盛行于江南;其北传也,为时颇后;前已述之。是知法相宗,自为天台宗荆溪大师论破以后,尚借玄奘余力,行于京都;已无学德兼备者,足传于后世;降及元代,历史所传者,惟镇江普照寺之普喜(吉祥禅师)、秦州景福寺之英辨(普觉)、及云岩之志德(佛光大师),称为元初学者而已;又明代有明昱者,唯识宗掉尾之大家也;著有《三十唯识约意》(一卷)、《百法明门论赘言》(一卷)、《观所缘缘论会释》(一卷)、《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唯识论俗诠》(十卷)、《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一卷)、《三支比量义钞》(一卷)等书;但自唐武宗会昌法难后,玄奘弟子窥基等所著之论疏,皆遭焚毁,中土失传;明昱殆未寓目;其传承既不详;所说亦多乖玄奘本旨;凡明代人之解释法相者,皆有此误,固不独明昱为然也。

明代禅、教、讲之区别,恐系宋末以来一般人之说;其教中似含有秘密佛教之仪式;故秘密佛教,在社会方面,颇占一部分势力;但在佛教史上,则无可记之事实。唐末宋初,秘密佛教人材间出,自后即不能窥知矣。

华严宗,宋初有长水子璿,即世所称长水大师是也。自澄观大师传圭峰;圭峰传彻微;彻微传海印;海印传法灯;法灯传长水;华严宗至此,始复兴盛。相传长水初学华严于秀州洪敏,后闻琅玡慧觉汾阳善昭之下之名,随之学禅。将嗣其法,琅玡谓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以报佛恩。”乃奉师训,居长水说《华严》,其徒多及千人。以贤首教义著《首楞严经义疏》(二十卷)、《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等书,知名于世。

长水之后有净源其先出泉州晋水,故世称晋水净源,学《华严》于五台山承迁《宗脉记》则以为子璿亦承迁弟子,而以宗密而下,经传奥、从朗、现而至承迁,以承迁亦现之弟子,但承迁之传不详,承迁著有《注金师子章》一卷,今存。后亦受教于长水,最后居杭州之南山慧因寺。当是时,华严宗经典,多所散佚,适高丽之义天,来华学佛教,所携华严经典甚多;尝决疑于净源;因此华严宗之书,得复归于中国;义天还高丽后,以《华严经》一百八十卷赠净源;即《六十》、《四十》、《八十》三译,即世称《三大华严》也;净源得此,为别建华严阁以藏之;故世亦谓慧因寺为高丽寺;称净源为华严宗之中兴者。著有《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原人论发微录》(三卷);与师会之《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六卷)、《焚薪》(二卷)、希迪之《五教章集成记》(一卷)、道亭之《五教章义苑疏》(十卷),称宋四大家。元初有仲华文才直觉国师,《佛祖通载》谓其著有《慧灯集悬谈详略》、《肇论疏》等书。其弟子有大林了性弘教大师,幻堂宝严,京师之大宝积寺之妙文,亦为此宗之达者;明代有别峰大同,本学《华严》于春谷法师怀古肇公;后参中峰,中峰告之曰:“《贤首》之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大之;毋久淹乎此也。”遂专弘《华严》;弟子之嗣法者,分布列刹。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同时有古庭善学,受《华严》于宝觉简公,融会甚深微妙之旨,学者宗之。降及明末,圆镜亦以学《华严》知名于世。云浪法师恩公,绍天界无极老人之统,承贤首二十三世之系,弘《华严》于金陵;三演大疏,七讲玄谈,尽得华严法界圆融无碍之旨;弟子分化四方者甚多。观元明之际,此宗学者,似尚不少;或者因其对于《华严》不能有所发挥,此宗遂渐就衰微乎?未可知也。

清凉宗密以后,华严颇近禅宗;长水既传琅玡之禅,别峰亦因中峰禅师之言,而弘《华严》;当时华严与禅之关系,略可推知。又自禅宗言之,法眼宗颇取华严教意,此可谓为取华严入禅者也。是则华严教义,纵存于元明之际,不过与禅相提携,以维持其余势耳《宗脉记》以为自净源、冲观、师会、心、竹坡、悟、介、琼、南山、华春、谷遇,累代相承,而至别峰大同。

处谦弟子曰净梵,曰择瑛,曰思照,曰行人宗利,俱念佛行者,其传载在《统纪》。《净梵传》载“十岁出家,常念阿弥陀佛”。《择瑛传》载有《净土修证仪》、《阿弥陀佛身金色之偈》;又辨西方此土二种观门之相,以劝专修净业者;殁时亦“西向讽《弥陀经》,卷终而逝”。《思照传》曰:“专修念佛三昧,筑小庵曰德云;后连小阁,为观落日之所;刻三圣像,每夜过午,即起念佛;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终其身三十年;一旦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请僧七日以助念佛;屈指作印,奄从坐化。”《宗利传》亦云:“于静定中神游净土,见宝池莲花宝林境界;寻诣新城碧沼,专修念佛三昧,经历十年。”在处咸弟子元慧之下者,有了然;其传亦载“集众说法;复大书曰:因念佛力,得归极乐;凡在吾徒,宜当力学;即沐浴更衣,与众同诵《阿弥陀经》,至西方极乐世界而逝”等语。以上所举,皆神照家也;其念佛修行之盛可知矣。

又念佛、天台二宗,关系最为密切;天台之行者,多修念佛,以期往生西方;故不能仅谓为神照家念佛;今不过示其特著之一家而已。此外天台诸家之念佛者,代有其人,不遑枚举;唯石芝宗晓出于广智家之末。即著《乐邦文类》、《乐邦遗稿》者。与净土教关系最深,故表而出之。

《释氏稽古略续集》载元明之际,天台学者绝宗善继、瞽庵显示、无碍普智,皆专修净业,或弘扬之。《诸嗣宗脉记》载竹庵可观之法,传于北峰宗印;北峰之下,有相洲怀坦、剡源觉先、佛光法照等;自佛光经子庭师训出东溟慧日;其下有无碍普智;又自剡源,出云梦泽、佛鉴铦;二人门下各有著名之大师,即虎溪怀则、湛堂性澄是也。瞽庵、绝宗二人,共出湛堂之门。此外明初之蘧庵大祐,为玉冈蒙润之弟子;兼天台、华严之学;著有《弥陀略解》、《净土指归》等书,行于世。

永明延寿,法眼宗之大宗匠也;著《宗镜录》见前法眼宗下,应吴越忠懿王之请,住灵隐;后迁永明;禅与念佛兼修,夜则往别峰,修行道念佛之法。忠懿王为之建西方香严殿焉。石芝宗晓,在古来净土行者中,选出最著者七人,为莲社之七祖,呼延寿为其第六祖。(第一祖庐山慧远;第二祖光明善导;第三祖般舟承远;第四祖五会法照;第五祖新定少康;第六祖永明延寿;第七祖昭庆省常。)

灵芝元照律师,以天台教义释律;且当时禅宗甚盛,动逸纲纪;见持守坚固者,反嘲为执相,弊害甚大;遂唱导教、律、禅一致之论;同时以念佛之教,普劝道俗;其翻刻慈愍三藏文集也;宗旨有二:一为明慈愍之教、律、禅一致之说;一为供其弘通念佛教之用《慈愍集》今不存,故内容不明。

“长芦宗颐,与当时名胜,盛结莲华净土念佛社”,乃《释氏稽古略》引《苇江集》中之语,盖在宋哲宗时代与元照同时也;所谓莲华念佛,其慕庐山白莲社之遗风乎。灵芝律师之前,当真宗之世,有圆净法师省常者,慕庐山之风,隐遁西湖之滨,结白莲社修念佛,后改净行社;当是时,入社者甚多;谓与昔时慧远之社媲美而无惭德省常寂于真宗天禧四年。其后则有天台神照一如之念佛,慕庐山之风,建白莲寺,修念佛,已如前述。又元照之普劝念佛:同时有给事中冯楫,与贤士大夫,高僧逸士,思继庐山莲社遗风,月修系念净土会;又圆辨道琛法师,所至建每月二十三日之净土系念道场;与禅、律、讲诸宗学者道俗,同修念佛;不期而至者,常逾万人;宋代白莲社念佛之盛,可以知矣。

明有庐山遍融,后入汴京,盛弘其教;受上下流归向;云栖大师,曾参谒之;遍融告之曰:“不要贪名图利;勿扳缘贵要之门;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云栖虽亦参笑岩,迹其生平,似颇受遍融之感化。

云栖大师,于弘通念佛,有甚深之因缘,于前举之著述,可以知之。云栖本禅宗之人,其教理之解释,则用华严宗,此盖受其师遍融之影响,《续稽古略》称遍融“证华严三昧,得大解脱法门”;可知其系华严宗人。故云栖判念佛教,谓其在小始终顿圆五教中,正属顿教,而兼通终圆二教也。

蕅益大师智旭,俗姓钟氏;少好儒,颇斥佛教;十七岁,读云栖《竹窗随笔》,大悔悟;二十四岁,梦受教于憨山,欣然慕之;以道远未能往学;乃依雪岭出家,雪岭,憨山弟子也。盖蕅益本出自禅宗,后拟注《梵网经》,作《四阄问佛》?一曰宗华严、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法相、四曰自立宗,频拈得天台;遂潜心研究天台著述。晚年住灵峰,世称灵峰老人。但蕅益于律、法相、念佛种种方面,著述颇多;因近世天台学者,与禅宗、华严、法相,各持门户之见,不能和合;心勿谓然,故决不以一宗学者自居寂于永历元年。其著述现存者如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