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佛教史任继愈pdf > 第三章 四大翻译(第1页)

第三章 四大翻译(第1页)

第三章四大翻译

初期翻经时代之终,得四大翻译:第一第二,同出鸠摩罗什三藏一人之手,《般若》诸经,及与《般若》有关之《大智度论》、《中论》,一也;《法华经》,二也;昙无谶三藏之《大般涅槃经》,三也;佛陀跋陀罗之《华严经》,四也。

鸠摩罗什三藏,西域龟兹人也。幼而出家,与母往罽宾,遍游西域各地,学佛教;初专小乘,后转习大乘,以奉空宗为主。时值五胡乱华,十六国竞起;秦苻坚建国长安,地当西域来华要冲。是时苻坚势盛,统一北方诸国,使其臣吕光征西域,携罗什归。苻坚后遭淝水之败,北方再乱,前秦遂亡。后秦姚苌,代兴长安,而吕光适灭龟兹,遂独立西陲,国号后凉。罗什当龟兹灭亡之时,奉吕光命来居姑臧,后凉都。苻坚已死,罗什遂留后凉。姚苌死,姚兴即位,大崇佛法,频招之。弘始三年,罗什至长安。兴大悦,待以国师之礼。以西明阁、逍遥园为译场,广译经典。为我国佛教翻译大革新时期。罗什所译经典,范围广博,部帙浩繁。《出三藏记》载有三十二部(三百余卷);《历代三宝记》载有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开元录》载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所尽力者,属于大乘空宗,以发挥印度龙树、提婆之说,为其教系。在我国佛教教理革新方面,亦为大发展之时期。

大乘空宗根本经典,当推《般若》部诸经。其中之《仁王般若》,虽在《大般若经》之先,号称“独立经典”,而《大般若经》,足以囊括之。实《般若》部诸经之一大丛书也。《大般若经》全书,虽成于唐代玄奘之手,但其中主要部分,罗什早经译就,所谓《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是也。考我国《般若》部诸经翻译历史,当以《大品》、《小品》翻译时期为最古;此外部分,翻译之卷数既少,时期亦较后。

《般若经》之传来也,有一佳话焉。咸推此经为朱士行或作朱子衡之苦心谈。《释氏稽古略》称朱士行为中国最初之僧徒,原未足据。在朱士行之先,尚有严佛调;《历代三宝记》称为清信士。虽《出三藏记》、《高僧传》从略,然严佛调是出家人,则无可疑。考严佛调为临淮郡人,三国时僧徒,在朱士行前八九十年。朱士行在魏都讲竺佛朔所译《道行经》,此第二译也,其第一译成于支娄迦谶之手,今佚,有难通晓处;乃舍其生命,于魏甘露五年赴于阗,访求原本,客死不返。所得《大品经》原本,九十章六十万言,使弟子弗如檀携归洛阳。适于阗人无罗叉来,遂与竺叔兰共译之;是即《放光般若波罗密经》。前人称此为朱士行《放光经》者,乃推原其效力而言者也。先是已有竺法护所译之《大品》。但竺法护所译,在太康七年。无罗叉所译,在元康元年。相距仅五月,可称同时。

今为考查《般若》诸经翻译历史便利计,特制下表,以与玄奘所译之《大般若经》对照。(经名下有·者,为藏中现存之本)

宗此《般若经》,发挥一切皆空之理者;龙树、提婆二菩萨也。罗什受此教系,龙树、提婆之重要著作,皆罗什所译。如《大智度论》(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百论》(二卷)等。余如《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成实论》(二十卷)、《大庄严经论》(十五卷),皆其翻译中最著名者。

罗什所译,《般若》而外,当推《法华》。《般若》扫迷妄;《法华》示究竟。《法华》实属重要。就我国佛教教义史上之影响言之,《法华》较《般若》,尤为重要也。罗什之前,译《法华》者,虽不乏其人。然罗什所译之《法华》,在译界上,与以一大革新,有关于佛教史者匪浅,究非前人所译者,可以几及。兹据前说,示《法华经》翻译表于下:(经名下有·者,为藏中现存之本)

(一)《法华三昧经》六卷吴支疆梁接译

(二)《萨芸芬陀利经》六卷西晋竺法护译

(三)《正法华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

竺法护所译《法华》,虽有二部;是否有误,不可得知。或误传为二,或谓非出自竺法护之手。其六卷本,今佚。

又《吴录》失译部所载《法华光瑞菩萨现寿经》三卷,一说以为抄自《正法华经》者。

(四)《萨昙分陀利经》一卷西晋失译

此单从见《宝塔品》、与《提婆达多品》、译出少分,无全译者。

(五)《方等法华经》五卷东晋支道根译

(六)《妙法莲华经》八卷姚秦罗什译

罗什初译,凡七卷,二十七品;后世加《提婆达多品》,为二十八品;分为八卷。现传罗什所译法华,有下列二部,乃后所编人者。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一卷萧齐达摩摩提、法献共译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诵偈》一卷北周阇那崛多译

罗什译时,在弘始八年,无《提婆达多品》。达摩摩提译时,在武帝永明八年,距罗什译时,八十年矣。普门品亦然,罗什译时,有长行而缺重诵。阇那崛多当武帝时来北周,其所译,距罗什译时,百五十余年矣。故《普门品》,决为后加无疑。一说,罗什译有《提婆达多品》,所谓缺者,当属附会。但合一者,究属何人?殊不可考。

(七)《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隋阇那崛多译

阇那崛多。北周时来华,至隋始大译经典。其在北周所译者,则曰北周阇那崛多;其在隋所译者,则曰隋阇那崛多。藉此可知译书时代,非有二阇那崛多也。其《添品法华》,与达摩笈多共译;其见《宝塔品》,与《提婆达多品》不分;都凡二十七品。

此外尚有宋失译《法华三昧经》一卷。《经录》谓为《法华》部之支派,非《法华经》中之一部分。

罗什所译《法华经》原本,其来何自?学说不一:《出三藏记》引僧叡喻疑之说,谓朱士行赴于阗得《光赞般若》原本时得之。即朱士行《光赞般若》所谓:“遂得有此《法华》正本,于于阗大国,辉光重壤,踊出空中,而得流此。”此虽近于附会,然《法华》原本,来自于阗,当为事实。惟原本既无《提婆品》,则《宝塔》、《提婆》二品,或系晚出而附入《法华》者,不可考矣。现此二品有单译者失译之《萨昙芬陀利经》。后达摩摩提唯译《提婆品》,而《添品法华》,则不分《宝塔》、《提婆》二品。因此二品与其他诸品相异之处颇多,故达摩摩提、法献共译之《提婆品》,有谓法献得其原本于于阗者。又阇那崛多自乾陀罗国即其本国来华时,道经西域诸国,言于阗东南有遮拘迦国,国王崇大乘佛教。宫中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其国东南二十余里山中,藏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宝积》、《楞伽》等十二部大乘经。于此可见当时大乘教集中于于阗附近诸国;而古之求大乘经者,咸往于阗,亦必有所据。则阇那崛多之说,当非出于臆造。又道安《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谓:《光赞般若》即竺法护所译,与《放光经》同一原本者。原本,亦只多罗携自于阗者。推而至于《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其原本亦咸自于阗传来。即谓中国佛教小乘来自罽宾,大乘来自于阗,亦无不可。此乃译经历史上有趣味之事迹也。罗什所译经典,除通行者外,尚有《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楞严三昧经》。其文章通畅,在旧译诸经中,最为可采。

次就《涅槃经》言之,《大般涅槃经》传我佛入灭状态,及最后教诫,为最重要经典。此经典,有大小乘之区别。其区别因何发生,虽不可得知;但《大乘涅槃经》,当比《小乘涅槃经》发达较后,则无可疑。

《涅槃经》在《长阿含经》中,谓之前分之《游行经》;遂别为《小乘涅槃经》,终成为《大乘涅槃经》。《小乘涅槃经》,中国译者,则有白法祖西晋之《佛般泥洹经》,法显之《大般涅槃经》,及失译之《般泥洹经》三部。《长阿含经》,及《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所存者俱同。今据诸《经录》,考古昔所译之《涅槃经》,凡十五种,今存十种:(经名下有·者,为藏中现存之本)

(一)《胡般泥洹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

古时译梵为胡,后知失宜,梵仍用音译,《经录》改为《梵般泥洹经》。

(二)《大般涅槃经》二卷曹魏安法贤译

(三)《大般泥洹经》二卷吴支谦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