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佛教史四大翻译家 > 第十八章 近世各宗02(第1页)

第十八章 近世各宗02(第1页)

第十八章近世各宗02

智先,字古樵;仪征张氏子。年十一,投焦山松寥阁出家,依破暗灯;阅无梦无想主人在什么处公案,疑甚,行坐不安;忽一日,登山,失足倾仆,豁然大彻。灯命充监院,后继主法席。住山四十年,百废具举;僧至者如归。兹略示焦山系统于下:

古樵智先——鉴堂德镜——硕庵行载——敏修福毅——碧岩祥洁——济舟澄洮——澹宁清镜——巨超清恒——秋屏觉灯——性源觉诠——墨溪海荫——月辉了禅——流长悟春——芥航大须——云帆昌道以上诸师:著名者为福毅、澄洮、了禅、大须诸人。

福毅,字敏修;武昌李氏子。年十五,祝发汉阳归元寺,受具。志慕宗乘,至焦山参硕庵。命看无字话;十余年无所人;大病几死;忽猛省曰:“狗子佛性无,乾坤一火炉;拟议刚半步,彻底尽焦枯。”呈诸硕庵,得蒙印可。后主焦山。乾隆二年,值镇江大旱,至扬州募米三万余石赈之。年八十五,无疾而化。

澄洮,字济舟;武昌梁氏子。受具于归元寺。杖锡游方,遍历吴楚名山;参碧岩三年;一日,闻江涛声,忽然省悟。后继法席;专以本分事接人。乾隆帝两次南巡;奏对称旨,宠锡有加。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秋,某日晨起,沐浴更衣;对众说偈;翌日而逝。寿六十有六。

了禅,字月辉;盱眙雷氏子。咸丰癸丑,太平天国兵,焚金山、北固,率众至焦山。了禅与其徒悟春,死守不去;往敌营陈说利害,竟得免焚烧。自太平兵至,江南诸刹,无一存者;独焦山获免,了禅之力也。

大须,字芥航;盐城儒家蔡氏子。年十二,出家;至焦山,为月辉所器重,嘱悟春付以法。咸丰辛酉,主定慧寺;值太平之乱初平,常住屡空,禅堂与各庵多违言;大须开诚布公以处之,乃大和睦。专以焚修文字两途,诱掖后进;创说戒法,兼宏净土,不为高远,使人由浅入深;各丛林皆相仿效;焦山法席,于是重振。入寂于光绪十五年己丑之夏,年五十有六。

与明雪同门之化山明盂;传慈云俍亭净挺。净挺,钱塘徐氏子;参盂和尚,一语洞明大法。康熙年间,住嘉善慈云寺,传洞山之正脉;宗说兼通,敲唱双举。著有《阅经十二种》:曰《华严经颂》、《梵网戒光》、《楞伽心印》、《维摩饶舌》、《圆觉连珠》、《楞严问答》、《药师灯焰》、《弥陀舌相》、《金刚三昧》、《心经句义》、《法华悬谈》、《涅槃末后句》。

寿昌慧经之弟子四人:最著者为博山元来、鼓山元贤二派;在清初均盛极一时。今分述之:

博山元来,名大舣,字无异,舒城人。其道大振于明末;吴越江闽之间,学士大夫,礼足求戒者,先后不下数万人;曾至桐城金陵,迎者塞途。入寂时未有分明传法之人;然其首座瀛山智誾,则弟子之著名者,与智訚同门者,有福州长庆宗宝独禅师;传庐山归宗天然函昰禅师;罡为番禺曾氏子;康熙年间人。著有《楞伽心印》八卷;《楞严经直指》十卷。嗣法门人有今释、今辩,为博山第四世;以后则不可考矣。此外尚有罗峰大师弘丽者,亦博山嗣孙。康熙年间,开法于岭南日新山;乃洞宗之佼佼者。有《法语》行世;晚年著《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居士王应华为之叙云:“打翻圭峰窠臼,阐扬洞上宗风。”可以见其概矣。兹示博山略系如下:

鼓山一派,宗风之盛;比于博山,有过之无不及。元贤、道霈,两代媲美;曹洞宗之大振于清初,皆此师资之力也。

元贤,字永觉;建阳蔡氏子。幼习儒;年二十,为邑名诸生;嗜周程张朱之学;读书山寺,闻诵《法华偈》;即知周孔外,别有此一大事。往参《寿昌经》;参究有得;年四十,裂青衿出家。一日,与寿昌问答,身心豁然,如开千重锁相似;自此彻见玄奥。寿昌遂传以法。住鼓山三十年,道望孤高,曹洞纲宗,于焉大振;座下常数百众,皆勉以真参实悟;问道受戒者数万人。入寂于顺治丁酉十四年,寿八十。著有《寤言》、《补灯录》、《继灯录》、《禅余内外集》,共八十余卷;更有《楞严经疏》、《金刚经疏》、《心经指掌》、《四分约义》、《律学发轫》、《弘释录》等书。

道霈,字为霖,建安丁氏子。年十四,出家;十八参方,历诸讲肆。后参鼓山贤,看庭前柏树子,三年无所入。辞别出游两浙。复归鼓山,充维那;一日,与师问答,被呵出,一夜不安;至四鼓,卷帘出门,忽然大彻;自此商榷玄奥,无不吻合。贤年八十,付属大法;寂后遂继其席。住鼓山二十余年,海内瞻依,以为东南一大法窟。著有《拂语录》、《餐香录》、《圣箭堂述古》诸书行世。

道霈于经疏,著述甚富。昔智者大师有《仁王般若经疏》,安史之乱,佚失;宋初,四明祖师多方求之,勿获;数百载至元丰初,有海客自日本携归中国;霈以经疏各行,艰于寻对;因取天台旧疏合之,而订其错误,辑《仁王般若经合疏》三卷。又于七十岁时,纂《华严疏论要语》一百二十卷。年将八十,复著《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其自叙中,推尊天台大师,自称私淑比丘;有云:“少年行脚,尝历讲肆;于台贤性相之旨,得其纲领;后入禅专事参究,而诸教乘束之高阁;又十载罢参后,再取当年所习教法读之,方知原是自家祖翁田地;自是复加钻研,首事《华严》,次事《法华》”云云。可知道霈于教乘则出入台贤两宗者也。又著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请益记》一卷;《四十二章经指南》、《佛遗教经指南》、《沩山警策指南》各一卷。兹示鼓山略系于下:

永觉元贤——为霖道霈——惟静道安——恒涛大心——圆玉兴五——象失法印——淡然法文——常敏法濬——遍照兴隆鼓山自为霖恒涛盛极之后,渐见衰替。迨遍照时,又得重兴,百废具举;旧日规模,完全恢复;此乾隆年间事也。太平天国乱后,则一蹶不振矣。

最近有古月禅师,住鼓山;颇多灵异:其系统虽不可考,殆洞宗之后劲也。古月,字圆朗;闽侯县朱氏子。年十八持斋;二十岁后,往鼓山出家;留心参究,得悟心要。习静于灵峤岩,夜间他僧恒见岩上放光如白昼;岩有巨蛇猛虎,均为古月降伏;为人治病,辄愈。闽中士大夫,多来参谒;缁白皈依者,无虑数千人;鼓山由是复臻隆盛,开设道场,与金山、高旻同规;兼修净土法门。古月晚年,或住崇福寺,或住涌泉寺,或隐岩洞,结茅而居,种茹以食;踪迹隐显不定。于民国八年己未七月,预言逝期;届时沐浴焚香,念佛坐脱。寿七十有七。

(三)华严宗

华严宗至明末,虽尚有学者;然式微已甚。迨清初有柏亭大师出,为此宗之巨擘。是时华严典籍,多已散佚;大师搜考之博,撰述之富,其功不在五祖下焉。

大师,名续法,后名成法,字柏亭,别号灌顶;俗姓沈;仁和亭溪人。父讳相,母张氏。清顺治三年,师方六岁;遇水不溺,贼斫不伤。九岁,礼杭城慈云寺明源和尚为师;朝暮课诵大小经忏;兼通四书、《诗》、《易》。十六,剃染;十九,具戒。平居尝论天台贤首之异同,折衷于明源。源曰:“汝当审二派之所以异,而毋滥狃其所以同;能审其所由异,自辩其所由同,而并参其非同非异者而证悟焉;则功圆俄顷,见佛于尘毛矣;何彼此纷歧之异执也。”于是师豁然顿悟。益精研《楞严》、《梵网》、《圆觉》、《般若》、《华严》、《法华》诸经;《四分律》、《起信论》等;昼夜无倦容;不唯一家教观,朗然洞晓;即诸宗歧途,亦深入融会。凡登讲座,听者云集;应四方之请无虚岁;所至不一地;所演说者亦非一经。一衲十年;一履三载;虽至年老,手不停披;春秋五十,注释已六百余卷;于雍正六年四月朔,示寂于天竺山之慈云寺。寿八十有八。传法弟子有二十余人;最著四人:培丰、慈裔、正中、天怀。大师注释经典甚多;兹列其重要者如下:

《华严别行经圆谈疏钞记》十二卷

《楞严经序释圆谈疏》二十五卷

《贤首五教仪》六卷

《五教仪开蒙》一卷

《贤首五教断证图》一卷

《贤首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

《法界颂释》一卷

《法界观镜纂注》二卷

《法界宗莲花章》一卷

《华严镜灯草》一卷

《五祖略记》一卷

《楞伽记》三十八卷

《楞伽悬谈》十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