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佛教史四大翻译家 > 第十四章 唐之诸宗(第2页)

第十四章 唐之诸宗(第2页)

《摄大乘论》二卷天亲造…………………………佛陀扇多译

此外三人之翻译尚多;今兹所举:惟择其与世亲关系密接者。又摩提、流支合译者;有《宝积经论》(四卷)、《宝性论》(四卷)。流支又译《入楞伽经》(十卷)。由此等书目考之:三人为世亲系统,殆无可疑。

就《十地论》之翻译言之,亦极有兴味。盖翻译此论,始于宣武永平元年;初摩提、流支,本在一处;《续高僧传》曰:“当翻经日,于洛阳殿内,流支传本,余僧参助。”《大唐内典录》曰:“中天竺三藏法师勒那摩提,正始五年,在洛阳殿内译,菩提流支助译。”正始五年,永平元年,同是一年;然此二人,师传既异,意见亦殊;宣武帝乃令二人分别译讫,后乃参校,合为一部。但《续高僧传》又载佛陀扇多,亦因各传师说,三人分居别译;《内典录》唯书摩提、流支;《开元录》则谓“摩提、流支同译;佛陀扇多传语。”《华严传》有二说;一说谓摩提、流支二人,在洛水南北,各译一本;他说谓“佛陀勒那初译十地”,不知何说为当。此二人别译、三人别译二说之中,以何者为正?虽难明确;似应取二人别译之说。盖二人虽同为世亲系。然师承既异,传习之义自分;在未来中国以前,既已如此;可以证明者也。流支、摩提二人之别译,不独此论;据《经录》:尚有《法华论》、《宝性论》、《宝积经论》。合二人别译两本而为一者。佛陀扇多弟子慧光也;盖译《十地论》时,慧光亲在译场,能洞悉两方之争点,比较两译之异同,立于摩提流支间,而调和之者也。《续高僧传》谓:“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观此,似三人异译,后人合为一部;实则译出时,慧光即调和译者意见,成为一书。《内典录》“于摩提及流支之下;各举《十地论》之名;别译似为后出”。《开元录》削摩提所译,仅列流支之名;《华严传》谓“其后僧统慧光,请二贤对详校同异,参成一本”恐系事实;后此似有二本之说。别于二人之下,分列《十地》之名者;此种经录,始自《历代三宝记》。第两者争点,究何所在?后世已不能尽悉,不无遗憾。

慧光因融和两译,为研究《十地论》之资料;自是《华严经》之研究,遂日益盛。慧光事出第七章《四分律》北方禅之下,第十章南三北七判教之处,及其他各处。慧光弟子甚多,今举其系统之重要者于下四分律宗,创自慧光,其系统由律及《十地》之研究而成;又慧光受禅于佛陀,由前所述观之,所谓少林佛陀禅师,其佛陀扇多乎?但《高僧传》以佛陀禅师与佛陀扇多为非一人:

《续高僧传》谓:慧光选其门下得行解入室者十人为十哲;其中可考者,仅儒生冯哀一人耳。慧远在光门,当推第一俊才;但慧远为弟子时,在十哲既定之后,故不列入。

此《华严地论》之系统,即法藏贤首华严宗之缘起也。如上所述世亲系之教义,因《华严十地论》而弘。当是时,真谛亦来华传世亲系之教义;此实北魏以来,世亲系东传第二期之事实也。兹举真谛所译重要经典于下:

《解节经》一卷

世亲系本典之《解深密经》有四译:一、刘宋求那跋陀罗之《相续解脱经》;二、北魏菩提流支之《深密解脱经》;三、《解节经》;四、唐玄奘之《解深密经》;此四译中:求那所译,最不完全,仅有二品;此《解节经》亦仅有前分四品;《深密解脱经》,共十一品;第二品分作四品;《解深密经》共有八品;均为完全译本。传世亲系教义之译家,皆译此经。

《摄大乘论》五卷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天亲造

《佛性论》四卷同上

《中边分别论》二卷同上

《转识论》一卷

《显识论》一卷

《唯识论》一卷(《二十唯识论》)

《三无性论》二卷

《无相思尘论》一卷

《十八空论》一卷

《解卷谕》一卷

《决定藏论》三卷

《如实论》一卷

《大乘起信论》一卷

此外有《十七地论》五卷,与《瑜伽师地论》同本,但其一部分耳、《金刚般若论》一卷,与菩萨提流支所译同本、《大般涅槃经论》一卷,与魏达磨菩提所译现存之天亲造《涅槃论》同本,今佚;尚有天亲之《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即旧俱舍,《婆薮盘豆法师传》(一卷)。以上诸书属于同一系统;故真谛纯然为世亲系,于此可见。

以上所举各书中:《起信论》为特别一种真如缘起说;乃世亲以前所传之旧说也。盖真如缘起说,与阿梨耶缘起实同;仅对于世亲教义,为一种解释耳。

真谛梵言拘那罗陀,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梁武帝大同十二年来华。大清二年来建康时,适值侯景叛乱之始。第四年,元帝即位;世局稍静,危机仍伏。元帝即位第五年,梁亡,陈兴。真谛遭遇乱世,居无定所;屡思归国,或强请留止,或阻于暴风,不达归愿。陈宣帝大建元年,卒于广州;时年七十一。

真谛卒后,多数弟子,盛弘传此唯识之教;足为自隋迄初唐研赞《摄大乘论》之证。《续高僧传》载有弟子智恺、智休、僧宗、法准、僧忍、标领、法泰、慧旷等;以智恺、法泰最有名。智恺有弟子法常、慧光、道尼、智敫;道尼有弟子大总持寺之道岳、法恭;法恭有弟子静嵩,出于静嵩之下者,为法护、智凝。隋智凝闻《摄论》四十余遍,载在《续僧传》者,有智则。智恺之叔子曹毗,亦三藏弟子,乃居士也;而受其教有僧荣、法侃等。其外系统不明而属于此派之学者,不遑枚举:然其中如道岳之弟子灵润、昙迁等,殊有名;昙迁制《摄论疏》(十卷)及《唯识论》、《起信论》、《如实论》、《楞伽经》等疏,讲解颇尽力。又研究《俱舍论》者,在此派学者间,一时非常隆盛,即所谓通论家是也。

迨玄奘三藏还国,法相宗经典,遂有新译之名。当玄奘入印度前,自洛阳、长安趋成都,更经荆、扬诸州,访求多数学者,究《毗昙》、《婆沙》、《俱舍》、《摄论》、《涅槃》等深旨;道岳、法常、僧辩,皆其师事者也。玄奘之发长安,在太宗贞观三年八月,当时世局未定,禁往外国;乃混迹旅人间,遁出国境;经高昌、屈支(即龟兹)、飒秣建(即飒秣建特地)等,出中央亚细亚,自健驮罗入北印度;巡游印度诸国十四年;贞观十七年十二月,出印度国境;绕道中央亚细亚,过瞿萨旦那,旧译于阗;十九年四月,归长安。自出及归,前后凡十有六年。玄奘此行,实我国历史上一大事实;欲知其详,于《大唐西域记》外,参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便能了然。所赍梵文,计《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众部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弥娑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三弥底部经律论》十五部、《迦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论》三十六部、《声明论》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抵长安时,群众欢欣,如遇弥勒下生;迎之者众,至不得前进,停于别馆。其译经事业,朝廷加以保护;命梁国公房玄龄专当监护之任;费用概由朝廷供给;以弘福寺为其译场。但玄奘踪迹,则不限于一处:或在大慈恩寺;或在宫中;或在玉华殿;玄奘译《大般若》时,特舍为寺,名玉华寺;殊不定也。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千三百三十卷。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年六十五岁,入寂于玉华寺之嘉寿殿。所译书名,不遑枚举。

玄奘门下,弟子三千,达者七十,其盛可比孔子;但素位而不传其名者居多;其中推窥基、圆测为杰出;普光、法宝、神恭、靖迈著《译经图录》四卷、顺璟、嘉尚、慧立作《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者、彦悰排次慧立之《慈恩传》、订正为十卷者、神昉、宗哲皆其卓卓者。窥基在玄奘弟子中,号称第一;传云:窥基为得玄奘《成唯识论》秘密传授之人。《成唯识论》(十卷),为玄奘所传世亲教之根本典籍;此书来由,《论》之后序述之详矣;录之于下:初,玄奘欲解释世亲《唯识论》,乃荟萃印度十家之说,一一加以翻译,尚觉不易整理;因窥基之请,合糅十释四千五百颂而调和之,成为十卷。当其初译十家之说时,神昉润色,嘉尚执笔,普光检文,窥基纂义,分任其职;窥基请于玄奘,使一人总其成,俾责有所归;玄奘应其请,独以《唯识论》授基。此事为窥基所自述,载在《唯识枢要》,可考而知。但圆测以金贿门侍;于玄奘授窥基时,潜盗听之;又玄奘为窥基讲《瑜伽论》时,亦盗听之。圆测盗听《成唯识论》后,在西明寺,先窥基为众讲之;窥基引以为憾;玄奘慰之,更以《因明论》授窥基。此事真否未明?颇属疑问;或者因圆测与窥基所说不同;窥基门下,遂有如是传说乎?窥基即慈恩大师。其书现存者如下:

《弥勒上生经疏》二卷

《说无垢称经赞疏》六卷

《大般若经理趣分述赞》三卷

《金刚般若经述赞》二卷

《金刚般若经会释》四卷

《般若心经幽赞》二卷

《法华经玄赞》十卷

《法华经为为章》一卷

《阿弥陀经疏》一卷

《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

《成唯识论别钞》三卷

《成唯识论枢要》四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