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佛教史四大翻译家 >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第2页)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第2页)

《思惟略要法》一卷(二)姚秦罗什译

《禅要经》一卷(二)姚秦失译

《治禅病秘要法》二卷(一名《禅要秘密治病经》)后凉沮渠京声译

《禅法要解》二卷(三)后凉沮渠京声译

《禅秘要经》三卷(一名《禅法要》)(二)刘宋昙摩蜜多译

《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撰》)(二)刘宋昙摩蜜多译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三)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治禅鬼魅不安经》一卷刘宋失译

《六禅经》一卷刘宋失译

《禅行法经》一卷刘宋失译

《修禅定经》一卷陈真谛译

以上所列书目,乃援据《经录》者,是否有误?殊难明确。但刘宋以前所译《禅经》,名目繁多,于此可见矣。

前所列诸典中,今更就其现存者为之分类;如《大安般》、《禅行法想》、《三十七品》、《内身观》、《治禅病法》,此五部,可属于小乘;如《呵欲》、《法观》、《达摩多罗》、《禅秘要法》、《坐禅三昧》、《禅法要解》、《思惟略要法》、《五门禅》,此八部,可属于大乘。但此种区别,不得谓之严密;盖我国译经初期,决不在此诸典之中,立大乘、小乘之区别也。向来之分类者,以《禅秘要法经》(罗什译)属于小乘,未免大误。本经第十一《白骨流光观》下有言曰:“佛说诸法,无来无去;一切性相,皆亦空寂,诸佛如来,是解脱身;解脱身者,则是真如;真如法中,无见无得。”细味其言,其理自见。

按上列禅经属于小乘者,乃安世高所译;卷册极少,或说明三十七品,或述五停心、四念处诸观;俱排列数字,故称为禅数之学;至于《达摩多罗禅经》、《坐禅三昧经》,属于大乘;故称为菩萨禅《达摩多罗禅经》,向来称为菩萨禅,但事实内容,均不类大乘。其说大乘禅观者,以《思惟略要法》最易明了;此书谓初入禅解法空者,应先修诸观;试举其例于次:“佛在恒水边坐禅。有一多闻比丘,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佛言:‘取恒河水中小石,以君迟水净洗。’比丘如教。佛问:‘恒河水多?君迟水多?’答:‘不可为喻也。’佛言:‘不以指洗,虽多无用也。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法也。’”此即言多闻无益,当先修观以除心垢;否则不能离于迷惑。

第一,四无量观法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即以爱念一切众生视为平等而救济之,为其观法;于亲,于怨,于非亲非怨三种人,毫无间隔;于一切众生,忍辱不瞋,谓之众生忍;进而得法忍;法忍云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是也;能信受是法忍,则谓之无生忍。四无量心中之慈、悲、喜、舍四心:慈心者,与众生以乐之心也;悲心者,拔众生之苦之心也;喜心者,见众生之离苦得乐,相与共喜之同情心也;舍心者,于一切众生,无爱憎之分别,一视同仁,达于同体之谓也。

第二,不净观法贪欲、瞋恚、愚痴三者,迷之根本也;欲断贪欲,则观我身不净可厌;贪欲既去,则瞋恚愚痴,自随之而去;例如破竹,初节最难。

第三,白骨观法白骨观者,除去吾身皮血筋肉,而观骨骨相拄成一骨人;既见骨人;当观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线穿珠。复观外人之身,一切如是。此观可人初禅。

第四,观佛三昧法此即念佛观之初步;盖众生罪恶,自过去世以来,积罪重重;初入禅定,若有困难时,则诚心念佛,当为佛所护念,心自不乱。所谓:“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诸余恶法,不来搅乱。”即此意也。其观佛法,先就佛像自顶至足、自足至顶观之;终至闭目开目,常了然如见像在眼前而修行之。

第五,生身观法此法,较前之念佛观更进一层;前所观者为佛像,此则观佛之生身,如观佛坐菩提树下成道;或鹿野园之初转法轮;或灵山会上,为大众说般若法诸状态;是也。

第六,法身观法此为观佛之功德;既于空中见佛之生身,当因生身观内法身;法身云者,对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诸无形之力以为观者也。观生身而后观法身,譬如先念金瓶,而后念瓶内之摩尼宝珠也。

第七,十方诸佛观法先观东方,廓然明净,无山无河,唯见一佛,结跏趺坐,举手说法;一佛化十佛,十佛遂化百千佛,无数佛;现其微妙之相,光光相接。更自东南、而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上下方,顺次环观;终见十方八面皆佛。闻佛说法,疑网尽消,得无生忍;若宿罪深者,不获见诸佛时;须一日一夜六时忏悔、随喜、劝请,当能见之。

第八,观无量寿佛法愿往生无量寿佛之极乐国者,修此无量寿佛观。其修法,依利根钝根而有区别:利根之人,先观空中大放光明,晃然于空净之中,得见无量寿佛;钝根之人,则观人额上除去皮肉之赤骨;复观此骨一方寸中,变为纯白,洁如珂雪;更观其身体,总成白骨,亦洁如珂雪;且观其骨身成琉璃光色,此琉璃骨身,放白光,光明遍满世界;光明之外,不见一物;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如紫金山,西向结跏趺坐。

第九,诸法实相观法一切诸法,皆因缘所生,毕竟空相;以此为观,谓之甚深清净观;对此空之诸法,虽起种种烦恼;但烦恼不由内生,由外缘而起;烦恼亦不由外起,盖所谓外者,元来空相也;求诸内外,则烦恼不过迷影而已;此观名之曰**怒痴实相观;**怒痴即贪瞋痴;三毒无相,故名之曰实相;精心思惟,了得实相本不生者,名得无生法忍。此诸法实相观,亦与前观无量寿佛法欲生极乐国者所观相同;故云“观诸法毕竟空相;于众生常兴大悲;所有善本,尽以回向;愿生无量寿佛国,便得往生”是也。

第十,法华三昧观法此以《法华经·见宝塔品》为观者。所说释迦佛与多宝如来坐七宝塔中;以十方分身化佛,遍满众生国土之中;欲证实法;出其舌相;音声遍满十方世界,宣说《法华经》,惟一大乘,无二无三,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者,即得禅定;名曰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华经》。

又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分为上下卷:上卷分为五门:五门《禅经要用法》所列五门,盖即此也:第一、治贪法门;**欲多者,用不净观;第二、治瞋恚法门;瞋恚偏多者,用慈心法门,即慈悲观;第三、治愚痴法门;愚痴偏多者,用思惟法门,即因缘观;第四、治思觉法门;思觉偏多者,用阿那般那三昧法门,即数息观;第五、治等分法门;治等分行及重罪者,用念佛三昧,即念佛观。下卷说明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进说四念止观;即四念处观,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暖法;常勤精进;诸烦恼如薪,以无漏智火烧之,名为暖法;顶法;从暖更进向上,能除种种苦患及老病死,名顶法;亦名顶善根;忍法;更勤精进,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于心能忍,不悔不退,是名忍法;亦名忍善根,世间第一法;言在世间禅中为第一也。更以法忍、法智、比忍、比智,自初心至十五心为断道;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中心忍受,名苦法忍,由是生智名苦法智,更有苦比忍,苦比智;苦是四谛之一,每谛有法忍、法智、比忍、比智四心,共十六心,在十五心能断诸烦恼,故云断道;以十六心为须陀般那;须陀洹,即小乘初果;又就息忌陀伽迷,斯陀含,即小乘二果,阿那迦迷,阿那含,即小乘三果,阿罗汉即小乘四果。详加说明,进及辟支佛与佛。再明十方三世诸佛之生身观,佛之功德智解观,此即念佛三昧。并举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阿那波那观;数息观;最后说明生忍、柔顺法忍、无生法忍三种;以悟诸法实相者,为无生法忍;所谓诸法实相云者,乃龙树系之口吻,即“非有常,非无常,非乐非不乐,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无神”,及“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非有非无,不受不著,言说悉灭,心行处断”之说是也。

《禅法要解》所说,与《坐禅三昧经》大体相同。罗什谈禅经典,当以《坐禅三昧经》为最完备。但《坐禅三昧经》非出于罗什一人之手,乃其弟子僧叡续成者;合读全文,前后颇有重复混杂之处。僧教序文,曾载此事;兹将《出三藏记》所引僧叡序文,列之于下:

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此经最初有四十三偈,(即究摩罗罗陀所造四句一偈之赞文)又长行文说明五门,前已述之矣;五门之中,思觉法门所举三种之粗思觉,三种之细思觉,此六觉应除之;尚有偈文,即马鸣六觉中偈也;又此经最后有马鸣所造二十偈;五门之中,前三门为僧伽罗叉之说数息观之六觉,为诸论师之说;总之此书,乃集究摩罗罗陀、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诸论师之说而成,据此序文,可以知矣。

且序文又曰:

究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常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出此经后,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求检校,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毫,将有千里之降;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正既备,无间然矣。

由此观之:此经源流,可以知矣。罗什所传之禅,次章另述之。其在南方译禅经者,觉贤也;试先述觉贤之禅。

传载觉贤生于北天竺那呵利城,其先世迦毗罗人,祖达摩提婆,迁北天竺;父达摩修耶利,觉贤幼即丧父,往罽宾学佛教;其师佛大先,大禅师也;觉贤从之,专习禅法。故《达摩多罗禅经》序,有“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之语《达摩多罗禅经》,以禅法之传统自大迦叶,阿难、末田地、舍那婆斯、优波崛、婆须密、僧伽罗叉、达摩多罗,乃至不若密罗云。觉贤居罽宾时,西凉智严适至,亦随佛大先于摩天陀罗精舍传受禅法;其还也,发愿欲聘印度人,弘宣禅法于中土;众乃推觉贤膺斯职;遂偕智严来华传禅法。故觉贤之居长安也,专务弘禅;往庐山后,应慧远之请,主译禅数诸经。

觉贤所译诸经,以禅为其本色。所译禅数经典之尚存者,则有《达摩多罗禅经》,此经题为《达摩多罗禅经》,然实根据佛大先、达摩多罗二人之说,有慧远序文可证;兹列于下: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

由是观之:此经自二道四义之区别,以至阴观、界观、迄十二因缘观,皆佛大先之说也;达摩多罗则传如(平等)色(差别)平等之观;佛大先之教人也,由浅而深,使入奥理;就此经所说可以见之;故宜名为《佛大先禅经》,方为适当。《萨婆多部记目录》,以佛驮先为第五十二祖,以达摩达罗菩萨为第五十三祖。一说第四十九祖佛大先,第五十祖昙摩多罗。是佛大先在达摩多罗之前之明证。又慧观《不净观经序》,有“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之语。是指此二人同时矣。就佛陀斯那而言,宁谓富若密多罗富若多罗为罽宾第一第二教主,佛陀斯那为第三教主较为妥善。《达摩多罗禅经》所明诸禅,可分三观:一为安那般那观,二为不净观,三为界观。此三观中:安那般那观分作方便道、胜道二大段;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稳。谓二甘露门:各有二道。一曰方便道,二曰胜道,即此;方便道区别为四种:即退分、住分、升进分、决定分是也;序文所谓释四义者即此;胜道亦有此四区别;不净观亦分退、住、升进、决定四段;界观地、水、火、风、空、识。则不立此区别。以上皆偈文;其次之四观,则以长行述之。所谓四观者,即四无量三昧、阴观五阴、人观六入,即六处。十二因缘观,是也。据上所列各目而研究之:《达摩多罗禅经》所说观法,其大体可推而知矣。

觉贤之来华也,以传布禅法为专务;其于佛教理论的教义,关系不深;盖其学之本源出于罽宾,而罽宾实为小乘教之中心也。《出三藏记》中《萨婆多部记目录》,则称为“长安城内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陀罗”,齐公寺或系觉贤在长安时所居之寺。有疑其专传有部宗者,此但就其所传禅法而言。若就其与罗什问答情形推之,似非纯然有部系统中人;证之慧远序文,可无疑义。即以其所译经典观之,律则有《僧祇律》;经则有《华严经》;此种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关系重大;即对于罗什所传成一教系,认为一大潮流之发源者,不可谓为非偶然也。反之,罗什所传者,系龙树系教义;自空无相之根本义,弘布中土以来,本固枝荣,终能在中国佛教上发展庞大势力。故自罗什系统所发展之重要教义,则有二大宗:即天台宗、禅宗是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